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他把毕生献给了英雄史诗《玛纳斯》——纪念甘肃临洮籍著名学者、民族民间文艺专家刘发俊逝世十五周年

2021-07-05 20:4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原创 临洮融媒 看临洮

今年,是享誉中国文坛的甘肃临洮籍著名学者、民族民间文艺专家、1949年进疆老战士刘发俊逝世十五周年。

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与我国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王传》两部少数民族英雄史诗,是祖国优秀的文学遗产和瑰宝,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史诗的普查、记录、整理、翻译工作,历时30余年,几经坎坷,几经风雨,可歌可泣,凝聚了几代柯、汉民间文学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我们不能忘记有一位为此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人。他,他就是史诗的调查、整理、翻译及组织领导者、已故甘肃临洮籍著名学者、民族民间文艺专家、1949年进疆老战士刘发俊。

刘发俊采访居索普·玛玛依

刘发俊1931年出生在临洮县八里铺一个名叫洼刘家的普通农民家庭。1949年8月临洮解放。正在临洮农校读书的他,刚满17岁,毅然报名参军,随王震率领的部队来到新疆。1952年转业到地方,先后在南疆行署办公室、区党委宣传部、新疆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联工作。1992年离休,2006年2月18日在乌鲁木齐因病去世。生前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歌谣协会理事,中国民间故事协会理事,新疆翻译家协会理事,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译审。

1960年秋,28岁的刘发俊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担任新疆作家协会民间文学组长的他,在南疆乌恰县的一个小村里意外地听到民间歌手咏唱《玛纳斯》,立即沉迷于史诗优美的意境韵律中。

柯尔克孜族牧民在自娱自乐演唱《玛纳斯》

他与同伴怀着一腔激情当场将部分章节记录翻译成汉文和维吾尔文,回到乌鲁木齐交给《天山》和《塔尔木》杂志社发表,引起了较好反响。他意识到,他将挖掘到柯尔克孜族文学艺术的瑰宝。他向文联党组汇报发现《玛纳斯》史诗传唱的情况,党组十分重视,把调查、进一步核实的任务交给刘发俊,让他任组长率领两名同伴,再次踏上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土地。当时,刘发俊自己也没有想到,从此他便与《玛纳斯》结下了不解之缘,风风雨雨三十四个春秋苦苦相恋,熬过了不少年头。

居索普·玛玛依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党委领导十分支持,给《玛纳斯》工作组配备了5名柯尔克孜族干部,并得到了正在那实习的中央民族学院柯语班师生的协助,他们分成三个小组,分赴乌恰、阿合奇、阿克陶和阿什图4个县的牧区社队,走家串户,开始了艰巨而繁忙的调查、搜集史诗《玛纳斯》的工作。

刘发俊主动承担了到阿合奇县调查任务。那是一个交通闭塞的偏僻地区,从州上到县城连条像样的路也没有。为了去那儿,他们坐了汽车、牛车、马车、骑了马、毛驴、骆驼、牦牛,翻越了一座又一座山梁,涉过了一道又一道冰河。八九百公里的路程竟走了半个月。那时正值寒冬腊月,头戴皮帽子,身穿皮大衣,脚穿毡筒鞋,依然难耐阿合奇山区之寒。经过托什干河时,人在马背上,脚在冰水中,过了河,毡筒冻得难脱下来。他们时而跋山涉水,冒险而行,时而翻越雪山,露宿冰达坂。有一次翻山,牦牛失蹄,刘发俊从牛背上跌下来,爬起来又赶路。渴了,遇河喝冰,逢山啃冰雪。最难耐的饥饿,他们常常一忍再忍,直到碰上牧民的毡房才能吃到饭。当他们终于在麦尔克什村找到天才歌手居素甫·玛玛依时,刘发俊不禁兴奋得热泪盈眶,多日的辛劳顿时一扫而光。这位歌手,一口气可以唱出《玛纳斯》几千行。刘发俊沉浸在史诗优美的意境中,和同伴们夜以继日地记录,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回到县上,他收到一个多月前发来的电报,远在家乡的母亲病故。他把伤感埋在心里,寄给家里200元钱,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刘发俊从进疆戍边、转业到地方在基层工作的10多年里,潜心学习维吾尔语。这次采风,短短的半年,又以惊人的毅力学习柯尔克孜语,研究柯尔克孜民俗、历史,为把《玛纳斯》由柯尔克文翻译成汉文打基础。在翻译中遇到难题时,他就向别人请教。弄懂一个问题就在小本上记录下来,丰富词汇,为自己编写了一套柯尔克孜语言工具书,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他与同伴们通力合作,从居素甫·玛玛依那里搜集到《玛纳斯》五部11万行,加上其他小组的收获,文稿装满了两大木箱。

