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东方策|为何中国外交表达不善使用“巧话语”?

陈定定
2015-06-09 13:51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巧话语”就是灵活恰当地把“硬话语”和“软话语”结合起来的一种外交表达方式。东方IC 资料

        上周在新加坡结束的“香格里拉对话”再一次见证了中美之间的“交锋”,尽管没有去年那样激烈,但也是绵里藏针,有你来我往的好几个回合。总体而言,我方代表团表现不卑不亢,有礼有节,很好地维护了我们的利益和形象。比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孙建国上将的精彩表现。他说道:“中国和中国军队历来不怕鬼、不信邪,服理不服霸、信理不信邪,绝不要指望我们会对歪理邪说和强权霸权屈服,绝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这段话铿锵有力,表达了我方维护国家利益的坚定决心,清晰地传递了我们的战略信号,能起到针对其他国家的战略阻吓作用。

        但是,仍有不少外国的防务官员、学者和记者觉得可以我们可以表达得更好,以取得更好的沟通和解释效果。比如,美国学者葛莱仪就认为中方失去了一个很好的解释自己在南海行动意图的机会。虽然葛莱仪的看法也许不客观甚或偏颇,但是类似葛莱仪的看法也存在于我们的一些学者当中。不少人认为我们的表达总体看阳刚有余,而巧妙欠缺。

        这里牵扯到一个关于我们外交实践的重大问题,即:我们要如何掌握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来达到我们的战略目的呢?

        或许我们可以借用美国学者发明的“巧实力”的概念,创造一个“巧话语”的概念来指导我们的外交表达实践。“巧实力”实际上就是灵活恰当地把“硬实力”和“软实力”结合起来的一种外交方式。同理,“巧话语”就是灵活恰当地把“硬话语”和“软话语”结合起来的一种外交表达方式。

        客观地说,不少人认为我们在“香格里拉对话”上的表达阳刚有余,这也是对我们情况的不了解。这其中有三个可能的原因影响了我们想要传递的信息,以至于没有取得最佳效果。

        第一,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是我们的客场,我们自然没有一些在主场能享有的优势。比如说,主持人要挑选学者和记者提问的时候,可能就会有他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偏见;导致我们的学者和官员缺乏适当的提问机会。再比如,在“香格里拉对话”现场的很多防务人员和学者都有在美国学习交流的经验,都能用英语流利地表达他们的见解;而我们的人员在英文表达方面还欠缺一些经验,自然在表达的时候就容易表达不确切,不到位。等我们在北京举行类似的地区安全对话的时候,这些主场的优势又都会回到我们这边,因此我们也可以完全期待我们的防务人员有更好的表现。

        第二,我们的防务人员和外交官员仍需积累在国际场合的辩论经验。国际场合的提问和回答问题其实都是有一定的潜规则和套路的,如果能熟练掌握这些潜规则就会大大有利于我方维护自己的立场和驳斥他人的立场。

        第三,可能我们还是习惯于用自己的传统语言表达外交话语,没有考虑到外国听众的接受感如何。一方面,我们必需坚持自己的表达方式,因为这也是我们表达自信的一种方式。但另一方面,我们有时候也可以灵活机动,要善于用别人的语言,别人的故事来表达我们“中国的故事”。这就需要深入了解我们的听众的文化习俗、心理结构以及常用表达方式。比如西方人喜欢用肢体表达他们的情绪和意思,那我们在面对这些听众的时候,是否也可以考虑加强我们的肢体表达能力呢?或许这样能比干巴巴的口头叙述一些答案有更好的沟通效果。

        至于如何改进我们在国际外交场合的表达能力,这里有三个小小的建议。

        第一,多锻炼,多模拟。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的,练得多了,技巧就有了。我们是否可以专门找专业演讲人士来培训我们的外交人员呢?可以多训练如何用声音、眼神、表情和肢体动作来最大化地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假以时日,我想这样的训练是一定会派上用场的。

        第二,要学会以多种方式表达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我们既要能用中文表达,也要学会用外国语言表达。这就需要深入了解外国语言的一些常用习惯;恰到好处地运用能让外国听众有“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受。

        第三,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改变心态,不能仅仅是积极防御,还要积极进攻。当然积极进攻不是让我们去吵架,而是要积极和善于寻找对方逻辑和论据上的弱点,并主动发起提问,以达到“以攻为守”的目的。最好的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御;或许我们在国际外交场合的表达也要遵循这个原则。

        (作者系澳门大学助理教授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东方策”专栏由七位70、80学者撰写,旨在通过探讨中国外交重大议题,为读者呈现切合实际的战略观察。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