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医大一院陈洪铎院士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重症医学科丁仁彧教授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2021-07-02 15:4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6月29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等领导同志会见了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对象,并同大家合影留念。

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28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为受表彰的个人和集体代表颁奖。王沪宁出席大会并讲话,他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两优一先”评选表彰工作,对发挥党员作用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们指明了努力方向。广大党员和基层党组织要以先进典型为榜样,锤炼坚强党性,牢记初心使命,忠诚履职尽责,勇于自我革命,更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

赵乐际出席大会。陈希宣读了《中共中央关于表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决定》。受表彰的代表作了发言。

我院陈洪铎院士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重症医学科丁仁彧教授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事迹简介

陈洪铎

陈洪铎,男,汉族,1933年生,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致公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皮肤病与性病学专家,中国医科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1956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 1979-1982年留学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在皮肤免疫、医学美容及皮肤性病防治方面有高深造诣,是我国朗格汉斯细胞功能研究的奠基人。他现任国家卫健委/教育部免疫皮肤病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美容皮肤科学会会长、国际皮肤科学会常务理事、《中华皮肤科杂志》总编等。他先后担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美国梅奥诊所等国外著名大学客座教授,世界华人皮肤科医师协会名誉会长等,曾连任3届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委。

陈洪铎院士198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政治立场坚定,时刻牢记自己曾在入党誓词中做出的庄严承诺,思想和行为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秉承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事业当中。他先后获得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辽宁省科学技术功勋奖,吴阶平医学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国际皮肤科学会突出贡献奖和国际皮肤科学会联盟表彰奖,世界杰出华人医师霍英东奖,世界卫生科学院皮肤美容医学终身杰出贡献奖等荣誉。他曾被选为中共十三大和十四大代表,曾任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辽宁省主委。

陈洪铎多年来一直奋战在科研、临床与教学工作一线,业务素质过硬。他关于皮肤朗格汉斯细胞来源、分布、功能和病理以及角质形成细胞免疫功能的系统研究结果和重大突破已获国际公认;在皮肤紫外线损伤修复、顽固病毒感染治疗和皮肤疾病抗氧化防治等临床领域的很多发现,对皮肤病诊治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学成归国 致力于我国皮肤科发展

改革开放后,高教部宣布招考公费留学生。1979年9月,陈洪铎被高分录取而自选到当年世界著名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三年留学生涯后,陈洪铎放弃美国导师的挽留,怀揣着爱国之心,毅然回到祖国。回国后,陈洪铎一直致力于专业领域的研究和学科人才培养,并在朗格汉斯细胞的研究中有所发现。在他带领下,所在的皮肤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皮肤科实验室被评为教育部、国家卫健委重点实验室,皮肤科团队被评为教育部创新团队。

他认为中青年人才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学科的未来,提倡大力培养中青年医师。多年来,他培养了博士、硕士研究生40余名,先后推荐50余名中青年医师到英、美、德、法、加、日、意等国的著名医学研究机构学习;他们中的大多数均取得了优秀成绩,有些已经成长为学科的著名专家,其中不乏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际皮肤科学会副会长、皮肤美容与外科国际联盟常委、美国Ackerman皮肤病理诊断中心医学主任、北美华人皮肤科协会会长、世界华人皮肤科医师协会副会长等。

截至2020年底,陈洪铎院士团队共发表学术论文1495篇,其中外文文章565篇,主编或参编专著50余部,其中英文专著11部;共获得专利32项,其中国内专利26项,美国专利2项,日本专利3项,法国专利1项;举办至少17次国际会议、14次国内会议,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组织中均有任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在成绩与荣誉面前,陈洪铎没有陶醉,他说:“这次建党百年对我的表彰,对我既是鼓励,也是鞭策。我必须牢记党的教导、牢记党员身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医学研究的道路上,陈洪铎院土一直在向一个个新的目标迈进。

丁仁彧

丁仁彧,男,汉族,辽宁庄河人,1980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麻醉与危重病专业博士后。现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书记、副主任,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卫健委卫生应急处置指导专家,中国医师协会辽宁省重症医学医师协会常委,中国医学救援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多次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伤员救治工作。获评第二十四届中国“五四”青年奖章、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辽宁第五批优秀援疆干部人才、辽宁省百千万工程千人层次、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沈阳市向上向善好青年等荣誉称号。