回到乌鲁木齐,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立即拨专款对诗稿进行整理和印刷。

1963年春,由克州、自治区文联、中国民研会三家组成的“玛纳斯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刘发俊任调查组长。1964年《玛纳斯》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对《玛纳斯》进行补充调查,并从北京请来了中国民研会专家,与刘发俊一同再往克州,把《玛纳斯》的搜集、整理、翻译推向纵深。这一次,老刘出门整整三年,和同志们除了从居素甫·玛玛依那里搜集到6部18万行史诗《玛纳斯》外,还从更多的地方和歌手中搜集到更多价值的资料。回到家里,原先两岁的儿子已经5岁,不认识刘发俊,一个劲地叫叔叔。

可令人惋惜的是,一场“文革”浩劫, 使《玛纳斯》的出版工作被搁浅,带到北京的所有资料丢失。几经查找,只找到极少部分,损失惨重。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民研会的支持下,刘发俊重新投入到《玛纳斯》的记录、整理、翻译工作中去。对于《玛纳斯》,国外早已有人研究,但所依据的大多是前苏联出版的三部版本,即《玛纳斯》三部曲,而刘发俊他们的《玛纳斯》却是气势恢弘的八部曲。从1961年3月到1994年8月,刘发俊历时34年,先后三次组织领导《玛纳斯》调查工作,完成了《玛纳斯》的全面普查和记录,走访民间艺人500余人、史诗歌手100余人,记录史诗100余万行,特别是发现了歌手居素甫·玛玛依。从1984年到1995年,刘发俊又历时10年,编辑出版《玛纳斯》柯文版8部18册21万行诗稿。他还组织领导并参加了《玛纳斯》的汉译工作,从1982年至1995年,已全部完成了居素甫·玛玛依唱本的汉译工作。作为自治区《玛纳斯》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中国《玛纳斯》研究会副会长,他组织各种规模的研讨会。1992年,在北京召开《玛纳斯》柯尔克孜、汉文正式出版新闻发布会;1994年,在乌鲁木齐召开了《玛给斯》国际学术研讨会。他撰写《玛给斯》人物研究系列论文20多篇,编选出版《玛给斯研究》柯尔克孜论文集,把中国的《玛给斯》推向世界。1994年刘发俊应邀出访吉尔吉斯斯坦,受到该国《玛给斯》学者、专家的热情接待和总理居玛库洛夫的亲切接见。

1991年4月6日在国家民委《玛纳斯》出版新闻发布会上 刘发俊左二 居索普·玛玛依左六

几十年间,刘发俊翻译发表了大量的维吾尔、柯尔克孜作家诗人的作品和民间口头文学作品,有不少在自治区乃至全国获奖。他撰写的《试论〈玛给斯〉》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991年国家民委和文化部给刘发俊颁发“抢救史诗《玛给斯》工作突出贡献奖”;国家民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分别授予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和“全区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他还荣获中共自治区区级机关1985年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83年他应文化部的邀请,在全国抢救、保护民族遗产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经验介绍。在1980年召开的新疆作家协会第二次大会的工作报告中,他被指名表扬“在翻译、介绍、发展各民族文艺创作中作出了很大成绩”。他的事迹入编《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民间文艺家辞典》等辞书。

深切 · 缅怀

刘发俊

刘发俊毕生苦恋着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玛纳斯》。为了《玛纳斯》,他呕心沥血,一往情深,贡献出了全部的精力。他的功绩已载入了史册,他的名字隽刻了民族民间文艺发展的丰碑上。他虽已离开我们15年了,但留给后世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永存,他永远活在各族人民的心中。

《玛纳斯》史诗版画插图 (吉尔吉斯斯坦)

中国画《英雄史诗玛纳斯》全景图 郐振明

王得胜|作者系临洮县政协退休干部

原标题:《他把毕生献给了英雄史诗《玛纳斯》——纪念甘肃临洮籍著名学者、民族民间文艺专家刘发俊逝世十五周年》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