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转向服务业,中国能源消费增速下滑至25年以来低点

澎湃新闻记者 王心馨
2015-06-12 08:30
来源:澎湃新闻
能见度 >
字号

新疆准东煤田。 澎湃新闻记者 许海峰 图

        作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中国正将经济的重心从重工业转向服务业,由此带来的变化是:2014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增速下滑到1990年以来最低点。

        这一结论来自于英国石油公司(BP)最新发布的《全球能源年鉴》。年鉴称,中国高能耗行业的消费增长率拉低了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率至2.6%,低于过去10年的平均水平。该年鉴被视为能源业的“圣经”,其中包含每个国家在油气生产、消费和储备方面的数据。

        BP首席经济学家斯宾塞•戴尔( Spencer Dale)称,“我们将有可能看到中国能源消耗逐渐向发达国家水平靠拢。”同时他指出,中国高能耗行业能源消费增长大幅降低后,需求仍有可能出现反弹。

        戴尔称,中国去年煤炭需求放缓,炼铁、炼钢和水泥行业做出了很大贡献。这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放缓,为全球碳排放做出了贡献。去年全球碳排放量仅上升0.5%,而过去十年平均增速为2%。

        他还表示,这一趋势能否持续,取决于中国高能耗行业的碳排放能否得到抑制。

        他计算:“这个‘1万亿吨的’问题,在于中国发生的这些变化有无可能持续下去——若持续下去可能预示着碳排放增长趋势放缓的开端——或者这些变化有无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发生逆转。”

        中国官方统计的数据也很好印证了这一点。中国海关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煤炭进口量环比(比上月)大幅下滑近30%,同比(比上年同期)降幅超过40%;1月至5月累计进口量为8326万吨,比去年同期累计进口量大幅减少近40%。

        其中4月,中国炼焦煤进口量和去年同期相比减少40%以上,至375万吨。根据海关数据,2015年前四个月,中国炼焦煤进口总量约下跌了四分之一。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一季度全国的火力发电量达10469亿千瓦时,同比下降3.7%。3月全国的火力发电量同比下降9.4%。

        海关数据还显示,中国5月原油进口环比大跌超20%,同比下滑近11%,同比降幅为2013年11月以来最高。

        能耗数据的变化引起了中国官方的重视。在过去的一个月之内,人民日报连续三次发文聚焦经济指标背离问题,分别是5月16日头版头条的《经济数据背离:经济增长的含金量更高了》、6月1日的《铁路货运量和工业用电量,一向被视为经济风向标:风向标还灵不灵?》,以及6月8日的《科学认识判断经济形势的指标体系——从用电量、铁路货运量等指标说起》。

        人民日报表示,对待包括能耗在内的指标变化,要有科学认识:伴随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服务业比重快速增加和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上述指标与整体经济的数量关系也发生一些变化。

        BP的报告还聚焦了全球油气领域正在发生的转变。BP首席执行官戴德立表示,支持世界各国领导人对碳消费进行定价,这有助于今后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利用框架的明确,并坚持认为石油公司们应该在气候变化大会上发声。

        BP指出,最大的变化是化石燃料的需求和供应上。特别是美国页岩油兴起,气候变化、环境保护问题一年比一年突出,意味着世界正“目睹全球能源供应商的守护者正在发生某种变化”。

        戴德立警告,欧佩克成员国为维护自己全球石油销售的市场份额,大量增加原油供应,会造成原油价格持续走低且不稳定。

        同时他也认为,期待欧佩克成员国削减产量来应对全球石油供应过剩是不合理的,因为欧佩克成员国是世界上原油生产成本最低的生产商之一。

        戴德立认为油价暴跌是“能源格局改变、重塑”的一部分。“波动性一直是我们这个行业的一个特点,这个行业正在重塑。今年是一个提醒,说明我们处在大宗商品周期中,未来会走到另一条路上。”

        最后,比起化石燃料,非化石能源,包括水电,核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对全球能源供应的增长提供了更大贡献,这是20年以来的第一次。

        但是,尽管可再生能源的供应增加超过了化石燃料,但可再生能源仍然只占一次能源消费的3%。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