- +1
上海700多年古寺缺少维护:经历日军战火,解放后被拆移
残存的殿宇柱脚、年代久远的石刻砌成水池……这是上海一处有700多年历史的寺庙现状。
7月8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跟随上海市政协“上海宗教文化遗产”在青浦区专题视察,发现该区始建于宋代的颐浩禅寺等历史建筑由于经费不足、规划不到位等多方面原因,寺庙遗址和教堂建筑都有维护、修缮不到位等现象。
青浦区相关负责人则表示,今后将结合金泽水乡古镇和朱家角古镇的开发建设,同步规划颐浩禅寺、朱家角天主堂等历史建筑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颐浩禅寺:毁于日军战火,后原址复建
根据相关资料,颐浩禅寺位于上海市青浦区金泽镇,始建于宋景定元年(1260年),相传以南宋宰相吕颐浩故宅为寺而得名,旧名草庵,又名永安庵。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这座庵堂升院为寺,更名为“颐浩禅寺”,建大雄宝殿边门、两庑,初具规模。
此后,该寺庙又扩建大山门、鸳鸯楼、天王殿、弥勒殿等,另辟金鲫池和石假山等20余处殿阁楼院。相传寺内有各朝名人撰写的碑刻十五方,有唐吴道子画、元赵孟頫书《金刚经》及其所画的“不断云”等手迹、石刻。
“可惜,抗日战争期间古寺毁于日军战火,仅存天王殿、大山门等少数殿宇,解放后又被拆移。”颐浩禅寺住持昌宗监院介绍,现在寺庙仅存元代“松江府颐浩寺碑记”碑一方,古银杏树一株,“不断云”石刻断石十四块,殿宇柱脚及少许假山石等古董,还有一些古物遗迹散落各处。后来,当地信众集资在原址内再建一小殿宇,并请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题额“颐浩禅寺”。
7月8日,澎湃新闻记者在寺庙看到,“松江府颐浩寺碑记”碑被保存在一个小亭子内,碑文记载了颐浩寺创始和建寺的历史。因历史久远,石碑表面有些斑驳脱落,文字已很难辨认。
在寺庙前院落里,有一棵四人合抱粗的古银杏树。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棵银杏树从建寺初期就有了,距今也有700多年历史。就在这棵古树的另外一侧,历史悠久的十多块“不断云”石刻断石围成一个水池,不少石刻磨损已经相当严重。看到这一场景,当天在场的多位政协委员连呼可惜,“这可是文物古迹,应该有更妥善的办法保存。”
年代久远的十多块“不断云”石刻断石被围城水池。朱家角天主堂:外观及内部多处破损
随后,政协专题视察团以一行人前往青浦区朱家角天主堂。
这座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的教堂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老建筑,与颐浩禅寺一起被列为青浦区文物保护单位。不过,当天考察中,政协委员们也发现该天主堂的外观及建筑内,多处都有一定的损毁或破旧。
当天陪同考察的青浦区相关部门也表示,该区宗教历史建筑在保护、修缮及开发利用等方面确实还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是资金来源不足、规划未能及时跟上等多方面原因。
“宗教活动场所是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其经济来源靠广大信众的奉献捐赠,场所内的文物建筑存在维修保养的资金缺口。”青浦区副区长蒋仁辉介绍,宗教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利用涉及宗教、文化、环保、建设等多个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各部门各负其责,但也可能出现“各管一块”的情况,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的统筹开展。
针对颐浩禅寺遗址的保护和开发情况,青浦区宗教民族事务办公室副主任施建林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目前青浦区相关部门正与寺庙所在的金泽镇一起在做规划,未来寺庙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将与金泽镇水乡古镇建设一起通盘考虑。
当天的专题视察活动中,上海市民宗委、市旅游局、市文广局等相关部门也一起参与。
带队的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方慧萍表示,这次“上海宗教文化遗产”专题视察是全市范围的活动,不仅仅针对青浦区。她希望借此机会与各相关职能部门及各区县政府一起,共同促进上海市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上海市政协还考虑建议全市建立有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组成的协调工作机制,共同推进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工作。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