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带一路”定位引发热议:是倡议还是战略,这很重要
“一带一路”概念的提出已将近两年,对此的讨论甚至争论已经远远溢出中国的边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尤其是沿线国家的政策人士、学者专家也对“一带一路”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关注。
对于这种热情和关注的察觉看上去并不难。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在参加过的多个国际会议上观察发现,当其他国家的学者和政策人士在谈论有关中国与世界的话题时,势必会提到“一带一路”,中心焦点大都也只有一个,即“一带一路”究竟对国际社会以及他(她)们的国家意味着什么?
这么一种直观的感受在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南亚智库论坛”会议上也再次得到体现。
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南亚国家的参会学者都将“一带一路”作为他们发言的重点内容。在会议间隙和茶歇阶段,多位南亚国家学者在与澎湃新闻记者交流时表示,他(她)们将“一带一路”视为自身国家发展的巨大机遇。
但有意思的是,他(她)们也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疑问,那就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到底是一个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合作倡议( Initiative),还是一个涉及到地缘政治利益的战略(Strategy)?
国外困惑,国内也困惑
以印度学者为例,印度防务与分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普丽扬卡•辛格在与澎湃新闻记者交流时就表示,“中国的很多学者认为印度在参与‘一带一路’合作中显得并不情愿。不是印度不情愿,而是(印度)到现在也不理解中国‘一带一路’的定位和意图。”
在“一带一路”对外推进过程中,其他国家对“一带一路”的定位和意图存有困惑和不解应当说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但引人注意的是,国内的学者们也对“一带一路”的定位问题等展开了讨论。
就在上周,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和中国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举行了第四届中国周边外交研讨会,主题就是围绕着“一带一路”的定位与基本内涵而展开。正如一位政策分析人士所讲的那样,现在有很多关于“一带一路”的研究,但对于“‘一带一路’定位是倡议还是战略抑或是其他什么”这一问题却还是不大清楚。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从该文本的表述中看,“一带一路” 坚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的则是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
同样,“一带一路”也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如果依照该文本的解读,中国的“一带一路”定位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合作倡议。尽管“倡议”的提法让“一带一路”合作看上去显得松散,但其最大的优势则在于确保了沿线国家与中国在“一带一路”合作中所享有的平等性以及可选择(参加或不参加)的主动权。
“战略”能不能提
而在一些有关“一带一路”文章论述以及会议表达中,澎湃新闻记者发现,中国的一部分学者则更多是把“一带一路”看作是一个侧重于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层面的战略设计,尤其是把“一带一路”看作是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所作出的的一种战略回应。
“战略”这一字眼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总是颇为敏感的。在复旦大学第四届中国周边外交研讨会上,一名从事海洋研究的军事学者在与澎湃新闻记者交流时就提到,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应该慎谈“战略”,因为“战略”是对抗性的,容易引起其他国家的疑虑、警惕和焦虑。
但在上海社科院图书馆馆长、上海社科院台湾研究中心秘书长王海良看来,中国的“一带一路”不应回避“战略”两个字,如果回避了,反而会引起人家的猜疑。
“为什么就不能有‘一带一路’战略呢?王海良在回答澎湃新闻记者提问时说,“现在只要一提到战略就以为是军事战略,但其实不是的。你的利益在哪里?我的利益在哪里?咱们的利益结合点在哪里?只有讲清楚这个,才能有信任。”
与王海良馆长的看法不同,郑州大学越南研究所所长于向东在会议发言中则表示,他把“一带一路”看作是中国的一个合作倡议。在回答澎湃新闻记者提问时,他也进一步表示,现在“一带一路”正处于初始阶段,可能还要更多讲经济层面的合作,这样会比较好一点。
中国要学习“具有话语权”
当然,要想厘清“中国‘一带一路’的定位是倡议还是战略”这一问题,一方面是要看中国自己怎么想;另一方面则是要看其他国家是如何认知和看待的。而这其实也突显了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在推进与沿线国家“一带一路”合作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构建“一带一路”话语权?
“中国现在是一个处于上升期的新兴大国,那在学习如何做一个大国的过程中,很重要的就是学习怎么样具有话语权。”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夏立平在回答澎湃新闻记者提问时说,“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大国和中小国家的看法是非常不同的,大国考虑的是谁当头的问题,而中小国家主要担心会否成为中国(势力范围)的一部分。”
例如,像印度、俄罗斯这样的大国担忧中国的“一带一路”会改变地区政治经济格局。就像一位印度政策分析人士在“第三届中国-南亚智库论坛”会议上与澎湃新闻记者所交流的那样,“印度担忧中国借着‘一带一路’经济合作的名义在南亚及印度洋地区与印度争夺地缘政治影响力。”
与印度、俄罗斯这样的大国担忧不同,中等国家和小型国家则担忧“一带一路”经济合作会被中国所主导。正如澎湃新闻记者在《沿线国家如何看一带一路》文章中所讲的那样,权利平等(包括地位平等和结果平等)是沿线很多中小国家一个非常关心的问题。
对小国的研究还不够
也正因此,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宣介“一带一路”时特别应加强国别的研究,在说好中国“一带一路”故事上能对不同层次国家的疑虑重点进行针对性的阐释和说明。这其中,尤其是应加强对中小国家的研究。
孟加拉国政策对话中心资深研究助理基肖尔•库马尔•巴萨克在“第三届中国-南亚智库论坛”会议上就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十几年前他对于中国的了解只限于“领土面积很大、人口很多”这些粗浅的认识。尽管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孟加拉国最大贸易伙伴。但中孟两国之间对彼此依然知之甚少。
这番话或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中国对小国的认识和研究远远没有跟上时代和形势变化的脚步。要知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都是中小国家,如果不能加深对这些国家的了解、帮助他们塑造对中国的良好认知的话,那么共建“一带一路”将会面临多种多样的挑战。
当然,最后需要指的是的,提出“‘一带一路’的定位是倡议还是战略”的问题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一定是对立矛盾的。正如复旦大学全球投资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袁堂军在回答澎湃新闻记者提问时所说的,“要想获取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认同需要有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延伸到政治和外交领域那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毕竟,如果中国不能在经济合作和获取战略利益(政治影响力)方面做好平衡,那么中国推进“一带一路”的计划也必会面临更大的风险。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