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学何为|刘道玉:如果依然是校长,我会对状元说“不”
【编者按】
针对连续的“名校风波”,澎湃新闻再次将“大学何为”——这一核心追问抛给了三位学界人士:前武大校长刘道玉、南科大创校校长朱清时、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他们按年龄排序,正好是八旬、七旬、六旬。代际与曾在教改实践里承担的角色不同,加之本身各具的性格气质,决定三者在思维方式与表述风格上的存异。但对于教育,却都是初心不改。正如其中一人声称,为什么对教育难以放弃。因为在他看来,教育最关键——是使新的思想、新的知识、各种新事物得以实现的一个关键;是使一代人,或者是个别人的思想观念,乃至审美情趣,最终得以实现的关键。
武汉大学前校长、中国教育改革先行者刘道玉。CFP 资料十年前,刘道玉的一本《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从旁佐证了1949年后,中国高等教育的兴衰流变——五十年代,武大化学系毕业;六十年代留 苏;1977年,任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对恢复统一高考起很大作用”;1981年起,担任武大校长的7年,可谓他与这所大学的黄金时代——“率先推进 一系列从教学内容到管理体制的改革措施:学分制、转分制、主辅修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贷学金制、学术假制等等,拉开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
如今,电话那厢,一声不自觉在拔高音量的“喂”,道破这位耄耋老人,听力衰退后的几分焦躁。他内在的忧思,则从1988年,被免去校长职位之后,延续至今。
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刘道玉直言不讳——“我认为,中国教育目前的状况是处于狂躁与浮肿的状态”,并言辞犀利地直指这些不正常现象背后的社会基础,他呼吁教育部坚决放权,赋予大学独立办学和自主招生之权。
其实,“消肿除躁”的“药方”,他在2009年发表的五卷本《创造教育书系》里,就明确提出:首先,教育改革当从体制改革入手。“必须摒弃大一统的教育领导体制”;其次,必须摒弃陈旧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
【对话刘道玉】
澎湃新闻:您是否关注了近期的两起“名校风波”——“复旦110周年校庆宣传片被指有部分‘抄袭’”、“清华北大招生办失态‘争抢’高分生源”?
刘道玉:我非常关注最近发生的“名校风波”事件,作为一个老年教育工作者,我对发生这些丑闻,感到非常痛心。这些事件绝非偶然,是我国高等教育诸多问题积累和发酵的必然结果。我国大学校庆“文化”已经泛滥成灾,几乎每个学校都是自吹自擂。复旦大学110周年校庆的宣传片,抄袭国外著名大学宣传片,他们完全亵渎了大学严谨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些抄袭既说明了我国大学创造精神的缺失,又反映出我国大学极度虚荣心作祟。必须指出,抄袭、剽窃在我国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大学、企业、文化和影视作品,抄袭是普遍现象。近年以来,在我国普遍存在的山寨工厂,山寨货大行其道,以及最近又流行的大量的淘宝村,都是靠抄袭来谋取暴利的。
澎湃新闻:如果说“抄袭”是社会普遍现象,那您作为老校长,对高校抢优质生源是不是更加司空见惯了?
刘道玉:其实,这两校招生掐尖,亦非今日,他们争抢所谓的状元已经旷日长久了。2011年开始的,以清华领衔的“华约”,把10多所大学拉进来,而北大也不甘示弱,组织了一个“北约”,网络10多所大学,与清华进行对垒,这就是一场恶性的竞争。当初我就说,所谓的联盟必然是短命的,不幸被我言中。这场骂战,简直是斯文扫地,失去了为人师表的起码资格。这种争夺所谓的尖子学生,仍然是应试教育的观念作怪,也是对本校培养学生的能力缺乏信心的表现,只能靠高分的学生来装饰学校的门面,这些高分的学生除了统计和宣传意义外,没有任何的作用,只不过是打肿脸充胖子而已。有人说,全国状元半数进了北大和清华,但是播下的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这难道还不应该改弦更张吗?
