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孩子,并非家长的附属品

2021-07-06 06: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心悦心声 涤心谷

天底下家长无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其中很多家长不只是望子成龙,而是要把孩子当作“成龙”来训练,从小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家长也全程陪跑,只为赢在起跑线上。

在这样的家长监督下,孩子的成绩普遍很好,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乐趣才有兴趣,孩子在学习中被老师夸奖、考试取得高分还好;一旦孩子成绩下滑,家长比孩子更会感到挫败,认为只有把成绩快速提高才能挽救孩子,于是更加“鸡娃”,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这样的学习体验迟早会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严重时还会导致亲子关系破裂,孩子自信心被打击,失去安全感,认为只有取得好成绩才能得到父母的爱。

1

家长不必过分强调分数

我们提倡小学阶段家长不必过度强调分数,并不是号召大家不管孩子学习,而是要避免过度关注成绩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毕竟大多数人都是普娃,孩子身心发育也有早晚差异,越是成绩不好的孩子,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只要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不抵触学习就有逆风翻盘的机会。

小升初之后成绩一落千丈,实际上是小学阶段取得成绩的方法没有可持续性,家长自己骗自己,把鸡娃取得的优势误以为是天赋的优势,从而高估了孩子的能力,制定了超出孩子承受能力的“鸡娃”计划,再加之高压手段强制实施。最终让孩子在人生这场马拉松,只赢在了起跑线。

小学阶段父母拥有绝对话语权,但随着青春期到来,孩子自我意识萌芽而动摇;另一方面,如果小学时孩子已经将所有时间精力投入到学习上,进入中学,科目和难度增加,已经没有额外投入,自然会导致成绩下降。之前所有的自信都来自优秀的成绩,结果学习成绩下降备受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学习积极性遭受打击,陷入恶性循环。

相反的,一些孩子小学时可能没那么突出,但他们有充足的自我管理时间,学习心态更淡定从容,还有时间精力可投入,成绩也有进步空间。

2

重点中学为何更看重特长?

对于孩子来说,培养一项特长或者爱好,只要有进步就能增加孩子的自信,还能陶冶情操,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抗压力和逆商。

对于学校来说,其实并不在乎你的特长有多优秀,而是要看你在书本学习上花了几成功力。能报考重点学校的成绩差距在毫厘之间,在学习能力上没有明显差距。但是在成绩差不多的情况下,能分出时间和精力培养几项特长就差别大了。虽然这些特长以后很有可能只是一个爱好,根本不会成为职业,但对学校来说,这背后体现出孩子学习的潜力和主动性,至少进入中学后,仍有时间和潜力可发掘。

小学成绩平平,中学逆风翻盘的案例不在少数。这些孩子都在别人开始“盖房子”的时候往下“挖地基”。看起来前期比别人慢一些,但“万丈高楼平地起”,地基稳固程度决定了最终的高度,而不是看砌墙的速度。

3

孩子学习好,地基很重要!

按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孩子成龙成凤已经属于第五层了,属于自我实现,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先满足前四层的需求,这就是地基。

生理安全的需求对于现在来说应该不成问题。关键的归属与爱的需求往往被忽视。前文提及一旦孩子成绩下滑就容易让部分家长“惊慌失措”,给孩子一种你考不上好学校以后就完了的感觉,还可能产生“自己只有考取好成绩才能获得父母的关爱”,认为一切的关爱都是有条件的。就如《小欢喜》中的英子,大学巴不得离母亲远点,家毫无归属感。

很多家长习惯将孩子视为自己的附属品,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就安排的明明白白,孩子只要执行就够了,根本没有被尊重。

4

写在最后

地基除了需要深度还要广度,金字塔的高度离不开底座的广度。家长不用总是盯着孩子学习,多带孩子去见识、去体验,在实践中检验课本理论,不仅感悟更深刻,还能找到自己的方向。避免等到高考填志愿时才考虑“我以后要做什么?”最后寒窗苦读十几载赢得的机会,却没有选到适合的专业,多可惜啊!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