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抗战期间日军怎样探地雷:电影《地雷战》没骗你
从1942年开始,在华北各地的道路上,时常能够看到这样一幅场景:道路中央,两个日本鬼子相隔一段距离,每人手握一根长杆。他们缓慢而规律地左右挥动长杆,视线始终跟随杆头上巨大的金属圆环来回移动。有的时候,这些日本鬼子还会趴在地上,用手抓住杆头,眼睛贴近金属环。在这些鬼子身后的道路上布满了小旗和用石灰画成的圆圈。
与此同时,在道路两侧的山头上,经常会有几个头扎白毛巾的民兵埋伏着,眼看自己埋在道路上的地雷被逐一探明,民兵们只能一边无奈地骂娘,一边琢磨,这些手拿长杆的日本鬼子到底是怎么发现地雷的?久而久之,民兵们终于“恍然大悟”——日本鬼子手里那个圆环是个神奇的“放大镜”,透过它能看到埋设在地下的地雷。
在解放后拍摄的电影《地雷战》中,也设置了这样一个情节,由张汉荫先生扮演的大勇,在第一次看到鬼子工兵挥舞长杆和金属环探雷时,竟然问身边的雷主任:“鬼子的放大镜能照见地雷?”
不便携带的初期探雷器
鬼子工兵手中的长杆,自然不是什么“放大镜”,而是日军制式的探雷器。在二战期间,包括日本在内的各国,都采用根据电磁感应原理设计制造的金属探测器来探测地下的地雷。实际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国家已经开始使用金属探测器探测战场遗留的哑弹和地雷。不过,欧洲列强的陆军装备探雷器却晚于旧日本陆军,例如英国陆军从1941年才开始批量装备探雷器。
旧日本陆军重视工兵探雷器的研发,实际上是受到中国军队的刺激。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中,中国军队布设的地雷数量不大,但是却给旧日本陆军造成相当大的打击。例如,在上海作战的中国十九路军和第五军,曾经利用收集来的白口铁皮油桶,装填炸药,制成地雷和滚雷,专门打击日军的骑兵。
考虑到地雷制造和使用都较为容易,日军判断中国军队在未来的中日战争中必定会大规模使用地雷,尤其会使用大型反坦克地雷打击日军的坦克。因此,日军高层便命令旧日本陆军科学研究所研制更有效的高技术探雷装置。
日本陆军寻求侦测高技术探雷设备,其实就是电磁金属探测器,它利用电磁感应原理,使用有交流电通过的线圈产生迅速变化的磁场,这个磁场能在金属物体内部感生涡电流。涡电流又会产生新的磁场,倒过来影响原来的磁场,金属产生的电磁场变化被真空电子管捕捉后再经过放大,操作人员的耳机便会出现特殊的噪声。
早在20世纪20年代,日本民间已经有人使用金属探测器寻找地下的矿藏和水源,因此相关原理和设计对日军科研人员而言,并不是什么秘密。但是,当时民用金属探测器尺寸和重量都很大,大多要依靠小车推着前进。因此日本陆军研究所最初拿出来的地雷探知机样机质量奇差,可靠性很低,对使用环境要求颇高,绝对是磕碰不得、吹弹得破的宝贝,而且个头还不小。虽然测试时号称单人可背负,但是参与测试的官兵认为这东西马驮着都嫌太重,“皇军”士兵那小体格还真承受不了。日本陆军高层也不好糊弄,当场就把设计师们一脚踢回实验室继续改进去了。
不过,随着1937年7月7日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旧日本陆军再也等不下去。1938年九八式探雷器正式装备日军。不过日本工兵对这个全重达18公斤的铁箱子始终提不起兴趣。1939年日军规定每一个工兵联队都必须装备6台九八式探雷器,但是这一年,日本工兵仅订购了41台九八式探雷器,还要优先交给国内的工兵学校用于配需,所以实际上侵华日军手中根本没有几台九八式探雷器。
但是,随着中国军民抗日热情的上升,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其他地区抗日武装在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日军发现地雷真正开始成为一个要命的问题。早在工农红军时期,地雷就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打击敌人的重要武器。
以闽北红军兵工厂为例,仅在1934年“红五月”竞赛活动中,就生产了上千枚地雷。由于红军兵工厂缺乏大规模生产黑火药的能力,只能将地雷做得比较大,每一枚装药在10斤以上,引爆后杀伤半径超过20米。抗日战争初期,还有根据地兵工厂继续生产这种大型地雷。
不过,在1942年以前,中国抗日军民使用的地雷,基本是制式的铁壳地雷,日军使用九八式探雷器能够方便地发现地雷,根据测试,九八式可以准确发现地表以下40厘米深度内的大型地雷,对于小型地雷的探测深度也达到25厘米。1940年,日本工兵一口气订购了310台九八式探雷器,同时,九八式的改进版百式探雷器也问世了。
