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利剑行动”破特大假盐制售案:2万余吨假盐销往全国7省市
个把小时的工夫,数以吨计的工业盐仅仅换了个包装,就成功变身为“食用盐”——这一看似宏大的制盐工程,全程只在京郊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平房里完成。
而后,一袋袋看似来路正当的“食用盐”从这里出发,通过层层流转销往全国7个省市,其广泛的市场多数是这些地区的偏远乡镇。
然而,这些低于市价、外观口感却与正规食用盐几乎无异的“食盐”,不仅不含人体必需的碘成分,其中还检出了亚硝酸盐,长期服用会造成多种副作用。
凭借这一毫无技术含量的生意经,这个假冒食用盐制销网络中的各个层级都获利颇丰。
2015年4月,在公安部的统一指挥布署下,江苏泰州警方与北京警方联合出动近百名警力,成功捣毁了这一辐射甚广的“假盐”源头,数十名犯罪嫌疑人被抓。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日前从泰州警方获悉,根据初查结果,这一制售网络累计售出“假盐”两万余吨,案值达2000余万元。这是今年公安部部署食药打假“利剑行动”以来公安机关侦办食品犯罪案件取得的又一重大战果。
江苏泰州,被抓获的犯罪嫌疑人。长途客车成“假盐”运输工具
破绽,最初暴露在制售网络的最末端。
2014年下半年,泰州市的盐政部门在日常执法中发现,其辖内的海陵、姜堰、靖江、兴化等地均有大量的包装上标有“北京**加碘精制盐”的袋装盐销售。
这种袋装盐的价格比一般食盐的市价低,买家多是郊区的农户或是食品加工店。
多年来,泰州市场上售卖的多是淮盐。于是,执法人员首先想到:根据食盐专营政策,这一“外来户”可能涉嫌异地售卖。
不过,检测结果让他们震惊——经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盐业产品质量检测站检验,这些袋装盐中碘含量为零,水不溶物超标,甚至还检出了亚硝酸盐。
泰州市盐务管理局副局长周律刚向澎湃新闻指出,亚硝酸盐的外观和口感均与食盐相似,如果大剂量食用,会对人体产生毒性。
根据经验,执法人员基本断定,这种“食用盐”实为工业盐。2014年11月13日,泰州警方决定立案侦查。
侦查的过程并不平顺——尤其是在泰州警方摸清袋装盐的源头在千里之外的北京、而非泰州。
侦查中,许多购买者将来源指向了一个看似与食盐买卖毫无关联的人群——客车司机。警方很快意识到,这些盐并没有专门的运输渠道,而是借助从北京发来的客车流入泰州市场。
“光是泰州的几个地区,像这样直接参与运输假盐的司机就有十几二十个。”泰州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副支队长朱金华说。
地上堆放的假盐警方收网前突击转移加工点
查清源头须北上。2014年11月底的一天,民警坐上了一辆从姜堰出发的客车。
“客车在北京的长途汽车站停下后,在上下客的间隙,有人扛着蛇皮袋或纸箱子过来,搬进客车。里面装的就是这种盐。”朱金华向澎湃新闻回忆。
民警后来还注意到,这些货的来源是一个骑三轮车的男子。“大概四十五岁,民警跟他七绕八拐地,去了客运站五百里外的一个小巷子里,那边有个调味品店。存储的仓库就在附近。”
为了进一步探清“假盐”来源,泰州派出多名精干民警,驻扎北京。
一辆河北牌号的卡车引起了民警注意——每到晚上,这辆卡车就特别忙碌,往返于调味品店和大兴区青云店镇东赵村之间。
“东赵村那边是一个城中村,加工点就在那里。”朱金华记得,加工点位于一片民房中,门前是一个金属加工厂,位置极为隐蔽。“这里面的租客姓王,他是假冒食盐的主要加工者。”
警方曾试图接近加工点,但王某等人表现得极为警觉,稍有外人接近,就会有人上来问话,“想接近很难。”
未免打草惊蛇,警方决定先查清所有外围情况。
“关键人物出现了!王某的姐姐和姐夫。”说起这一发现,朱金华至今难掩兴奋:王某的姐姐之前注册一个工业盐的销售公司,他姐夫姜某以前因违法经营食盐被处理过。
“这让我们有了足够的理由怀疑,这一家族团伙很有可能通过工业盐的公司进来工业盐,分包之后,假冒食盐卖入市场。”
历经四个多月的侦查后,2015年4月2日,警方决定收网。“当时我们已经掌握了他们在北京的窝点和仓储点。”在此之前,泰州已派遣70余名警力挥师北上。
抓捕当天还有一段插曲:在警方行动前,王某等人已悄然转移了加工点。“等我们到了东赵村的加工点时,里面已经人去楼空,地上还有不少残留的盐渣。”朱金华说,他们立即将民警分散到周边各个巷道,最终通过王某的货车锁定他最新的加工点。
当天,王某、姜某等人被先后抓获。另有30多名警力驻守泰州,参与运输的客车司机被同时抓获。
封装假盐的机器售往全国7省市,卖家自己从不吃
王某的发财生意始于2008年。
此前,他曾跟着姜某打工,每个月收入一千多元。“当时我姐夫(姜某)做的也是这个,看他挺来钱,我后来就自己单干了。”王某曾告诉民警,“食盐”原料也是从姜某等人手上购进的。
“所谓加工,其实就是一个分包的过程罢了,原来是工业盐,分包完还是工业盐,只是换了个包装。”朱金华向澎湃新闻强调。
“入行”之初,王某采用的是人工灌装:将50千克包装的工业盐分装进小包装袋即可。
在包装时,王某还按照克数的多少,冠以不同的名头。比如400克的叫深井碘盐,500克的叫加碘盐等。“其实都是工业盐,没有任何区别。”
2014年下半年起,王某的加工流程更加简化:他花了一万多元买了分装机,只要将工业盐原料倒进漏斗中,就能自动分包。“两三个小时就能装完一吨的量。”
“食盐”制成后,王某根据实际需要,卖给在客运站附近做百货批发生意的胡某等人,胡某等人再卖给大客车司机。客车司机再将“食盐”藏匿在客舱或行李箱内,最终流入包括江苏、北京在内的7个省市。
“客车司机一般会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分散批发给城郊结合部和农村的小商户。很显然,正规的卖场,这种盐是进不去的。”朱金华说。
目前,包括王某、姜某等7人被逮捕,21名犯罪嫌疑人被取保候审,其中包括客车司机和工业盐的提供方等。
值得一提的是,有犯罪嫌疑人在归案后表示,他们虽然买卖这种“食盐”,自家却从来不吃。
工业盐“变身”后增值近10倍
为什么要用工业盐伪装食盐?