澎湃新闻:如果您仍担任校长,会如何解决“高分生源”这一现实问题?众所周知,高校围绕生源的暗战,由来已久。
刘道玉:我历来认为,高校招生工作,重要的不是考试和分数,而是录取,而录取是需要有智慧的。如果我现在依然还是大学校长,我会对状元说“不”,也会淡化高分的学生。我会通过改革招生办法,设计几套考核学生个性、智力、求异、质疑、批判和冒险精神等素质。哪怕一些学生的考分不是很高,但只要他们具有这些能够成为杰出人才的素质,我会优先录取他们。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会花功夫培训招生的工作人员,要求他们转变观念,树立正派的作风,践行高尚的职业道德,做到具有慧眼识才的能力与方法。
澎湃新闻:教育界不乏与您同样具有改革意识的人士。值得探究的是,怎样使大家的呼吁与建议不致一再沦为“老生常谈”?
刘道玉:在统一考试和统一划录取分数线的情况下,大学自主招生只是名义上的,是不能落实到实处的。在民国时期,吴晗和钱钟书的数学都是零分,但他们却能够被当时罗家伦校长破格录取,现在的大学校长有这种权力吗?这再次反映出大学独立办学和自主招生是不可剥夺的权力。国家教育部能够赋予大学这些权力吗?
澎湃新闻:那么,正如您所说,应试教育观念难以一时更改、大学自主招生无法落实,这种现况下,考生怎样获得值得信任的指引,从而找准未来方向?
刘道玉:我始终认为,大学生能否成为杰出的人才,既与名校无关,也与名师无关。如果与名校有关,那北大和清华的所有学生都应该是杰出人才,然而却不是,反而非名牌大学也出现了诸多的优秀人才。一个大学生能否成才,只决定于自己,具体地说决定于自己的志趣、理想和执着的追求。
现在不仅大学存在着极度的虚荣心,而且相当多的考生也怀有虚荣心,盲目的追逐名校和高学位就是虚荣心的表现。本来,研究生学位是为做学术研究而设,经商、官员和实际工作人员戴博士帽有何益?
今年元月6日,《光明日报》教育周刊发表了我一篇文章,题目是“大学生成才究竟决定于什么”,具体提出了一个人只要具备了“酷爱读书、善于自学、超强记忆力、文理兼通和悟性”这五个重要素质,任何人都是能够成为杰出人才的。反之,一个即使进了名校,获得了高学历和高学位,如果没有悟性,他们是绝对不能成为杰出成才的。
澎湃新闻:您过去曾多次提出,中国教育的发展代替了改革。现从学府的负面新闻上看,中国教育的发展已行至何种程度?走向将如何?
刘道玉:今年是《关于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决定》公布30周年,这个决定在80年代可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我认为,这个文件的精神并没有过时,可是现在许多人都不知道这个文件。文件指出:教育改革应当从体制改革入手,如果抓住这个问题,就不会走偏方向。怎么进行教育体制改革?首先是改变国家教育部大一统的领导体制,教育部必须坚决放权,转变职能,把基础教育权下放给各省市,把大学的权力下放给大学。
发展是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条件的改善;改革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办学模式的更新,课程体系的改变,教育质量的提高。我认为,中国教育目前的状况是处于狂躁和浮肿的状态,虽然我国中学生考试成绩名列世界前茅,大学在世界排名节节上升,但那都是量的叠加,丝毫反映不出我国大学的真正学术水平。如果中国大学没有众多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没有诸多国际公认的学术大师,没有国际公认的科学学派,不能培养出国际公认的学术领袖,即使《泰晤士教育周刊》把北大和清华排在世界前10名,但他们始终不能算是世界一流的大学。因为世界大学排名,本身就是商业行为,就是误导,而中国的一些大学却津津乐道自己大学排名的上升,这纯是满足虚荣心的需要而已。世界各国有许多大学,公然抵制大学排名,我国大学也应当对大学排名说“不”。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