在旧日本陆军的条例中,将探雷分为三个阶段,即搜索、纵深探雷和全面探测。在搜索阶段,在照明条件良好的情况下,两名装备九八式探雷器的工兵可以在两分钟内探明将3米*10米范围内的地雷的大致位置,并做好标示。
在线圈划过金属体上方时,九八式和百式都采用蜂鸣器来报警。因此,日本工兵依靠九八式和百式探雷器是看不到中国地雷的,他们只能够“听到”。但是,战场上的日本工兵发现,中国抗日军民采用的地雷战术,并不是正规化的,根本没有什么可供扫除的雷场,而是东一枚西一枚地分散布雷。
结果日本工兵经常是辛苦地背着九八式探雷器转悠一个小时,也发现不了一枚地雷,刚一放松,就又被中国地雷炸个人仰马翻。更让日本工兵无奈的是,中国抗日军民总会用冷枪配合布雷,即安排狙击手埋伏在布雷区域附近,专门射杀日军的工兵。
改进后的“二式探雷器”
在这种情况下,旧日本陆军要求国内的科研人员尽快研发一种更为轻巧便携的探雷器。实际上,旧日本陆军在1940年以后,已经在准备和苏联及英国这两个地雷强国作战。
作为大纵深防御体系中重要的消耗敌人手段,苏联红军十分重视布雷,甚至能够一夜之间变出一片几千米见方的“地雷沼泽”。日本人在1939年的诺门罕,也吃到过苏联地雷和铁丝网的亏。
而英国人则是二战前期装备制式反坦克地雷最多的国家。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后的英国陆军丧失了几乎所有重装备,却要负担起在德国人登陆后同其纵横西欧的装甲部队做最后一搏的任务。生产火炮和坦克需要时间,而单兵反坦克武器却价廉物美,英国此时最不缺的就是准备以命换命的勇敢战士,所以1940年英国生产了76万多枚反坦克地雷,英国本土防卫军和普通市民都开始学习如何埋设地雷。在东方殖民地,英国人也储存了很多地雷。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国内的科研人员最终拿出了便携式探雷器的设计,电池、真空电子管放大器等部件全部被集成在一个长24厘米、高19厘米、宽13厘米的金属背箱中。别看箱子不大,其实还是挺沉的,因此设计师采取了斜肩背带的方式,士兵要利用腰腹力量承受沉重的金属箱。陆军对这款携行方便的地雷探知机十分满意,随后根据研发年份将之命名为“二式探雷器”,迅速配发太平洋和中国战场的工兵部队。
为了能够探测敌方非金属壳体的地雷,日军要求新式地雷探知机必须拥有较高的灵敏度。因此设计师改用了比百式更大直径的搜索线轮,并且在搜索线轮前部设计了一个小型显示屏,用指针拨动来显示电信号。所以使用二式探雷器的工兵不用再戴着耳机,却要始终盯住显示屏上的指针,从远处看去就像拼命盯着搜索线轮一样,这样一来,日本工兵干脆将二式探雷器戏称为“天眼镜”。本文开头提到中国民兵看到的“放大镜”其实就是“二式探雷器”。
《地雷战》有史实依据
不过,到二式探雷器问世时,中国抗日军民制造的地雷,已经以石雷为主。由于这种地雷上几乎没有金属部件,就很难被二式探雷器发现。同时,中国抗日军民也设计了一系列专门打击日本工兵和探雷器的战法和特种地雷。
在电影《地雷战》中,赵虎等民兵设计了“夹子雷”、“头发丝雷”等反工兵地雷。这些地雷都不是电影工作者凭空捏造的,在现实中曾经真正对日本工兵造成过打击。此外,在石雷附近埋设铁片等金属物件,吸引日本工兵,也是地雷战中常用的手段。
其实,包括任旭东先生在内的《地雷战》编剧团队自身有相当丰富的战场经验,他们还广泛地考察了海阳和华北其他根据地,例如晋察冀的地雷战经验,因此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地雷战》的各种细节都是有据可查的。从日本工兵的扫雷队形,到使用的装备,甚至是儿童制作的“粑粑雷”,都以历史事实作为根据。在电影中,除了出现使用探雷器的日本工兵,还出现过日本鬼子使用木棒探雷的情况。其实,日军手中的木棒叫“地雷探知棒”,是日军在抗战中后期最主要的探雷装备。
由于制式的探雷器无法发现中国抗日军民制作的石雷、陶雷等土造地雷,日本工兵乃至日本普通步兵,都开始大量制作和学习使用“地雷探知棒”。地雷探知棒听着玄乎,其实就是一根长木柄前部装上金属探针,士兵使用时躬身将地雷探棒以斜45度插入地面,通过接触找寻地雷。
这种探雷方式较为简单,士兵一学就会,但是效率低,精度差,即便大批士兵排成密集队形扫过雷场,也不能保证找到所有地雷。但是作为一种简易探雷装备,地雷探知棒看着简单,用起来可不容易。理想状态下,只要插点足够密集,地雷探棒能完整地覆盖扫过的区域,但实战中人总有失手,尤其是使用不够熟练,心里对地雷怕得够呛的普通鬼子兵,手一抖就可能会漏过去几发,这些漏网之雷总能给日军以巨大的伤害。
直到投降,旧日本陆军也找不到对付八路军地雷战的反制方法。不过,从日军的记述来看,1944年以后被游击队地雷战毙伤的日军人数是在逐渐下降的。其中的原因,是日军慢慢只敢在据点那一亩三分地转悠,缩在仿佛龟壳一般的城墙、碉堡之中,恐惧地向外面张望。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