一位办案民警告诉澎湃新闻,工业盐的每吨进价只需400多元甚至更低,但食盐的市场价可达每吨四千元,利润惊人。
根据上述民警的调查,每吨400元左右的工业盐卖到王某手上后,经过分装卖给胡某等人时,价格已涨至每吨900元以上,胡某等人再加价几百元后卖给客车司机。“司机转卖给各地商户,再流转到消费者手中时,价格还是要比正规食盐的市场价低,但不会低太多。”
经警方初查,姜某不仅涉嫌向王某提供用于生产假冒食盐的工业盐、包装箱等,他自己也会从王某手头购进分包的“食盐”,卖至北京地区的调味品市场。
“他在北京四环有一套160多平方米的房子,一辆奥迪Q5轿车,还有门面房和几辆货车。”一位民警分析,多年的“假盐”营生确实让姜某获利不少。
王某也不赖。在泰州市看守所内,他隔着铁栏杆向澎湃新闻比划着说:100万左右吧(2008年至今)。
泰州市公安局副局长董维华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警方收网时,在王某的加工点扣押的账本就有26册。
根据初查结果,这一团伙近年来制售的假劣食盐有两万余吨,案值两千万余元。
“这个案件,是近年来我们在打击假劣食盐方面,案值非常大、影响非常广泛、社会危害非常大的一个案件,也是案件侦破和打击力度最大的一个案件。”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打假处处长许成磊对澎湃新闻说。
地上堆放的假盐如何进行源头管控是一大挑战
江苏泰州发现这起特大假盐案件后,迅速上报公安部。“领导非常重视,公安部随后展开了前期部署。”许成磊介绍,由于此案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危害大,最主要的犯罪手段非常隐蔽,公安部对案件进行了认真研究,制定了侦破方案,并协调相关机关对江苏公安部门给予全力配合。
许成磊分析,该案具有两大突出特点:
一是犯罪后果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用不加碘的工业盐冒充加碘盐,对于需要长期食用加碘盐的消费者,会造成碘缺乏,对人身健康造成危害。因涉及7个省市的消费者,幅射区域广,危害面积大。
二是犯罪具有很强的隐蔽性。集中体现在犯罪工具、犯罪时间及犯罪手法上。犯罪的工具是长途客车,这是大家难以想象得到的作案工具。另外,长途客车夕发朝至,也很难引起外界的关注。在犯罪手法上,体现出积少成多、蚂蚁搬家、化整为零的方式。
“从北京晚上装上货以后,第二天凌晨就到达目的地,很快在当地就被分散到各个小零售店,转移速度非常快。日常查处不易捕捉到其违法犯罪的行为。”许成磊说。
食品药品事关百姓民生,稍有差池即危害民众身心健康。尽管犯罪团伙已经捉拿归案,但这一特大制售假盐案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如何对工业盐进行源头管控却是一大挑战。
工业盐用途广泛,用量巨大,购买用于工业并不需要严格的审批。生产厂家遇商家前来购买的预设前提是,对方购买工业盐是有着合法的、合规的用途,至于对方是否用于工业用途还是食用用途,却无人进行审核。
“甚至在某种情况下还心知肚明。对于厂家来说,只要把盐卖出去了就可以了。”许成磊认为,大量工业盐进入食盐渠道,最关键还是要在源头上进行管控。从此案可以看出一些薄弱环节,包括政策法规,包括日常监管。
他介绍,今年以来,除了这几个地方,还有一些地方公安机关侦破的假盐案件,最后犯罪的工业盐的来源都指向某省集中生产工业盐的地区。
但如何进行源头管控,还是一个挑战。
许成磊说,对所有购买工业盐行为进行登记备案,在现实中还做不到。如果在技术手段上创新,进行信息化管理,做到可追溯,事后追踪起来会比较容易,这也许是解决源头管控的一个好办法。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