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万物生|犀鸟救助记:“凄美的爱情,世界的难题”

澎湃新闻记者 王万春
2021-07-06 19:43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编者按】

数十年来,我们看见了越来越多的朱鹮展翅高飞,看见了越来越多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在山林中穿行,看见了更多的雪豹驰骋在高原旷野,看见了江豚天使般的微笑,但也看到了穿山甲的凄零和白鱀豚的消逝……

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孕育着11.5万个物种,我们与它们共同生活在同一个蓝色星球。2021年10月,全球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将在云南昆明举行,澎湃新闻推出“万物生”系列报道,呈现中国生物多样性之美,讲述人类与它们之间的故事,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正值第四届国际观鸟节期间,当“打鸟”(注:指摄影爱好者远距离拍摄鸟)的人们聚往云南德宏州盈江县的中国犀鸟谷时,在一个寂静的傍晚,护林员发现,那只上过17次央视,蜚声海内外的双角犀鸟躺在地上,失去了体温。

暂不知晓这只“明星”鸟究竟怎么死的。但发现它死亡后,关心它的人知道,在封闭的树洞内,孵化幼鸟的母鸟在巢穴里还在等待着它的回归、喂食、守护。

双角犀鸟的视频。 郑彬 拍摄(00:17)
在这之前,在人们赋予犀鸟美好愿望的传说中,它们是“爱情鸟”:一妻一夫,忠贞不渝,若其中一只死亡,另一只会殉情也不会独活。

这只雄鸟的死亡,不仅意味着育儿的雌鸟失去了食物来源,人们还担心,它可能会像传说的一样——直接殉情。

这让现场的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建伟,盈江观鸟协会会长班鼎盈焦急不已。如何救助这只“丧夫”的母鸟?陈建伟开始在国内外寻求帮助。

7月5日,陈建伟在中国犀鸟谷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回忆说,“这个故事是凄美的爱情,世界的难题。”

明星物种

在密林深处盈八公路的山道上,护林员发现这只双角犀鸟躺在地上已死亡。那是2019年4月7日,一个晴朗的傍晚。

随即,盈江县林草局、云南省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德宏州林草局,消息被层层上报。

作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入红皮书的易危物种,被我国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一级保护动物(2021年2月1日列入一级保护动物,之前为二级保护动物),一只双角犀鸟的死亡,重视不言而喻。

此前,这只死亡的双角犀鸟已上过17次央视,涵盖了综合频道、新闻频道、纪录片频道和科教频道。这是因为,历史上我国南部一些地区曾频繁地看到犀鸟,但近十年来一度面临绝迹的困境,自2015年观测到以来,这只双角犀鸟是中国犀鸟谷发现犀鸟踪影有影像记录的第一窝双角犀鸟。作为种群数量稀少、中国最为罕见的鸟类之一,“盈江发现双角犀鸟的消息,震惊海内外,”盈江观鸟协会会长班鼎盈说。

树枝上昂头的双角犀鸟  郑彬 摄 

目前,整个云南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内的犀鸟数量据估计在200只至300只之间。全世界共有55种犀鸟,国内的犀鸟多见于西南省区,云南省德宏州的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唯一分布有双角犀鸟、冠斑犀鸟、白喉犀鸟、棕颈犀鸟、花冠皱盔犀鸟等5种犀鸟的地方。其中辖区总面积49588.05亩的中国犀鸟谷,属典型的热带雨林、季雨林气候,辖区内有记录鸟类716种,占云南省的71%,占全国的51%,盈江县被誉为“中国鸟类第一县”。

7月5日下午,中国犀鸟谷拍摄到的另一只花冠皱盔犀鸟  郑彬 摄

此外,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双角犀鸟也是13万景颇族民众的文化符号。它的形象除了出现在一些村寨门口或墙壁的雕塑、绘画中外,在德宏州的盛大节日——正月中旬的目瑙纵歌节上,跳舞的广场以犀鸟的形象作为中心象征,尤其是领舞的二人头上佩戴以犀鸟头骨为装饰的帽子,以显尊贵,成为景颇族的神鸟和民族图腾。

护林员发现的这只双角犀鸟的死亡,不仅会惊动相关监管部门、专家学者、“打鸟”人士,也会惊动当地的百姓。

“爱情的化身”

接到消息的林草、保护区、森林公安、当地民众等相继赶到了现场。

正值第四届国际观鸟节期间,在铜壁关保护区的“打鸟”人士自然也不例外。担任过原林业部保护司副司长、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巡视员、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会长的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建伟和盈江观鸟协会会长班鼎盈也早已守候在现场。

没有人知道这只犀鸟究竟是怎么死的。有人说,它是老死的,属于自然死亡;也有人说,它是飞翔途中触高压电线后摔落死亡。至少在它的身上没有发现被猎杀的痕迹。

在当地的传说中,犀鸟是“爱情的化身”,被视为“爱情鸟”。在当地人们的意识中,犀鸟“夫妇”一生相伴,有“若其中一只死亡,另一只也殉情不会独活”的说法。

一对儿双角犀鸟“夫妇”正在抚育一只幼鸟。  郑彬 摄

按照犀鸟的习性,雌雄二鸟“一妻一夫”,一生忠贞不渝。在确定“夫妻”关系之前,雄鸟会先装修它们的婚房。巢穴一般选择在距地面四五十米高的树干树洞或岩洞中,其中四数木的树洞是重要的安家场所。这些树洞,或由树干的苦疤掉落自然形成,或由啄木鸟啄开形成。装修婚房的雄鸟,会用它看上去笨重而实际灵巧的大嘴,一点点扩宽树洞洞口的直径至10公分左右,并清除里面的垃圾。

