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英国导演拍了部中国科学纪录片,获无数海外网友点赞
近日,由解读中国工作室出品的纪录片《超凡未来:你不了解的中国科学故事》先后在美国探索频道、北美电视网、阿联酋电信网、斯洛文尼亚Pro Plus卫视、优酷等国内外媒体热播,不仅让千万国内网友直呼感动,还获得无数海外网友点赞。
△纪录片海报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科学故事
“今日中国涌现的科学家数量是世界之最,水平也跻身全球前列。在医药、机器人、射电天文学、高能物理、量子计算和宇宙学等领域都是领军人物。他们的工作成就,不仅塑造着中国的未来,更塑造着全人类的未来。”正如纪录片开篇词所述,该片对中国科技成就的展示是全景式的。
第一集主题是“宇宙无垠”,主要分析了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到嫦娥探月工程展现的中国航天力量。第二集主题为“探索无界”,深入走访了“中国天眼”射电望远镜、“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和深埋地下的中国中微子实验室。第三集主题是“技术飞跃”,展示中国制造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已遍布世界,量子技术更是位居世界前列。第四集和第五集分别讲述了中国生命科学家和农业食品领域科学家的故事。
△纪录片分集海报
这部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在于“全球化语境下”对中国科技前沿的深度解读。摄制团队走访中国数十个省份,远赴拍贵州山区拍摄“中国天眼”,走进中国神经生物实验室拍摄猕猴克隆手术,采访潘建伟时甚至可以深入量子实验室,拍摄到了国内媒体也鲜有曝光的画面。如此大费周章,纪录片始终在聚焦回答海外观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中国科技到底是一个什么水平?为什么发展得这样快?强大的中国科技力量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中国天眼
节目通过故事又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答案:中国诸多科技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快,源于中国科学家拥有了无可比拟的科研环境和空间;中国科学的一系列前沿突破,对人类发展进步至关重要。
节目无论叙事角度还是受访语言也颇为国际化,多数采访中国科学家均以流利的英语自信表述。纪录片在客观完整呈现中国科学家受访内容外,还制作了大量精美的科学动画,非常符合西方主流媒体的观感,也让纪录片更易走进国际市场。
△科学动画示意图
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邓凯表示:
这部纪录片以简约的手法,精当地讲述了中国科学的进展和中国科学家的故事,涉及到的科学领域比较前沿,全人类广为关注,较好地回答了科学如何造福人类这一问题。在节目中,中国科学家们用英语讲述居多,展示了中国科技工作者成就卓越、自信坚韧的形象。
由西方主流导演制作如此大体量中国科学主题纪录片实属罕见,该片播出范围之广也创下同题材作品历史记录。从北美到中亚,从欧洲到非洲,不少主流电视媒体主动购买该片,一经播出又不断重播,在海外舆论场形成一股前所未有的“中国科技热”。一般中国主题纪录片,除了美食、武术等少数偏门题材外,涉及政经科技等当代中国主题纪录片鲜有如此成绩。
在推特上,一位名叫“科波菲尔”的美国网友这样说:“在探索频道看了这部纪录片,我突然意识到,特朗普或者拜登对中国打压和绝缘的科技政策是行不通的,这不符合人类利益。NASA为什么不能主动和中国合作,携手建立人类空间站?要知道,中国在不少科技领域已处于引领地位,我们实施的‘闭关锁国’将很快成为世纪笑柄。”
国际化语境下创作的这部纪录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推出,获得国内网友的热烈关注和盛赞。“激动人心!”“我们中国科学家天团酷毙了!”“看得我热血沸腾”……类似的弹幕在纪录片上线后层出不穷,该片也迅速登陆优酷纪录片热榜第二位、科技类纪录片热榜第一位。
真实记录中国科学家群像
在纪录片中先后出现的中国科学家可谓群星闪耀,他们是嫦娥之父欧阳自远、北斗三号系统卫星总设计师林宝军、“蛟龙号”副总指挥崔维成、中国“量子之父”潘建伟……近15位来自航空航天、深海探索、人工智能、生物医学、绿色能源等领域的中国顶尖科学家在节目中依次亮相,国内网友称赞这部纪录片的主角简直就是“中国科学家天团”。
△科学家合影
这些中国科学家在节目中的形象可圈可点。在片中,他们首先被还原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的形象,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兴奋,也有痛苦。有位名叫彼得·博斯曼的斯洛文尼亚网友在推特上说,看这部纪录片时,这些中国科学家有时让他哭,有时让他笑,他们太伟大了,他们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应该被永远铭记。
在进入人类从未涉足的领域时,他们是无所畏惧的。在第一集,王赤院士首次完成从外太空对地球磁气圈的全景成像后,不由感叹“这真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啊!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激动的项目。这是一个真正的挑战,而我喜欢挑战。”
△“微笑计划”中方首席科学家王赤
他们身上的探索精神不输任何国外同行。甚至,为探索未知的世界,他们作出了牺牲的极端思想准备。第二集中,“蛟龙号”副总指挥崔维成谈到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潜遇险的经历时说:“我自己很早就对这个生死的概念,已经是想得很清楚了。在我的心里面,从来没有任何地方有害怕恐惧的心理。”
