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智能机器人将解放人类还是取代人类?
人类对机器人的最初想象,就是让它们成为生活助手,做饭、熨衣服、照顾老人和婴儿,包揽脏活累活,把我们从重复单调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但令人感到恐惧的是:如果机器人已经无所不能,世界上还会有属于人类的位置吗?
智能型机器人将解放人类还是取代人类?美国AMC与英国Channel4台合作的《真实的人类》(Humans)把电视剧拍成了议论文。
本剧翻拍自同名瑞典科幻电视剧,描述了一个将机器人(Synth)当做劳工使用的世界。当前的人工智能距离电影《机械姬》中描述的水平还相距甚远。在担心机器人会思考和恋爱之前,《真实的人类》警告我们,不远的未来,更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是,人类还没享受多久智能家电和机器人保姆的便利,自己的饭碗先被机器人抢走了。机器人支持者的观点是:机器人将解放人类。“我们将机器设计得越来越像人,就是为了让人不再像机器一样。长久以来我们把人类当做机器一样使唤。随着机器人的普及,中国那些一天工作十一小时来缝制足球的女性,孟加拉拆船卖废料而吸入毒气的童工,玻利维亚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工作的矿工,都将成为历史。”
剧中机器人的设计看起来非常合理。购买一个智能管家型机器人,顾客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定制它的外表和功能。它内置最先进的神经处理器,电池电量可支持全天不间断工作,基础功能包括照顾小孩、做饭和个人训练,功能强大颜值高。虽然价格不菲,但可分期付款。
这样的设定确实不算高端,编剧Jonathan Brackley说,这是一部“低科技科幻剧(Lo-Fi Sci-Fi)”,剧中发生的事情极有可能在很近的未来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以它给观众带来的不是技术层面的畅想,而更多地是对技术对人的异化和机器人伦理的探讨。在拥抱新技术的时候,也需要对它们带来的副产品保持警惕,一时的兴奋事后被证明往往欠缺考虑。早在19世纪初,英国的“卢德派”——由纺织工人组成的反对新兴工业革命的团体——就曾经警告过人们,全社会的工作岗位是有限的,机器节省了人工,也就剥夺了大量工人的就业岗位。
但后来的历史告诉我们,技术进步给人类带来了更大的繁荣。农民走向城市,体力劳动者转型为脑力劳动者,工人转行服务业——经济结构转变,但大规模的失业并非因为技术进步的原因而出现。
如今,类似于二百年前的恐惧又来了,而这一次人类所面临的挑战可能更具有颠覆性。硅谷一家软件开发公司的创始人马丁·福特去年出版了一本书,书名是《机器人的崛起:技术和未来失业的威胁》(Rise of the Robots: Technology and the Threat of a Jobless Future),再次点燃关于“传统行业走向穷途末路,大量人群将饭碗不保”的讨论。这一次,不光是那些技术含量低的重复性劳动岗位受到威胁,一些传统上被认为是“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同样可能被机器人取代。在智能机器人占领各行各业之后,留给人类的岗位就寥寥无几了。剧中大女儿的观察很犀利:“那么我们都应该成为诗人吗?” 她对人类的未来感到很悲观,“就算我花上七年的时间读完医学院,到那时候,花七秒钟就能让机器人学会做脑外科手术了。”
今年5月9日出版的《经济学人》(Economist)杂志封面文章也对人工智能的前景有类似的预言。驾驶员、保姆、翻译、财经记者等工作都将被取代,未来将是自动驾驶汽车、机器人保姆、机器翻译、能通过股市数据自动分析产出即时报道的全智能化时代。
5月27日出版的《自然》(Nature)杂志的评论专栏用四篇文章阐述了正反方观点,并冠之以标题“人工智能伦理(Ethic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将自动武器投入战争的后果是什么?机器人医疗助手会使由贫富分化产生的医疗鸿沟缩小还是扩大?科学家们的观点是乐观而谨慎的,他们多数认为在享受便捷的同时,需要多思考它带来的后果,社会要鼓励围绕人工智能展开公开理智的辩论,制定相应的法规。
《真实的人类》正是响应这个号召,讨论了智能机器人带来的一连串复杂效应。我们该把它们当做佣人、奴隶,还是邀请它们坐下来一起吃早餐?当我们对机器人产生了依赖,能否接受它们被清除记忆、报废并销毁?如果把机器人用于性产业,成为人类欲望的发泄对象,这是否会产生伦理问题?如果机器人违背人的指令,或采取自发行为,我们是否有权终止它们的“生命”?另一个版本将剧名翻译为“人芯”,芯片的“芯”指出机器人主题,又是剧中对人造人的称呼“Synth”的谐音。此外还指向另一个问题,人类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区别于机器人的“核心”是什么?
剧中的父亲购买机器人管家Anita的理由很简单:工作繁忙,家里有三个孩子要照顾,妻子长期不在家,他需要一个帮手。Anita把家务料理得井井有条,家中焕然一新,早餐也变得丰盛了。然而这些机器人太像人类,当小女儿对Anita表现出依赖情感的时候,母亲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整部剧笼罩在一种诡谲的气氛之中,当Anita望着月亮说,“今晚的月色真美,你觉得呢?”观众和剧中的母亲一样,都感觉到它绝不仅仅是一台机器而已。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某天这样的机器人上市了,你会去买一个吗?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