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日本如何利用纸牌游戏对小学生开展战争教育

孙建
2015-07-24 17:45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昭和18年(1943年)3月,日本《周报》杂志刊登了这样一则征集启事:

爱国伊吕波歌牌征集

日本少国民文化协会,此次在情报局、文部省、大政翼赞会的支持之下,征集新的伊吕波歌牌,以期选定最适合少国民教育的爱国伊吕波歌牌。

内容:征集方案应满足以下条件:能够反映肩负日本未来、成为大东亚领导者的少国民的宏大气宇,纯洁道德情操,培养指导日常生活的忠君爱国之念,适合长久吟诵。

程度:简单易懂,能够让国民学校低年级儿童完全理解。

征集的对象包括当时国民学校(小学)的儿童,据说最后共收到26万份回执。经过半年多的评选,最后于12月由日本玩具统制协会发行。

        
爱国伊吕波歌牌

“伊吕波歌牌”,日语中称いろはかるた,いろは即著名的《伊吕波歌》,而がるた(汉字写为歌留多)则源自葡萄牙语的Carta,即一种纸牌。歌牌类型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和歌纸牌“百人一首”(歌かるた)与“花札”(花かるた)。伊吕波歌牌属于和歌纸牌的一种,一共48张牌,每张牌为两面,一面为图画(絵札),一面为文字(文字札),文面以《伊吕波歌》的四十七个不重复的假名及“京”字开头。

        
传统的江户歌牌

伊吕波歌牌兴起于江户时代中期,文字内容多为谚语,比如江户歌牌的第一句是“犬もあるけば棒に当たる”(狗走在路上也会被棒子打,意为“做多余的事往往会遭灾惹祸”),第二句为“論より証拠”(意为“事实胜于雄辩”)等。文字内容因地而异,除江户歌牌外,还存在京都、大阪、上方、尾张等几大版本以及各种乡土歌牌。

伊吕波歌牌是一种抢牌游戏,玩法多样,最为普及的玩法是:一人读牌,多人抢牌,最后以得牌多的人为胜。与成人向的“百人一首”不同,伊吕波歌牌主要用于儿童教育,即让小孩子通过记念牌面来学习谚语及其中包含的道理,同时锻炼记忆力和反应能力。

        
1930年代玩伊吕波歌牌的少女

在当时的日本,不少事物都被冠以“爱国”之名,有以向民间募集的资金修建的“爱国飞机场”,而其附捐邮票则称为“爱国切手”,著名的“百人一首”也被重新选定,新的入选尽是表现崇敬皇室、忠君献身等思想的和歌,由内阁直属负责思想文化控制的情报局审定,命名为“爱国百人一首”,以求“振兴圣战下的国民精神”。爱国伊吕波歌牌的基本形式虽然不变,但其内容已经完全军国主义化了,以这样的方式来向少年儿童灌输战争思想,其目的是与战时体制下的教育改革分不开的。

        
手持日之丸欢呼的幼儿

发起歌牌征集的日本少国民文化协会成立于1941年12月23日,这一天正好是后来的皇太子(即今天的明仁天皇)的生日。“少国民”一词最早出现在1938年,是年《大每小学生新闻》和《东日小学生新闻》发起征集《少国民爱国歌》歌词的活动,但其真正普及开来是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1941年3月1日《国民学校令》公布,小学校全部改组为“以皇国民育成为目标”的国民学校,从此“少国民”一词取代了“小学生”,成为对日本少年儿童的称谓。

爱国伊吕波歌牌发行后出现过几个不同的版本,其区别主要在图画的内容上,但文字完全一致,以片假名书写,内容与“皇国民教育”紧密相关。笔者翻译并整理了以《伊吕波歌》假名开头的47张纸牌的文面,按照内容分为以下五类:

(一)宣扬神国思想、东亚共荣、国体优越的内容

“体认国民精神、树立对皇国体制的坚定信念及对皇国使命的自觉”是“皇国民教育”的核心。所谓国体,即“以天皇为中心的政体”,而“神国思想”则是国体思想的核心,包括两重含义,一是指日本为众神加护下的国度,臣民自身为众神的后裔;二是指日本是由天照大神之神孙天皇统治的国度,在军国主义体制下,更加强调天皇为现人神的信仰。