△崔维成在“蛟龙号”
他们的笑声是有传染力的。在第四集,已过古稀之年的蒲慕明院士谈到历经曲折终于实现克隆非人灵长类实验后骄傲不已:“我们中国自己的团队,做到了美国国家实验室顶级团队都做不到的事情,这不是很了不起吗?当然该高兴一下了。”
△蒲慕明讲述克隆猴的故事
他们面对镜头时也会流露出伤感。FAST首席科学家李菂回忆“中国天眼”射电望远镜运行成功那一刻时,语带感伤:“我把这个消息告诉南仁东博士时,他没有回复我。几天后,他不幸过世了。我仍然希望他是知晓这一切的,我知道在他内心深处,对FAST,对自己奉献一生的事业是有信心的。”
△李菂缅怀南仁东博士
他们坚信,他们的艰辛付出必将让人类生活得更美好。王贻芳院士在地下数百米、异常闷热的中微子实验室,汗流浃背地说:“JUNO探测器不仅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人类工程,本身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将是有史以来全世界最大的中微子探测器。”紧接着,他似乎在自言自语:“毫无疑问,我们应该在这种纯粹的科学领域去求知,这样做也许能让世界更美好。”
△王贻芳在地下工作
还有着很多感人至深的地方,然而,他们身上最闪耀的无疑是赤子般的爱国情感。欧阳自远院士如此回忆嫦娥一号卫星发生成功后和孙家栋院士激动相拥的场景,“我们两个老头,我70多岁,他80多岁,抱在一起,大哭一场!很激动,不是别的,我不知道说什么,因为太激动了!我们中国成功了!”
△嫦娥之父欧阳自远
他们不仅在本人所在领域取得骄人成绩,还成为了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创新使者”。在片中,富有文人浪漫情怀的北斗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林宝军说:“我在北斗卫星收官时写了一首诗,里面有一句话:官子破晓湛泸剑。为什么用湛泸剑这个词呢?中国的十大名剑里,它无坚不摧,但是属于仁者之剑,不是为了称霸世界。我就用这个比喻北斗。”
△林宝军回忆儿时情结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明品表示:
这部纪录片聚焦中国科技重大项目和中国科学家,不仅展现了近年来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而且宣传弘扬了中国科学家群体的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这也对我国科技题材节目创作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引导同行更多地关注中国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关注国家前途人类未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影视节目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相关科学家不够关注或关注不多的空白。
海外观众渴望了解中国科学
一部介绍中国科学的纪录片能在海外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同样反映了海外民众了解“真实中国”而非“虚假中国”的渴望。
有外国观众认为,这么大规模介绍中国科学最新情况的纪录片颇为难得,是了解中国科学进展的“百科辞典”;还有人认为随着中国国力越来越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这部片子有助于更好思考中国带给世界的机遇;也有不少海外观众表示看完这部片子重新更正了认知,中国科技发展并非抄袭西方,中国在诸多领域为攻克人类难题作出了重要贡献。当然,也不乏有海外网友认为该片在为中国唱赞歌。
同样引起舆论关注的还有在西方享有盛誉的导演克里斯托弗·莱利博士。莱利博士是英国科学读物作家和纪录片导演,专业领域是科学、工程和历史。他曾执导专题纪录片《月影》,获得世界电影观众纪录片奖和亚瑟·克拉克爵士奖,同时还是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员。
△导演克里斯托弗·莱利
在西方主流媒体抹黑中国成风的当下,为什么选择拍这样一部纪录片?克里斯托弗·莱利表示:
尽管我花了很多年的时间拍摄有关科学和科学家的电影,但是我并不了解中国科学家,当有机会讲述中国科学家的故事时我非常兴奋,我想让中国科学家的科学成就被中国以外的观众所了解。
莱利导演创作这部纪录片的真诚,不仅获得国内外观众高度赞誉,也赢得了中外科学家界的一致认可。中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赤、北斗三号系统卫星总设计师林宝军、“蛟龙号”副总指挥崔维成等等诸多中国科学家给节目热情点赞,全球知名科学杂志《自然》更是通过一个整版对纪录片予以推荐。
△纪录片摄制工作照
尤其难得的是,这部纪录片的基调始终是不作伪的,实事求是的。节目不仅对中国前沿科学成就热情赞叹,对中国科技薄弱短板也予以平实叙述。中科院摄影协会副理事长、文汇报原摄影部主任谢震霖表示,因工作关系我曾对片中拍摄的“立体植物工厂”“克隆猴模型”“量子通信卫星”“彩虹鱼深渊探测”等人和事进行过采访,所以看到这部前沿科学纪录片感到既亲切又熟悉。纪录片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某些科学领域的领先地位,同时也坦诚中国目前正在追赶世界一流水平的现状。比如片中就中美两国养猪成本的差距作为切入点,介绍中国如今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给畜牧业带来的巨变,科学家如何通过算法来调节牲畜的饲养方式和监测其健康,以预防猪流感等疾病。
△养殖机器人智能监测设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