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本美国流行音乐教科书,不,旅游指南

马克方舟
2015-06-28 16:58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Sonic Highways》是一部相当好看的音乐纪录片。在一共8集、每集60分钟的时间里走遍美国的八个音乐之乡,还有什么比足量的摇滚明星、详实的历史资料、热血的录音室mv和长了一张大马脸的外景主持更有戏?

Dave Grohl在录音室里,全神贯注。

        这张梳着油腻长头发的大马脸,便是这部纪录片的创意缘起兼导演、本次跨美国之旅的主人公戴夫·格罗尔(Dave Grohl)——如果你不知道格罗尔是谁,他曾经是涅槃乐队(Nirvana)黄金时期的成员,柯特·科本(Kurt Cobain)身后的那个胳膊长腿长的鼓手。在科本自杀、涅槃解散之后,格罗尔放下鼓棒操起了吉他,组建了“喷火战机”(Foo Fighters),自己担任主唱/主笔。

片头里的Dave Grohl,一枚忧郁的男纸。

        过去的20年,不仅“喷火战机”顺利从“涅槃”的阴影里走出,逐步成为当代美国最具口碑与影响力的摇滚乐队,也成就了格罗尔这个头脑灵敏、心思缜密,既有雄心壮志、又有一肚子歪才的人见人爱的摇滚英雄。

        2011年,洛杉矶的老牌录音棚Sound City Studios关张(涅槃乐队的不朽经典"Nevermind"就录制与此),格罗尔趁着“喷火战机”休养生息之机,带着满满的怀念之情找人拍摄了一部纪录片,追溯了录音棚从1969年建立到2011年结束营业期间洛杉矶的摇滚岁月,还邀请曾在此制作专辑的老炮们一起碴琴叙旧、玩票写歌。

        这部《Sound City》在纪录片界大受好评,也就此激发了格罗尔那一颗不折腾就会死的音乐人类学家的心:他发现有了画面和史料的支撑,音乐的质感与制作的深度也得以更丰满地体现;“音乐+纪录片”双线并行,讨论的是特定文化背景下摇滚乐的音乐形象与观念,就像是在一本书里主动为读者介绍作家的创作背景,其张力远超出一般的文本研究。

“Sound City”宣传海报

        于是,格罗尔干脆带上“喷火战机”全员,把新专辑《Sonic Highways》的制作过程搬到了全美各地,跑遍8座城市的8间传奇录音棚,一边进行创作,一边与HBO电视台合作,以电视纪录片的方式展现一座城市的音乐历史——芝加哥的布鲁斯,华盛顿的硬核朋克,洛杉矶的长发金属,纳什维尔的乡村,这趟音乐寻根之旅兼新专辑制作之旅,经剪辑制作便成了这一部同名电视纪录片,在乐队新专辑发行前一个月于HBO电视台首播。

“Sonic Highways”专辑封面。把各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绘制在一起。出自插画师Stephan Martiniere。

        这既是一位职业音乐人的采风见闻,又是一份音乐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研究报告:洛杉矶除了民谣运动和华丽金属还有什么?Muddy Waters当年为什么去了芝加哥?华盛顿硬核朋克音乐的兴盛和马丁·路德·金遇刺有什么关系?

        每到一处,格罗尔会跑去当地流行音乐史上的地标性建筑、造访音乐圈子里的传奇人物;乐队则邀请来当地音乐人与制作人来到棚里切磋技艺,准备录制新歌。

        所到访之处,既有格罗尔成长的华盛顿特区、与“涅槃”一起发迹的西雅图、吉他手帕特·斯米尔(Pat Smear, 也曾是涅槃乐队后期的第二吉他手)的故乡洛杉矶,也有纳什维尔、新奥尔良这样具备鲜明风格的音乐之乡。

        出镜的既有Joe Walsh, Dolly Parton这样的传奇艺人,也有Daniel Lenois和Steve Albini这样的录音工业先锋,还有唱片店店主、摇滚酒吧老板、音乐记者、演出经纪人这些为当地音乐圈子添砖加瓦的幕后英雄。

        每一集都以乐队在此地创作的新歌作结。以剪辑精良的录音室版mv的形式在周播纪录片中发布新作,这也为乐队在新专辑开售之前就吊足了歌迷的胃口。

        虽然一小时远远不够叙述一座城市的历史,但纵观格罗尔作为导演所撰写的旁白、调用的史料,《Sonic Highways》所叙述的地缘音乐与社会发展史,既做到了逻辑清晰,又难得地显得平易近人——比如在开篇集里,格罗尔既尊敬地展现了布鲁斯音乐 (Muddy Waters, Buddy Guy和Chess Records)在芝加哥的重要地位,也没有忘记拜访自己的表姐Tracy Bradford——这可是当年带着年幼的格罗尔第一次看朋克现场演出的摇滚领路人。