 

2020年2月2日,丁仁彧主动请缨,担任辽宁省援鄂重症医疗队队长,带领150名重症医护人员,奔赴武汉抗疫前线,接管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的三、四病区的80张病床,集中救治极危重症和重症病人。援鄂期间,医疗队共救治患者129人,其中危重症病例23人,重症病例76人。开展有创呼吸机处置8例,无创呼吸机7例,高流量吸氧26例,ECMO1例,CRRT3例,血浆置换1例。治愈出院90例,转轻症后转院或转科25例。

响应国家卫健委的号召,对重症患者应收尽收

面对初期疫情严重、防疫压力大的局面,医疗队克服困难,果断扩大病房规模,将两个病区容量扩大为原来的3-4倍。其中2月6日单日24小时收治重症及危重症新冠肺炎36人,极大的缓解了医院收治压力大的局面。在扩大收治患者的同时,丁仁彧带领医疗组制定新冠肺炎诊治流程,优化治疗方案,从始至终没有因为收治患者数量增多而影响医疗质量。

 

积极应用高级技术手段救治病人,极大降低病死率

在接管病房伊始,面对防护物资不足、抢救仪器设备尚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他和队员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积极响应国家卫健委号召,筹集救治设备,制定重症患者诊疗流程,对于危重新冠肺炎患者给予高级生命支持措施,将有创机械通气等治疗措施施治关口前移。丁仁彧带领的辽宁重症医疗队是受援医院的多支国家医疗队中最早使用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技术的医疗队,带动整个院区救治技术的提升,深受医院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好评。医疗队迅速建立质控小组对医疗质量进行追踪改进,不断提高救治成功率。两个病区创造了从2月18日至3月15日26天“零死亡”的壮举。其中,三病区成立“迷你ICU”,创造了三病区40天“零死亡”的记录。

 

 

成立ECMO小组,率先在院内应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

面对危重新冠肺炎患者病死率高、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效果差的特点,丁仁彧于接管病房伊始便制定了重度乏氧患者挽救性治疗策略,并组织队内有ECMO治疗经验的医护人员成立了ECMO治疗小组,克服了仪器设备及耗材不足、戴护目镜视物模糊、穿防护服下操作困难、没有压缩空气等不利局面,积极创造条件,调集ECMO设备,率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开展了ECMO治疗。

对丁仁彧来说,最难的是抢救一名35岁的患者,他叫小飞,13日早上,病情突然恶化,血氧饱和度直线下降,出现严重的呼吸衰竭,高烧不退,CT显示肺部全白了并合并气胸。“马上做气管插管,同时上ECMO,快!”病人危在旦夕,病情刻不容缓。丁仁彧迅速研判,果断采取措施。一方面要保证氧合,另一方面又要预防呼吸机相关肺损伤,这是一个艰难的救治过程。在打开呼吸道进行气管插管的瞬间,含有大量病毒的分泌物会喷涌而出,医护人员面临感染的巨大风险。但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丁仁彧穿好防护服,他精准而迅速地将导管插入患者气道,将分泌物吸光,然后连好呼吸机,调整参数及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穿刺ECMO置管……历经3 个多小时的手术结束了,患者各项生命指标平稳,丁仁彧和医护人员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50 多天的努力坚守换来了生命的奇迹。小飞在丁仁彧和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已恢复了健康。

 

 

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战场第一线高高飘扬

丁仁彧担任书记的临时党支部,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和前方党委的安排部署,在疫情防控中,充分发挥了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各支部委员紧密团结,身先士卒。全体党员同志斗志昂扬,冲锋在前,主动承担气管插管、动静脉穿刺等高风险操作;他们不忘初心,救死扶伤,践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以老党员带动新党员,党员带动积极分子,积极分子带动群众的多层带动方式,使辽宁援鄂重症医疗队团结一致,成为了一只响当当的钢铁队伍,以逆行而上,不胜不归的决心和勇气打赢这场疫情硬仗。在党员同志的感召下,70余名非党医疗队员全部递交入党申请书,其中11名优秀积极分子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员。

(新闻来源:新华社)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