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法国的反恐困境:反恐措施节节升级,为何依然袭击不断?

徐之凯
2015-06-29 14:21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2015年6月26日,恐怖主义的烈焰再次在法国这个浪漫国度燃起。武装分子驾驶炸弹汽车撞击工厂,并将一个盖着ISIS黑旗的人头挂上工厂大门示威。正在布鲁塞尔参加会议的法国总统奥朗德不得不立即回国,继年初的“《查理周刊》事件”后,《费加罗报》、《世界报》等法国媒体再次开始循环不停地报道恐怖分子行踪,案发地法国东部的各大建筑军警林立,法国国内陷入了对恐怖主义的恐慌之中。为何法国屡屡成为恐怖分子目标?反恐措施节节升级的法国为何依然袭击不断?深囿于反恐危局的法国,正面临一场内外交织的理念挑战。

6月26日袭击现场。

“反恐”急先锋:对外高调反恐招致的报复

        2001年10月,美国总统小布什出兵阿富汗,打响了“反恐战争”,法国作为美国的西方盟友也出兵支持。然而在小布什结束任期后,奥巴马政府开始逐步撤出在阿富汗与伊拉克的部队,美国在反恐战争中的角色愈加淡化。与之成鲜明对比的是,法国在2011年牵头空袭利比亚,并在2013年初出动地面部队进入马里打击极端武装,军事行动步步升级,俨然要取代美国成为反恐战争的“龙头老大”。

        细细究之,对于法国萨科齐与奥朗德两届政府而言,这些军事行动绝非仅为“反恐”那么简单。空袭利比亚之前,与卡扎菲关系最为密切的恰恰是下令开战的萨科齐本人。西非马里爆发危机之后,也正是向来以左派温和形象出面的奥朗德第一时间派出地面部队打击极端武装。叙利亚内战中,在美英因反对派中的极端势力而犹豫不定时,也是奥朗德首先出面,接纳反对派向法国派驻“大使”,变相承认了反对派政权。而马里、利比亚所在的西北非以及叙利亚,恰恰正是法兰西第二帝国殖民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法国利益息息相关。可以想见,相比于过去依靠“法语国家联盟”这样的文化组织缓缓重建法国在就殖民地势力范围的影响力,借“反恐战争”东风直接施压扩展影响确是更为立竿见影之举。加之法国历次军事行动往往正是总统支持率低迷之际,其中意味更是昭然若揭。

        然而法国在反恐方面的高调,也就必然带来恐怖报复的副作用。法国中东问题专家西尔维•考夫曼(Sylvie Kauffmann)就曾在《世界报》上刊文《阿拉伯的春天,西方的秋天》(Printemps arabe, automme, Le Monde, 2011/10/29)担忧称西方支持下的中东变局并非欧洲之福。随着法国在恐怖分子袭击目标名单上的提高,恐怕法国政府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不得不继续吞咽恐怖袭击的苦果。

