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美策 | 美国学者激辩:中美关系进入“寒流”了吗?

澎湃新闻记者 黄翱
2015-06-10 11:37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编者按】

        今年9月,习近平将首次以中国国家主席的身份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6月底,最新一轮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将有望迎来最重大进展——双方将就双边投资协定交换负面清单。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时下正在美国访问。中美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对话将在未来三个月迎来新一轮的高潮。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一股对华焦虑感近来正在弥漫,对中美关系保持乐观态度的学者声音有所减弱。尤其在南海这个原本并不属于中美双方核心关切的议题上,中美官员却打起了空前激烈的争论战。从网络黑客到亚投行,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崩溃论”,从学术圈到媒体圈,中美双方似乎对彼此都变得不那么友好。

        在这样的背景下,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推出“中美策”专栏,集纳中美两国学者的声音,希望为推动两国关系在新时期的健康发展提供积极的思维角度,提出建设性的论点。

        
虽然双方在确立彼此存在分歧上有进步,但是中美政府都忽视了两国客观存在的不信任。

        “中美建交的那一刻我就在人民大会堂,但坦率地说现在的中美关系不是那么好。”担任了30年记者的普利策奖得主、现南加大安纳伯格校区传媒学院新闻系主任迈克尔·帕克斯在最近的一次研讨会上开门见山地表示,中美关系令人担忧,“到底哪里出问题了?”他问道。

        并不单只是帕克斯有这样的悲观情绪,在6月9日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举行的这场研讨会上,曾经长期担任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中国事务高级主任的谢安敏(Amy Celico)甚至表示,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崛起,美国的对华战略可能会近30年来首次作出重大改变。

“美对华战略可能出现较大改变”

        “在华盛顿决策圈内外,已经有大量的讨论,是否要将对华战略从‘接触’变为‘遏制’。”谢安敏在会上不无担忧地指出,“我认为这些看法都是十分短视的,但也不得不担心,现在这样的看法正日渐更受欢迎。”

        谢安敏指出,自中美两国建交以来,虽然美国对华政策有各种各样的微调,但美国的政策都是一以贯之地支持中国的发展,总体上的战略是不变的。但她担忧的是,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崛起以及美国即将到来的政治更替,美国的对华战略可能会做出大的改变。

        近段时间以来,已经有大量重量级学者对中美关系发表过类似担忧的言论。就在上个月,被誉为美国“头号知华派”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国研究系主任戴维·兰普顿十分罕见地表示,“美中关系的临界点正在接近。”他在一个演讲中称,“我们各自的恐惧比关系正常化以来的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超过我们对双边关系寄予的希望。我们正在看到对以积极为主的美中关系的一些关键的根本性支持受到侵蚀。”

        4月,基辛格的门徒、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亨利·基辛格美国外交政策高级研究员罗伯特·布拉克维尔在《国家利益》杂志更加露骨地撰写题目为《醒醒吧美国!中国必须被遏制》一文。就在一个月前,他还与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阿什利·特利斯合作撰写一份名为《调整美国对华大战略》的政策报告,直接提出美国需要一个新的对华大战略来“制衡”中国实力的崛起,务必限制中国的经济、军事扩张危及美国在亚洲和全球的利益。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份报告将有相当大的可能被下一届政府参考。

        一个更加直观的例子是今年5月底,在由德国马歇尔基金会(German Marshall Fund)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斯德哥尔摩中国论坛(Stockholm China forum)上,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发现,与去年的气氛不同,来自中美国际关系界的顶级学者们就南海问题、“一带一路”、网络安全等议题进行了相当激烈的争吵。有西方学者甚至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认为自己在和平崛起,但很多政策在西方看来并不是和平崛起。

        而中国的学者则反驳道,美国需要管控“夸张”的恐惧,“中国的和平崛起不单是中国的事,更是双方的事”、“美国应该学习中美共治”。

        谢安敏现任奥尔布赖特石桥集团的中国及东亚事务主管,作为代表美国企业利益的咨询业从业者,她强调,如今美国商界对中美关系积极发展的支持力度正在下降。 “由于美国的商界一直是中美关系的坚定支持者,他们的观点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到2016年美国大选对待中国的看法。”她说。

        帕克斯也列举了三点中美之间需要格外注意的问题,首先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总统奥巴马今年2月通了电话,双方就很广泛的议题交换了意见。然而,双方的共识却很少,“我们听到了多少关于两国合作的内容呢?可能伊朗会是一个,我们也希望朝鲜会是一个,但其他的基本上没有了。”

        其次,虽然双方在确立彼此存在分歧上有进步,但是中美政府都忽视了两国客观存在的不信任。

        再次是美国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在降低。1979年,64%的美国人对中国持肯定印象,随后,美国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一度超过了日本。然而,这一好感度1990年代初跌至34%,而最近一次调查得出的数字44%。与之相对,中国民众对美国的好感程度也逐渐在下降。

习近平访美是重建互信的机会

        面对上述忧虑,与会学者对此次习近平9月的访美之行寄予了厚望。

        “现在的情况是美国正在适应一个新时代的中国,一个希望拥有更多全球领导力的中国。”谢安敏说。

        同样参加这一会议的前国际开发署助理署长张之香则表示,中美之间根本不存在战略互信,如果持续下去,中美关系永远都不会稳定,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她说,此次习近平访美就是一个重要的契机,双方能否抓住机会重新构建两国的互信十分重要。

        帕克斯则认为,美国政府现在遇见了来自新形态的媒体前所未有的挑战。“以前,我在基辛格的飞机里面,会有官员过来跟同行的几十个记者说一通,然后就结束了。1970年代,基辛格能够管住媒体。现在不一样了。” 帕克斯指出,如今的一大挑战是媒体革命,对美国国务院而言,习近平此次访美,CNN等媒体便会立即作出大量的即时评论,还有来自网络博客的各种评论,还包括来自对手共和党数十人的挖苦,这根本没有办法管控。

        “新的时期,媒体策略有时候比实质内容更加重要。此次习近平主席访美,两国政府能否拥有一个合作的媒体策略,如何把握新媒体的优势,更好地传达合作的讯息?”他说,“如果说双方的领导人选择一个很好的媒体战略,那中国议题可能会在大选中不会被炒作地那么严重,虽然没办法完全略过。”

        “如果我们把中国当做敌人,将会触发一个带领我们落入黑暗未来的漩涡,美国必须要欢迎中国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需要建立一个建设性的关系应对全球议题,同时保持地区稳定。”谢安敏说。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