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策论〡慎用国家资产负债表

张涛
2015-07-01 18:21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笔者曾在《债务置换内后的故事》中,简析了通过置换的方式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有利的结果,例如可以节省政府存量债务的财务成本、填补投融资机制的缺口等等。

而在此番对政府债务问题的热议中,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不能仅仅单方面看待负债,还需要关注资产,由此引申出编制我们自己的国家资产负债表。最典型的是李扬、曹远征、马骏等人2011年起实质性推动的相关研究。到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就已经写入了顶层设计方案中。

笔者觉得,如果从中长期的趋势把握而言,用资产负债表的思路来看待负债问题是有意义的,尤其是通过编制国家资产负债表可以更好地掌握“家底”,提高我们“数目字管理”的水平,但需要注意以此为基准来判断负债问题的准确性,因为错误的数据比没有数据更可怕

理由如下:

第一,在当前的产权制度下,国家层面的资产更多还是统计的概念,而且进入国家资产负债表范围的资产如何界定,还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因为此点最终决定了国家净资产的情况。例如,军产、自然资源是否被纳入进去。

第二,资产计价的问题。究竟以什么方法对进入资产负债表的各类资产计价入账,实际上决定了国家净资产的规模。而资产计价方法又和各类资产所处的市场活性有关,市场活性的变化决定了资产计价方法调整的频率,如何做到准确、及时实际上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第三,资产的处置问题。即便是资产能够通过合理的计价入账,并且能够做到准确、及时的调整,但如果到了需要处置资产以缓解债务的时候,处置哪种资产、偿还哪种债务实际上也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因为从数据统计的角度,你可以暂时绕过产权问题,但是真正要处置资产的时候,产权问题就不能被轻易地绕过去,需要给资产所有人有一个明确的交待。例如,通过处置国有资产可以填补社保、养老的缺口,但是如果用来填补地方政府投资失误产生的债务就存在很大的问题

第四,部门利益如何协调的问题。现实的情况是,纳入国家资产范畴的资产的实际控制权分散在各个部门,而这些资产基本也都是这些部门实际功能的载体。因此,这些资产是否进入国家资产负债表,纳入后要处置资产的时候,实际就演变成了各个部门职能调整的问题。而这些部门的职能又都和国家的经济、社会、政治管理有关,可想而知在协调执行上会有多难。

目前已有的研究显示,国家净资产的年增量与GDP(经济增量)还有不小的差距。换句话说,国家整体的经济活动并没有都转换成国民的净财富。当然,这一结论和上述四点造成的不确定/不准确有关,但大体上和我们的直观感觉差不多,因为在经济活动中总有一些经济浪费(例如无效投资)。因此,就产生了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第五个不确定的地方——宏观经济导向对于国家资产负债的影响更难衡量,其中还有评价标准、作用时间等要素的影响。

正是出于上述五点的不确定性,笔者认为,要慎用国家资产负债表的概念看待债务问题。因为我们的债务是确定的,而目前的债务置换只能起到适度降低债务财务成本和后移债务偿还期的作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以时间换空间”。要解决债务问题,最终还得指望经济重新回到上行期,各个债务主体有充沛的现金流偿还债务。

也就是说,编制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真正含义是完善经济活动核算体系,而非定性债务问题,其目的在于优化资源的配置。事实上,资产处置本身就是资源要素配置结构的调整,还有就是潜在人口负债的填补(例如养老、社保、医疗、教育等等),最终都是为了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负债变得更有效率,而不是更有负担

***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本文仅代表其个人观点。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