2013年1月11日,法国军队进入马里,成为美国从阿富汗、伊拉克撤军后西方最大的反恐地面军事行动。

移民困境:公民与难民身份矛盾引发的社会怨忿

        自大革命以来,公民身份便在法国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法国有着相当严格的公民身份制度,寻常外国人难以通过经济投资、买房置地这类手段便捷地取得公民身份,除收养、婚姻、生育之外,唯有在外籍兵团中服役满三年或负伤的外国人才能根据2000年的《为法国流血》法案(Français  par le sang versé)直接获得公民身份,其合法获得过程不可谓不艰难。然而地中海的便捷交通和欧盟申根国家的身份又使得中东族裔进入法国并不困难,自中东局势动荡开始,大量来自恐怖主义势力所在地区的人口通过马赛等港口、土耳其、阿尔及利亚等国辗转进入法国境内。一方面。这些难民无法得到合法公民身份,长期被限制在贫民窟、难民营之中;另一方面,法国政府推行的住房补贴、生育补贴等无需公民身份即可获得的社会福利,为这些难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条件保证,使得这一群体得以生存和扩大。这一始终在温饱线上挣扎的社会底层群体无需通过辗转他国求得生存,但在法国又得不到法律保障和社会认同;即便在通过婚姻和生育取得合法身份后,还要时时受到右翼保守主义者的歧视与排挤,郁积了相当的社会矛盾,随时会成为破坏社会治安的不安定因素,甚至成为恐怖分子操纵的工具。而这一点在移民二代中表现得尤其显著,他们往往既不能理解因故远离祖国的父母,也无法与法国裔同辈青少年平等交流,很容易受到误导走上极端道路。2013年底,法国尼斯(Nice)便有一名母亲因自己的四个孩子偷拿护照远赴叙利亚参与ISIS导致伤亡而状告法国政府,要求索赔11万欧元以控诉政府不作为,放任未成年人出国投奔恐怖组织。而法国内政部对此案的回复凸显了法国社会在面对这一问题时的无奈:“目前并没有任何法律依据去阻止这些男孩赴叙利亚参战”。

        对于移民问题,法国的左右翼分别有着不同的解决设想。以勒旁父女(Le Pen)为代表的极右翼民族阵线(La Frontière Nationale)主张“法国人优先”,驱逐移民,近来呼声甚高。然而由于法国多元化的人口结构中移民后代比例甚高,极右翼最终往往难以取得选举胜利,其激进主张也不可能得到广泛认同。而在中左翼看来,吸纳移民,使之归化于法国的共和国理念才是最终解决之道,然而这又谈何容易。

笔者所居巴黎郊区小镇Bagneux正是巴黎《查理周刊》后续袭击事件中一男一女两名恐怖分子生活的公寓所在,根据邻居的证言,平时他们只是一对安静的情侣而已。

理念之争:共和国理念对于伊斯兰宗教观念的“零容忍”

        如果说法国国内外恐怖袭击风险的提升只是表象,那么深层次的矛盾正处于法国共和国理念与恐怖分子宗教信条的根本区别之中。事实上,除了我们所熟知的“自由、平等、共和”的口号之外,法国人民同样把“正义(Justice)、尊重(Respect)、政教分离(Laïcité)、和平(Paix)”奉为共和国精神圭臬,推崇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对于摆脱欧洲中世纪黑暗,体现法国共和革命精神尤为重要的“政教分离”原则,更是法国共和传统长期以来的制度骄傲所在。然而对于伊斯兰国、基地组织等恐怖组织而言,伊斯兰信仰下的政教合一正是其首要目标所在,这就决定了双方在基本理念上便水火不容。

2013年,法国历史悠久、享誉世界的巴黎铸币局推出了代表法兰西民族公认价值观的《共和国道德准则纪念币》,以期推广法国文化与价值观,体现法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其中“政教分离(Laïcité)”银币在官方宣传画中地位首要突出,价值上也处于纪念币25欧元第二档,仅次于“和平”金币,甚至高于“自由”、“平等”、“博爱”三币。由此可见法国政府和社会对于政教分离原则的重视。

        “政教分离”原则作为现代国家标志之一,为当代世界民主国家所公认,为何在法国却会直接引起种种纷争,使得恐怖分子屡屡发起报复性的袭击?这就不得不提到法国对于与“共和国理念”相悖价值观的“零容忍”态度。在许多潜藏有宗教极端思潮的国家,当局和民众往往会尽量避免直接的宗教冲突,以期通过各种途径引导软化宗教极端分子,磨灭其进行暴力袭击的斗志,消除思想冲突的火种。深受极端思想之害的美英等国近年来对于国内外伊斯兰各教派的积极联络与管制沟通正体现了这一潜移默化的改造尝试。而对自己的思想制度传统有着历史自豪感的法兰西则不然,无论是法国政府官方还是民间社会,都不愿回避这种价值观上的直接碰撞,而观念碰撞的火花,往往也会被视为“挑衅”,成为极端分子发动暴力袭击的导火索。

