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专访“新媒体女王”赫芬顿:媒体不能只写悲剧,要有解决之道
“中国的数字媒体市场拥有极大的潜能。”《赫芬顿邮报》创始人、总编辑阿里安娜•赫芬顿(Arianna Huffington)日前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我认为中国市场的机遇远多于挑战。”
作为新媒体崛起代表的《赫芬顿邮报》,5月9日刚刚度过10岁生日,已成为美国当今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博客网站,平均每天发布约1500条新闻,开设有8万多个独立博客专栏。
赫芬顿曾在阿里巴巴的女性创业者大会上透露,《赫芬顿邮报》40%以上的流量来自于美国之外。“3年前我们还只有1300万读者,现在读者已经超过了2.4亿”,“开始创业时,我们只有5名员工,现在已经扩展到13个国家,很快将在17个国家有自己的存在”。
近日,澎湃新闻对被称为“新媒体女王”的赫芬顿进行了邮件专访,就《赫芬顿邮报》的媒体发展模式、对中国市场的期待等问题寻求答案。
媒体并购不意味失败,而是机遇
澎湃新闻:近期美国媒体发生了新一轮并购,Vox Media收购了Re/code,电信巨头Verizon宣布收购AOL,Circa面临融资困难。有评论称,如今“小而美”的新媒体面临生存困境。您怎么看这种观点?
赫芬顿:这一观点只有当你认为并购是负面的情况下才会成立,或者说,如果并购是一种失败的体现的话,它是成立的,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并购是机遇,我对Vox和Re/code未来的合作感到异常兴奋。Verizon、AOL以及《赫芬顿邮报》的情况也是一样。
澎湃新闻:《赫芬顿邮报》现在的盈利渠道是什么?广告是主要收入吗?网页端广告收入和移动端的广告收入的比重大概是多少呢?
赫芬顿:广告和赞助是我们的主要收益来源。因此我们开发了一套广告产品,使我们成为了创新型广告的市场领头羊。2013年尤其如此,我们建立了《赫芬顿邮报》合作伙伴工作室,通过更有趣、相关且比传统广告形式更具带入性的内容方案,来协助品牌寻找目标受众。
澎湃新闻:5月9日《赫芬顿邮报》度过10岁生日。过去10年来,你们是否面临过困境?怎么克服的?
赫芬顿:当然有过,《赫芬顿邮报》在第一个10年里遇到过很多挑战。这也是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媒体环境中工作的自然现象。我们面对这些挑战,坚决地允许一切可能、尝试冒险,并且认清我们自己是在不断完善的。这一路走来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不断地进步、创新,同时维持我们的本真(DNA)。从最开始,我们就一直秉承着传达、激励、娱乐和授予力量的精神。
新闻媒体如神一般的日子不复存在
澎湃新闻:《赫芬顿邮报》一直都在做原创新闻。而像BuzzFeed、Mashable等新媒体也在为之进行努力。您认为在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是不是仍旧是重中之重?
赫芬顿:是的,人们现在对新闻和信息的渴望一如既往,这些新闻和信息能充实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而他们对好的故事也是如此。
科技的进步和闪亮的新设备并不曾也不会改变这些。事实上,我们现在其实处在新闻受众的新闻黄金时代。好的新闻层出不穷,而人们也对这些新闻充满渴望。
澎湃新闻:非常喜欢《赫芬顿邮报》邀请博客写专栏的方式,您是否认为观点类内容和消息类内容的地位是平等的?为什么会采取这样的模式呢?
赫芬顿:从一开始,《赫芬顿邮报》就是一个混合型的媒体。我们是一个国际性的平台,让(熟识以及不熟识的)人们能分享有趣的事物,同时我们也拥有国际性的新闻事业,能够获得普利策奖,并在全世界都有调查记者在工作。在《赫芬顿邮报》里是没有等级之分的。首页上法国总统奥朗德(François Hollande)写的一篇文章可能旁边就排着一个有着有趣观点的学生的文章。
我们的博客平台是开放国际水平对话的一种方式,向其他情况下难以听到的声音敞开大门。这是媒体的一大转变,从单纯展示变成参与式内容提供。新闻媒体如同奥林匹斯山中高高在上的神一般的日子已经不复存在了。人们对说教已经厌倦了,他们希望的是交谈。
当前的网络世界是个全球性的谈话会,每天会有千百万的人们拉把椅子到桌前参与到当中——事实上就是如此,到2020年会有30亿人加入网络的社区之中。
澎湃新闻:《赫芬顿邮报》的新闻既包含了严肃,又有娱乐的内容,而且排版上看他们其地位也几乎相同。您怎么看待媒体的定位?使严肃和娱乐新闻的界限变得模糊,您认为是不是个好办法呢?
