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航天员出舱留历史性一幕,国防科大为他们造“耳朵”“眼睛”

澎湃新闻记者 吴怡 实习生 田燕如
2021-07-07 09:28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哇,这外面太漂亮了!”

“慢点,不要着急!”

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这组对话留在了浩瀚无垠的星空里,也一字不落传回到了地球上。7月4日,他们从中国空间站首次出舱活动。这也是继神舟七号飞行乘组顺利完成出舱任务后,时隔13年,中国航天员再次执行出舱任务,让历史记住了这一刻。   

当传来“舱外航天服无线通信检查完毕,一切正常”的信息时,国防科技大学(简称“国防科大”)电子科学学院新型天线技术团队的柴舜连教授感到激动又满足,该团队为出舱航天员制造了“耳朵”、设计了“眼睛”。

据国防科大官网7月5日消息,从2014年开始,国防科大新型天线技术团队承担了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的遥测通信天线和图像传输天线研制任务。

2005年的“神七”任务就采用了该团队研制的天线。遥测通信天线是“神七”天线的延续,它是一种新型柔性可穿戴织物天线,承担着出舱航天员与空间站之间的语音和遥测数据传输任务,是出舱航天员的“耳朵”。

国防科大介绍,团队攻克了高导电高强度导电织物材料、柔性天线与舱外服一体化仿真、天线与隔热服一体化复合等关键技术难题,天线性能和可靠性等得到大幅提高,具有全织物、全覆盖、高增益、多功能等特点,通信覆盖性达到98%以上。

课题组部分成员在微波暗室测试天线。国防科大官网 图

另外,图像传输天线是空间站舱外航天服新增设备,承担着将头盔设备采集的图像数据传输到空间站的任务,是出舱航天员的“眼睛”。面对复杂的外太空环境,团队大胆创新,提出了新型分布式多天线方案,攻克了多层多模宽带天线、小型化天线等关键技术难题,有效解决了天线增益和通信覆盖性之间的矛盾,通信覆盖性达到100%。  

图像传输天线(位于头盔左右侧)。国防科大官网 图

国防科大称,经过7年多的关键技术攻关,团队先后研制了模样、初样和正样产品共计20余台套,全部产品均通过航天级环境试验和电性能测试检验,无一质量事故,该团队被中国航天员中心誉为质量过硬的正规军。

“集体的智慧是星辰大海,祖国的强大是坚强后盾。未来我们团队将继续发扬‘电子铁军’敢于亮剑、敢于拼搏的精神,为祖国的更加强大贡献力量。”柴舜连说道。   

    责任编辑:蒋子文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