        与有着深厚哲学传统,主张真理在争锋相对的讨论中越辩越明的法兰西民族不同,在社会舆论和制度层面处于弱势的极端分子更倾向于通过暴力手段终结论争。多次直白讥讽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查理周刊》遇袭,正体现了这一情况,而因《查理周刊》事件而起的法国社会对于宗教极端主义的反对浪潮,使得这一对抗局势更为剑拔弩张,从而导致恐怖袭击事件的继续与扩大。同时,法国政府也在政策法律上一再挑战极端分子的底线,2011年法国在欧洲首先通过法令,禁止妇女在公开场合头戴面纱,违者要交付150欧元的罚款或参与课程学习法国公民价值观,强迫他人戴面纱者更是要受3万欧元大额罚款和一年监禁。这一明显针对伊斯兰教徒的政策遭到伊斯兰保守派谴责,约旦穆斯林兄弟会领袖哈马德•赛义德(Hamad Sayed)斥之为:“违反法国引以为荣的人权原则之举”,认为是“危险战争的开始”。此举不但激怒了伊斯兰极端势力,且招致了更大范围的伊斯兰保守派的反感。

        随着法国国内对于伊斯兰保守观念的排斥加强,法国极端分子开始大量流向海外,直接参与ISIS等恐怖组织的“圣战”行动或接受培训以待回法组织袭击。2014年8月13日,法国内政部长伯纳德•卡泽纳夫(Bernard Cazeneuve)承认,已有近900法国公民前往中东参加恐怖组织。为了限制这一趋势,2014年9月18日,法国国民议会曾表决通过《反恐怖主义法》,强化了对公民涉恐行为的约束,尤其是禁止法国人前往中东参加“圣战”。然而2015年爆发的一系列恐怖事件已然证明,纯粹的堵截并不能阻止极端分子在法国国内进行袭击,这些发动袭击的暴徒,往往并非经过境外极端思想洗脑归来的专业恐怖分子,而正是对伊斯兰信仰只有懵懂认识,将自己行为视为反抗宗教压迫的本土法国公民。为此,法国参议院和国民公会在2015年6月23、24日分别通过类似美国911事件后《爱国者法案》的大规模情报监听法案(La Loi Renseignement),以对在法国本土发动的恐怖袭击作出预防。然而此法案本身就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欧洲议会议员、前法国情报局分析员阿赫穆德•东让(Arnaud Danjean)在《费加罗报》记者6月26日的访谈中,从专业角度指出“每监视4000个恐怖分子嫌疑人,就需要40000名警察”,认为在法国这样一个有着欧洲最大穆斯林族群的国家,实现完全的监控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再者在法治国家之中,嫌疑并不能成为司法证据,该法案并不能有效应对恐怖威胁,反有侵犯个人自由之嫌。因该法案而起的社会争论与舆论压力,奥朗德首开共和国总统先例,依照法国宪法第61条第2款赋予的总统权利,于6月25日将尚未颁布的法案文本提交宪法委员会(Le Conseil constitutionnel)审核仲裁,以确保:“其尊重隐私权、自由交流权及诉诸司法权……保证其自颁布之时起,部署全然足以应对维护自由及宪法稳固之需要”。   

        奥朗德总统参与突尼斯反恐游行。鉴于6月26日法国与突尼斯、科威特同时遭受恐怖袭击,奥朗德在声明中表示在反恐事业中将继续和突尼斯政府联合一致。由于之前奥朗德政府便与突尼斯有着密切关系,外界认为此次袭击将促成法国在突尼斯投入更多反恐支持,形成下一个反恐焦点。

        无论如何,对于广大重视共和国理念与传统的法国人来说,情报监听法案的通过无疑是一场悲剧:为坚决捍卫“政教分离”主张等共和国理念,而积极发起激烈的国内外斗争,并为之牺牲同为共和国理念所在的公民自由平等原则,本身就是逻辑上无法根除的矛盾。随着6月26日袭击的发生,监听法案的颁布与对突尼斯等恐怖主义势力新根据地的打击对于法国政府而言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恐怖分子的报复威胁也势必会因此提升。法国的反恐局势正处于这样一个连锁循环之中,无论对错是非,俨然已陷入困顿僵局。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