爱国伊吕波歌牌中反映神国思想的内容有:

        
(イ)伊势神风敌国降服

绘面为被“神风”吹翻的“元寇”战船。“神风”击退蒙古大军对神国思想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在经过有意夸大之后成为“神国”的重要象征,以至于有“神风吹日本必胜”的说法。在太平洋战争的背景下,同盟国军队无异于“元寇”,而这也是神风特攻队得名的原因。

(ニ)日本隆盛之天长节

自明治元年起,天皇的诞生日定为天长节,当时日本的天长节为4月29日。

(ソ)天空之青来自神代

在日本神话中,神代指神武天皇即位前,由众神统治的时代。

(ア)面向朝阳合十击掌

拍手(合十击掌)为神道礼拜仪式,有向神表示感谢、喜悦之情、许愿之意。

反映尊皇忠君思想的有:

        
(ハ)以“是”开始的御奉公

所谓“奉公”即为国家效劳服务。近卫文磨曾为楠木正成、正行父子石像书写“灭私奉公”之语。

(サ)与樱花一同凋谢的小楠公

绘面为南北朝时的南朝武将楠木正行(“小楠公”)在吉野如意轮寺门扉上刻下绝命诗。楠木正行与足利尊氏作战,最终在四条畷之战中战死。明治维新后,随着皇国史观的确立,足利尊氏被视为“朝敌”,而楠木正行则成为尊王的典范、忠君的象征。

(マ)松色染尽大内山

大内山为天皇所在的皇居的代称。

(キ)清晨的学校歌唱君之代

《君之代》在明治维新后成为日本事实上的国歌,“皇祚连绵兮久长、万世不变兮悠长”应和了皇国史观中天皇“万世一系”的思想。

宣扬共存共荣、美化侵略战争的有:

(ヘ)和平诸岛 日之御旗

绘面为手持日本国旗欢呼的黑人小孩,是对日军侵略东南亚的美化。

(ト)连结东亚的あいうえお

あいうえお是五十音图开头的五个假名,此处象征日语。日军在其殖民与占领地域内推广的皇民化运动以“语言统制”,即日语的公用语化为一大标志。

(ス)卓越之国柄世界尊仰

绘面为各色人种向升起的日本国旗敬礼。

(二)灌输战争符号、美化侵略战争的内容

           
(ホ)荣耀崇隆九军神

绘面为象征海军的铁锚与凋落的樱花。所谓“九军神”是指日军偷袭珍珠港时搭乘1艇2人的微型潜艇“甲标的”作战战死的九名海军军人,被海军省宣传为“军神”。自杀性攻击得名“特攻”其起源便是“甲标的特殊攻击队”。

(リ)陆鹫 海鹫 我们也跟上

当时的日本战争用语中,陆鹫和海鹫分别代指陆、海军的飞机。

(カ)闪耀胸前的伤痍徽章

伤痍徽章,又名“军人伤痍记章”,授予伤残军人,分甲乙两种,甲种授予于战斗或战斗准备中伤残者,乙种授予于普通公务中伤残者。

(ヨ)黑潮汹涌吾等海之子

黑潮为流经日本列岛东侧的暖流。日本海军有驱逐舰以黑潮命名、海军省的记者俱乐部亦名为黑潮会。

        
        (ネ)姐姐缝制的降落伞

亲情美化下的战争符号。

(ラ)吹喇叭进军兵队游戏

战争玩具(如飞机、战车、机关枪、军舰、高射炮等)自1937年以后开始广泛流行,游戏成为儿童接受战争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

(ウ)千锤百炼日本刀

绘面为日本刀和樱花,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ヰ)把信放进慰问袋里

绘面为慰问袋和写有“致兵队先生”字样的信封。慰问袋为装有日用品、信件等物品的木棉袋子,从后方送往前线,以慰问士兵、鼓舞士气。

        
(オ)打败鬼怪的桃太郎

桃太郎前往鬼岛消灭鬼怪的故事在日本家喻户晓。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桃太郎被军国主义者附会成身兼孝行、正义、尚武等品德的国民英雄,美英等国则以“鬼畜米英”的形象成为鬼怪的化身。