        格罗尔完全以自己对城市与音乐的私人情感作为脉络,这种绝对私人化的品味与视角,一旦叠加上他迷人的摇滚明星式的自信,便显得魅力十足,让人信服。大概是在摇滚圈子里摸爬滚打多年的缘故,格罗尔完全没有学者式的瞻前顾后, 而是把艺术家式的主观注入冷静的纪录片形式之中,既给艺术家和队友大量的出镜时间,又丝毫没有削弱自己作为导演的存在感——虽然不像学术著作那般严谨,作为电视纪录片,却正符合观众“窥探摇滚明星内心”的期望。

看看纽约集里来客串的是哪位嘉宾

        当然,主观自然有主观的风险。在奥斯汀和纳什维尔集里,格罗尔明显不如前几集活跃,乐队与客座乐手之间的化学反应也有些不来电,大概就和格罗尔(乐队)与当地的情感联系不足有关。

        无论是新奥尔良的经典爵士乐还是吉他手Gary Clark Jr.粗粝的滑棒布鲁斯吉他,和“喷火战机”在一起都没太找到彼此的节奏;芝加哥老炮Cheap Trick吉他手Rick Nielsen为专辑的首支单曲"Something from Nothing"的献艺倒是风格妥帖,可是光听CD几乎感受不到他的存在;倒是老鹰乐队吉他手Joe Walsh在单曲"Outside"里贡献了一段冷得出神的吉他独奏,如此反差获得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到头来,大家在客串合作中所期待的,还是那点新鲜感。

        这张专辑依然围绕冒险、信仰和英雄主义展开,依然是“主歌积累-副歌爆发”的典型“喷火战机”之声:他们最擅长的就是演绎一身正气、拳拳到肉的热血硬摇滚,乐队没有在旅途上迷失方向,自然是很好的;格罗尔坚持说自己不能浅白地“入乡随俗”,到了纳什维尔就戴牛仔帽,到了新奥尔良就耍铜管乐,而是要化见闻为灵感——这主要体现在歌词创作上。

        观看此片的一大乐趣就是在访谈和偶遇中留意各种金句,看哪些最终变成了格罗尔笔下的歌词。他几乎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创作全过程曝光于摄影机前,而在影像的支持下,文本中所描述的形象、运用的修辞与发出的呼喊,立刻变得更加栩栩如生。

Dave Grohl在填词

        格罗尔本人在接受采访时,用了一个很俗套的比喻:“这是我献给美国音乐史的一封情书。” 然而观看这部纪录片的感受,却是欢快远多于浪漫——主要是因为格罗尔不是在旁白里喋喋不休,就是在画面里没完没了地折腾。

        作为一个在自己的领域已经功成名就的中年人,他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旺盛得可怕;而那横冲直撞的孩子气,则让笑点无处不在——他会在吉他手克里斯·西弗莱特(Chris Shiflett)录完一段吉他solo之后突然大喊,“再给我来点儿那种回授噪音!快快快!”这些段落,无不让对音乐行业幕后有所了解的观众开怀大笑。

        也许格罗尔作为导演唯一应当被批评的,就是略显雷同的剪辑:每一集里都是新闻访谈式的景别、乐队搬乐器调设备、活宝一样走来走去的鼓手泰勒·霍金斯(Taylor Hawkins),以及一段精彩的历史叙述之后突然接入乐队排练这种被拖慢的节奏感。

        而且,纪录片一旦拍得好看,与其并行的新专辑就难免有沦为“电视纪录片原声带”之感。虽然有老朋友、专辑制作人布奇·维格(Butch Vig)保驾护航,在不同声响环境下完成的作品依然显得缺乏连贯性,乐手状态也多少受到舟车劳顿的影响;就音乐层面而言,客串乐手的分量太重、采风各地的风格化太鲜明,必然将乐队置于两难的境地——吸收太多则迷失方向,用得太少则白跑一趟。即便同样是有才华和想法的音乐人,走到一起也不能光靠激情四射,想写出好的音乐,还是需要更精密的构思才是(最尴尬的客串莫过于Death Cab for Cutie的主唱Ben Gibbard, 我不说你能想象得出来这里还有他么?)。

        不过能看到地缘文化如何直接地对一支乐队的创作产生影响,也的确是十分难得的机会,毕竟音乐人各有各的怪癖,大多都希望自己的创意过程神秘一点才好。难怪粉丝们在第一季大结局之后高呼,如果还有下一季,干脆让格罗尔走遍全球吧!反正,我们就是乐意看他折腾。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