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西藏党媒全面总结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文化事业成就

廖云路/西藏日报
2015-06-21 11:44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编者按】

        今年或将召开第六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

        中国西藏网早在4月23日就刊发题为《今年或将召开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文章。该文章称,2010年1月、5月,在北京分别召开了第五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和首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2014年5月,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自此,何时召开第六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颇引人关注。

        上述文章称,“据中国官方媒体报道,2014年11月,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赴四川、甘肃、青海藏区调研。2015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赴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调研。4月,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中央统战部部长孙春兰,赴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调研。从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到2015年3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环保部、水利部、农业部等多个部门,密集分赴西藏和四省藏区进行调研。这似乎印证了每逢中央重要会议或出台重要文件,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必先进行深入调研的说法。”

        另据中央统战部官网消息,6月15日至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孙春兰赴西藏调研。在西藏期间,孙春兰考察了拉日铁路、拉萨和日喀则城市建设,看望了樟木镇地震受灾群众、便民警务站干警、统战部门干部职工,与自治区党政领导进行了座谈。她指出,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党委坚决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决策部署,团结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广大干部职工同心同德、开拓奋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大局持续稳定,抗震救灾取得重大成果,各项事业呈现出新局面。

        颇值得关注的是,6月21日出版的《西藏日报》刊登题为《东风吹放花千树——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我区文化事业发展综述》的文章。这是西藏党媒首度刊发全面总结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自治区各项事业发展情况的文章,打头这一篇聚焦文化事业。

        以下为报道全文:

一位唐卡画师正在作画。  CFP 资料图

        “画布上的度母惟妙惟肖,相互映衬的莲花栩栩如生,是谁巧夺天工,让唐卡这一西藏文化的瑰宝如此动人?”在自治区群艺馆今年首场“指尖神韵”唐卡系列展上,前来参观的拉萨市民央拉醉心于一幅幅美丽的唐卡。

        从勉唐派,到钦孜派,再到噶玛噶赤画派······每当“指尖神韵”唐卡系列展举办时,自治区群艺馆的展厅内总会被人们挤得水泄不通。唐卡,这一集非遗文化、群众性和产业性为一体的文化艺术,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我区文化事业发展的光芒。

非遗保护 节节开花

        今年首场“指尖神韵”唐卡系列展推出的是噶玛噶赤画派“80后”画师洛追巴珠的个展。44幅唐卡作品汇集了他近年来的主要成果,其中不少作品已被寺庙和个人收藏。洛追巴珠说,比起老画师,现在的年轻画师在一起交流的机会更多、投身创作条件更好。

        像洛追巴珠这样的中青年唐卡画师,我区已有1000多位。这不仅得益于他们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还在于近年来我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得到加强。除唐卡艺术外,非遗传承人遍及文学、音乐、舞蹈、医药等领域。

        “传承人队伍建设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核心之一,只有拥有了一批稳定的传承人队伍,非遗工作才有了支点。因此,区文化厅通过认定传承人、举办专题培训班、落实地方性非遗法等手段,加大了对非遗传承人的扶持力度。”自治区文化厅非遗处处长吉吉说。

        为进一步壮大我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示范带动相关项目活态传承和有效保护,去年区文化厅了开展了第三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共有123名新传承人加入了非遗保护的行列中。目前,全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总数达到了350名。那曲地区还命名了71名格萨尔说唱艺人为地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这也是我区首次设立地区级非遗传承人。

        一批批传承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个个国家和自治区级的非遗项目也节节开花。在去年底国务院正式公布命名的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我区望果节、扎什伦布寺彩纱坛城绘制技艺、雄色寺绝鲁等13个项目榜上有名,也使得我区国家级非遗项目达到了89项。

        “今年我区还将积极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参加各类宣传交流和展演活动,不断探索非遗项目展示新方式,进一步提升非遗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吉吉说。

公共文化 繁如夏花

        “唐卡这门艺术以前只有在极少数贵族家中才能见到,现在已‘飞入寻常百姓家’。群众不仅可以在自治区博物馆、群艺馆等地随时欣赏到唐卡艺术,还能在八廓商城等地购买到价格不一的唐卡。”自治区群艺馆副馆长阿旺丹增说。

        过去,西藏虽然有着灿烂丰富的文化艺术,但大部分都束之高阁,与普通群众无缘。一直以来,我区把推进文化为民、惠民、利民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首要内容,加快推进设施建设、免费开放和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公共文化如夏花般欣欣向荣。

        据统计,“十二五”以来,我区加快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启动了地(市)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和54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9个县民间艺术团排练场新建和改扩建项目。目前,全区已实现地市有群艺馆,县县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

        作为自治区级的专业文艺团体,自治区歌舞团、藏戏团、话剧团等每年都会开展约80场文化下乡演出活动。去年元旦、春节、藏历新年期间,由自治区歌舞团和话剧团组成的“五下乡”演出车队就来到了拉萨市林周县典冲村慰问表演。

        没有华丽的道具,没有正规的观众席,也没有多余的鲜花装饰,但丝毫不影响演员和观众们的热情。从开场的二重唱到小品,再到唢呐和笛子二重奏,欢腾随着精彩的节目一次又一次传出。村民们拿着自家的椅凳围着舞台坐成一排又一排,没有椅凳的村民或盘腿坐着,或抱小孩站着,有的村民干脆在自家的二楼房顶俯瞰欣赏。

        自治区歌舞团团长丹增说,每次演出都凝聚着演员和观众们的期待。“在前往演出地点的大巴车上,我们的演员就开始拉嗓子,彼此对练;演出结束后,群众为我们献上了洁白的哈达,很受鼓舞。”

        丰富多彩的演出之余,自然少不了高质量的节目。在2013年文化部主办的全国第十六届“群星奖”评选中,我区选送的舞蹈《舞动雅江》《大地之舞》《酥油情》《查琼拉》和藏戏片段《卓瓦桑姆》等5个节目获作品类“群星奖”;去年,我区各级文艺团体又新创作节目突破1000个,创历史新高。

文化产业 锦上添花

        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品牌,品牌的诞生则缘自产业化。“我区去年文化产业产值27亿元,增长12%。”这是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给出的数字。相较于其他领域,我区文化产业依托于高原千年来沉淀的民族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去年9月,我区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其间,我区23家本地文化企业组团展出了近300余件特色产品,文化产业展区现场销售和预定产品金额达300多万元。区内外企业在高原饮水、特色矿产业、特色生物科技、特色旅游等领域达成了战略合作。

        在“引进来”的同时,今年我区还将继续开展“走出去”战略,组织参展“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第七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等,让独具魅力的文化产品进一步被世人熟知,为西藏文化事业发展锦上添花。

        “文化产业既有文化的特征,又有商品的属性,涉及旅游、体育、教育、生态等领域,融合力强、辐射面广,对地方经济有着明显带动作用。”自治区文化厅产业处处长尼玛次仁说。

        据他介绍,去年底文化部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位列其中,这也是我区首个该级别的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同时,我区首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吞米岭·藏艺文博园一期工程也已开工建设。该项目完成后,将成为我区集艺术、旅游、文化、购物、学习、参观等多功能多元化于一体的文化产业综合园区。

        此外,林芝地区工布明珠民族文化广场、日喀则市江落康莎文化产业等项目也稳步推进。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进入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人文内涵和文化吸引力正推动着文化与旅游、教育、生态等领域良性互动。

        “到2020年,我区拟建成5个国家级和20个自治区级的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相关行业从业人口突破3万人,文化产业年产值占全区GDP的5%,特色文化产业成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尼玛次仁说。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