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和我的非遗 | 杨正平: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2021-07-05 12:5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人物名片:

杨正平,男,苗族,1971年12月生于丹寨县龙泉镇排牙村,是苗族芦笙贵州省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作为专业从事芦笙演奏、教学和苗族文化研究的杨正平,先后荣获各类奖项,并到十余个国家参加艺术表演和文化交流,同时出版专辑、发表论文,并在芦笙制作技师的帮助下,将芦笙改良发展到29管,被誉为苗族“芦笙王”。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句诗经中描述的大宴宾客时演奏的乐器就是“芦笙”。在黔东南州,每逢节日,苗族居民都会吹起芦笙曲,跳起芦笙舞。随着时代的发展,芦笙和芦笙文化同样面临着断代、消亡的威胁。

而芦笙传承人、凯里学院副教授杨正平,则以传承人的自觉和实际行动,将芦笙的研究、改革和推广做到极致,把芦笙吹向世界。

杨正平和很多在寨子里长大的苗族男孩一样,耳濡目染间学会了芦笙。彼时,芦笙不仅是一种娱乐项目,也成为族群间交流的工具,而杨正平打小就很出众,显示出过人的天赋,在同龄人中崭露头角。

“学习芦笙,天赋以外,个人的道路选择和努力也十分重要。”杨正平评价自己的学生,也是在说自己——初中毕业后,杨正平不想回家务农,他一心只想吹芦笙,抓住机会报考了县文工团。在文工团期间,他从传统芦笙进阶到多管芦笙。1992年,杨正平考入贵州艺校芦笙班学习,开始专业研究芦笙。

学习期间,杨正平先后随中国民族艺术团、中国民间音乐家小组赴法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荷兰、日本等国参加国际艺术节。他精湛的演技博得国外观众的广泛好评。其演奏的芦笙曲《草原情歌》、《清水江畔丰收乐》、《欢乐的苗寨》等被荷兰帕拉多斯唱片公司以及德国法兰克福唱片公司录制成CD光碟版发行。

毕业两年后,杨正平继续选择进修深造。1997年他考入贵州大学,通过理论学习和老师指导,他的演奏水平不断提高,并于1999年5月在贵州大学成功举办了“杨正平芦笙独奏音乐会”。他先后荣获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化艺术院校奖,第二届全国民族器乐演奏比赛铜奖,第五届国际合唱节金奖,首届金芦笙民族吹管乐国际大赛金奖等,成为芦笙艺术领域的奇葩。

在比赛期间,见识到各民族器乐不断改革发展,通过多管改良芦笙乐器的结构改革以提升芦笙的表现力成为杨正平关注的焦点。2005年,在芦笙制作技师潘华明的协助下,研制出27管改良芦笙。2019年,在芦笙技师龙鸿飞的帮助下,由原来的27管芦笙发展的29管芦笙,采用加件、加管和加音研制而成,其音位安排科学合理,运用方便,并具备芦笙近关系调、远关系调转换功能。

“通俗地说,就是能吹奏出更多的曲子了,现在我可以用芦笙吹出土耳其进行曲。”出国交流,对于杨正平而言是荣誉,更是学习的压力和动力。“我们芦笙也要与时俱进,不要固步自封,与世界接轨,全球化。” 杨正平表示。

一直以来,芦笙演奏都是靠苗族老人们口传心授,没有曲子,也没有文字记载,听众听不明白,自然也就对芦笙没有兴趣。要让芦笙飞出苗乡,飞得更远,杨正平在编曲上下功夫,他编写的《梦回家乡》《云》等曲目给人以听觉上的新鲜,更在芦笙爱好者中广为流传,与此同时,还出版了个人专辑。

从一个大山里苗寨的泥娃子,到穿梭全国各地演出的音乐人,再到巡回世界各国传播芦笙器乐的文化使者。无论飞得多高,杨正平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和重担。

如今,作为凯里学院副教授,其编写的教材《芦笙音乐与演奏》,从芦笙的种类与分布、芦笙的制作程序与工艺、芦笙的保养与维修、芦笙演奏姿势与样式、芦笙演奏技术与技巧、传统芦笙乐曲练习、多管改良芦笙乐曲练习等方面进行阐述,内容丰富,风格各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多年来,他带出了数百名学员,有的还取得了不俗的演奏成绩。“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让孩子学习芦笙,这种思想的转变就是对芦笙最好的传承。”杨正平说,芦笙不再是乡土的,也不仅仅是民间的自娱自乐,而是和很多器乐一样,可以是升学的工具,也可以登上大雅之堂,更可以成为陶冶情操的方式。

杨正平深爱自己的民族,深爱民族文化,他希望无论苗族人民走到哪里,见到什么样的人,都能自信地用手中的芦笙告诉世界: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原标题:《我和我的非遗 | 杨正平: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