装修完婚房后,雄鸟会展开追求。在CCTV9纪录片频道播出的节目中,雄鸟口衔野果不断地喂食雌鸟,并用翅膀磨蹭雌鸟,试图靠近,雌鸟一开始后退,但雄鸟博得雌鸟的好感后,两只鸟头碰头贴面,就像人类在相互拥抱,确定关系。

在确定关系之后,雌鸟会飞进树洞,雄鸟嘴衔泥巴一点点封闭洞穴,只留出雌鸟嘴巴能伸出来的一点缝隙。封闭洞穴后留下缝隙,一方面是防止猴子、蛇等天敌,另一方面用以给雌鸟呼吸、饮食。

飞翔的双角犀鸟,展翼约1米多,若从头顶飞过,会听到它翅膀扑打“唰唰唰”的巨大声响。 郑彬 摄

自此雌鸟再不出洞,开始在里面繁殖下一代。雄鸟白天就在外觅食,野果是它们平常的主要食物,但在繁殖的季节,雄鸟会扑食蜥蜴、老鼠、蛇等动物,以补充雌鸟的营养,“这个时候的雄鸟太辛苦了,白天觅食给雌鸟和幼鸟投喂,晚上就守护在洞口,直至下一代出洞,”陈建伟说。

陈建伟介绍,在繁殖孵化幼鸟三个多月的过程中,雌鸟因为不出洞在巢穴里换飞羽,尽管在抚育完成后,刚出洞时会没有飞翔能力,但往往膘肥体圆,而雄鸟累得力尽体瘦。每年的3月至7月初,是它们的繁殖季节,每一次繁殖只产一枚蛋,“夫妻”两个带幼鸟直至第二年的3月时幼鸟会离开,雌雄二鸟又进入繁殖季节。

根据双角犀鸟的上述习性和人们的传说,让陈建伟他们揪心的是:这只雄鸟已死亡,树洞内繁殖幼鸟的雌鸟还能独活吗?

救助雌鸟

“救母鸟!”这是陈建伟当时下意识的第一反应。

在国内,关于犀鸟的知识,没有系统的研究,也缺乏相关的文献资料,在这方面毫无经验。“母鸟能不能活?该怎么救助母鸟?”困扰了当时的陈建伟他们。

他首先想到了云南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研究鸟类的专家,经联系后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

继而他联系到泰国的一个叫“犀鸟妈妈”的专家。在泰国、印度、马来西亚等地,有学者还长期研究关注犀鸟。陈建伟寄望,能从长期研究该鸟类的“犀鸟妈妈”处获得良方,“但她说,她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不得已的陈建伟向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犀鸟工作组求助,同样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

这一过程中,林草部门、保护区、森林公安、当地民众、“打鸟”人士、专家学者等,就守候在犀鸟巢穴的现场。雄鸟死亡后已三天没有回巢穴喂食雌鸟了,“救母鸟,爬树把母鸟掏出来吧,”陈建伟说,又怕蛋壳还未孵化的话,巢穴内的蛋成为一枚弃蛋,若要人工孵化抚养也不知如何养殖,但经合计,还是决定爬树掏鸟窝。

死亡的雄鸟被制作成标本,展示在德宏职业学院生物多样性展厅内。 澎湃新闻记者 王万春 图

爬树掏鸟窝也是个难题。距离地面四五十米高的树洞,没人爬得上去,他们向当地消防部门求助,消防赶到现场查看后因地势陡峭、道路狭窄,机器无法到达,遂放弃;如果使用无人机,树高林深也没有可操作性;随后他们又找当地会爬树的村民。

就在大家系绳子准备爬树时,观测的人们发现树洞口有了动静—— 雌鸟自己用嘴掀开了树洞口的泥巴,爬了出来。大家忍不住惊呼,一阵阵激动,“首先知道母鸟还没死,就很高兴”。

“爬出来的时候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没有体力,它飞不动,只能朝着山下向低矮的树枝上滑翔,”陈建伟回忆,他们当时在山下的林间放了些香蕉等水果,以补充雌鸟的体力。

这只自己爬出树洞的雌鸟,第二年再次出现在观测者的视线里时已“重组家庭”,“担心它殉情活不下去,结果它又找了个新老公,回到原来的巢穴开始繁殖下一代”。说罢,不苟言笑的陈建伟教授也咧开嘴笑了起来。人们嘻嘻哈哈,欣慰于这只犀鸟的顽强和大自然的规则。

经过此次事件,陈建伟反思,犀鸟不是按人类赋予的美好愿望那样生存繁衍,尽管人们努力试图营救,但犀鸟最终自己爬出树洞“重组家庭”,这是双角犀鸟自己的抉择,是自然界的规律,“适当的人工干预是必要的,但更应该遵循自然法则”。

那只照片传遍世界的死亡雄鸟,如今被作成标本,展览在德宏职业学院生物多样性展厅内,用以教学和向参观者展示。

    责任编辑:汤宇兵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