赫芬顿:在《赫芬顿邮报》,我们试着在所有工作中都融入富有参与性、新奇而又有可玩性的元素——尤其是我们的标题和醒目页(splash page)。当你访问我们的网站时你会有事件感,尤其是在首页——感觉就像是我们在为你呈现一出秀。
这使我们的受众不断增加,而且变得更投入。我们其实希望能够将严肃与娱乐新闻的界限模糊开来。这并不是说通过扭曲事实或在新闻中妥协,而是用一种方法让它更为扣人心弦。而且,我们更崇尚拥有观点,而非佯作客观的立场。
多报道“行之有效”的事件
澎湃新闻:《赫芬顿邮报》希望进入中国市场,目前有什么最新进展可以透露?在之前接受澎湃新闻的采访时你提到,主要是生活方式和娱乐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呢?
赫芬顿:我们希望能够在一年内开启《赫芬顿邮报》的中国版,希望我们优质的生活、娱乐内容能够和千百万中国受众接触。我们将会呈现全球视角,并保证“移动先行”的内容传播方式。
我们最典型的国际扩幅方式是与当地的媒体或技术公司合作,现在我们正在评估程序阶段。
澎湃新闻:不知道您是否关注近两年来中国的传媒市场,传统媒体面临和美国类似的“危机”,在摸索中转型,而新媒体还未形成强势品牌,资本仍然是重要驱动力。您怎么看待这些挑战?
赫芬顿:中国的数字媒体市场拥有极大的潜能。中国市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网络使用人群,拥有超过6.3亿网民。
我们对移动端的机遇也感到非常兴奋,我们拥有超过5亿的智能手机订阅。数字广告市场同样每天都在增长,而在线上购买内容的人也越来越多。
简而言之,我认为中国市场的机遇远多于挑战。
澎湃新闻:您觉得,这个时代对于一个新闻人来说,必须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成功?您对中国的新闻产业有什么建议?
赫芬顿:我对中国媒体产业和媒体人的希望是,他们能够更加注重新闻中的“解决方法”。我们也是遵循了这一原则,而在全球所有版本开辟了新栏目版块,叫作What’s Working (何谓行之有效)。
如果仅仅揭示悲剧、暴力、混乱,关注这些破败的和“不是行之有效”的事件——我们就错过了身边太多的事物。为什么不报道人们是如何共同应对这些挑战的,甚至是人们在暴力、贫穷乃至丧亲之痛中同舟共济的呢?或者,是不是还可以报道那些关于启迪、创新、智慧、怜悯以及优雅的故事?如果身在媒体的我们只揭示黑暗面,那我们就只是新闻工作的失败者。在中国,报道这些关于“解决方法”的故事,引发国内外的人们争相效仿的机会非常大。
赞马云善于挖掘女性创造力
澎湃新闻:您怎么看别人对你“新媒体女王”的称呼?
赫芬顿:我每天都很感恩,能与业内最优秀的记者、编辑、工程师和设计师们共事,在这10年里有机会能够建立《赫芬顿邮报》。
澎湃新闻:您每天花多少时间看新闻?在手机上看新闻的时间多还是在电脑上看新闻的时间多?您还看纸质的书或杂志吗?
赫芬顿:时间说不准,但我一直会阅读——越来越多的时间是在手机上。但我仍旧喜欢读报纸和杂志,我订阅了一些,包括《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新共和》杂志,而且尽可能地读更多的报纸、杂志和网站,尤其是在我出行的时候。
澎湃新闻:可以透露一下吗,您最喜欢的APP是什么?
赫芬顿:我最喜欢的APP之一是Headspace,是一个冥想类的APP。我们成功地让这个软件对《赫芬顿邮报》的员工免费了。
澎湃新闻:您喜欢中国菜吗?您曾经与马云近距离接触过,怎么看待他?
赫芬顿:我爱中国菜!我对马云非常钦佩尊敬。5月我在阿里巴巴的首届全球女性创业者大会和他共处了一段时间。阿里巴巴34%的高层都是女性,而马云称这是公司成功的“秘制酱料”。这显示了他对挖掘女性创造力、发明能力和智慧需求的认识。我同样非常赞同他对太极的喜好,和对中国阴阳哲学的看法。
(Matt Sheehan为报道提供帮助)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