(エ)英灵镇护靖国神社

(テ)铁、碳、铝、飞机、船、肥料

为进行战争的必需物资。

(三)宣扬少国民训练的内容

“皇国民教育”要求“树立透彻的理智思考能力,培养合理创造的精神,以期于国运进展有所贡献;树立阔达刚健的身心,培养献身奉公的实践力”,从此小学成为了“国民炼成的道场”。

               
(チ)从小事做起创造大发明

绘面为竹蜻蜓和飞机。

(レ)在锻炼中成长的少国民

国民学校的课程中专门设有“体炼科”,训练体操和武道,以“树立阔达刚健的身心”。

(ツ)未来的日本我们肩负

(ノ)翻山越岭强行军

(ケ)今朝亦早起冷水擦身

(フ)仰望富士做国民体操

(四)宣扬坚守后方、勤劳报国的内容

“皇国民教育”要求“理解产业对于国家的意义,热爱劳动,树立职业报国的实践力”,反映在歌牌上的内容大多与农业劳动相关。昭和18年(1943年),日本内阁曾两次推出《粮食增产对策要纲》,认为“国民食粮的确保为绝对必要之事,为实现粮食自给力的快速增强,应发挥全体国民的增产热情”,因此应强化“农业劳务动员”,青少年学生成为主要动员对象。

(ヌ)拭去汗水勤劳奉仕

“勤劳奉仕”即为义务劳动之意。

(ル)坚守后方直到胜利

(ヲ)斧之响声亦是勇

(ム)村也增产町也增产

(ク)铁锹之光御国之光

(メ)我们的田地发芽长叶

(ヱ)以笑面相对 愉快的工作场所

(五)与国民道德、学生规范相关的内容

        
(ロ)在炉边听先祖的传说

宣扬的是敬神崇祖、忠孝一致的道德思想。

(ワ)以草鞋锻炼的祖父

(モ)身着雪袴劳动的母亲

雪袴(もんぺ)是日本女性劳动时穿的一种下裳,在太平洋战争期间为厚生省大力推行。

(ナ)友好的儿童邻组

邻组是1940年邻组强化法颁布后在日本国内普遍建立的基层组织,一般以5-10户为一个邻组,负责居民动员、物资征用、配给物品发放等事务,亦负有监视的责任。

    
(タ)端正的行礼端正的心

(コ)说话要正确明了

(ユ)上学回家要列队

(セ)被老师表扬的存钱箱

是当时日本持续已久的“爱国贮金运动”的反映。

(ミ)有水 有桶 有火扣

为消防教育。

(シ)帮助出征家族

(ヤ)大山深处飘起鲤鱼旗

(ヒ)雏坛上一枝桃花

挂鲤鱼旗和设置雏坛是日本男儿节与女儿节特有的风俗。

        
1940年的“爱国儿童歌牌”——在新闻影片上看到了父亲

玩伊吕波歌牌的儿童需要反复吟诵文面来加深记忆,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目的,而这也正是“爱国伊吕波歌牌”的可怖之处。在其出现之前,日本已经有了“反间谍歌牌”、“爱国儿童歌牌(愛国コドモカルタ)”等个人创作的以战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歌牌,而在1945年更是出现了“决战伊吕波歌牌”。

        
任天堂在1970年代出品的幼儿教育类歌牌——“解谜歌牌”、“识物歌牌”、“友好一年生歌牌”、“交通工具歌牌”、“动物歌牌”、“快乐幼儿园歌牌”

爱国伊吕波歌牌是典型的时代产物,战后的歌牌回归正途,成为日本少年儿童语言训练、常识教育、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要工具。虽然今天歌牌在教育中起着正面作用,但其为军国主义者所利用毒害少年儿童的历史是不能被人们忘记的。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