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成年人怀念的一切,曾经的暑期剧都知道
原创 看理想编辑部 看理想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暑假,虽然对很多人来说,已经失去暑假好多年,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毕业之后怀念它,期待它,顺便,再找到个由头,重新看起那些几乎伴随着童年每一个暑假的热播剧。
毕竟,在我们常常不知道看什么,也似乎没什么可看的当下,那些老剧是个不会出错的选择,虽然台词会背了,表情包存了一大堆,也依然能够在随便一个片段响起时一秒进入剧情。
如果说,冬天适合在被窝里看剧,那么夏天观剧更像是一场集体活动,《新闻联播》后,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旁,有人吃西瓜,有人饮茶水,伴随着东转西转的风扇,电视剧开始了。
尽管时移世易,每晚播放的电视剧不再是一天之中最让人激动的部分,但在那一代下成长起来的男孩女孩们逐渐成为了今天的“专家学者”——如果一部老剧没有“十级学者”,那大概是它重播的次数不够多。
于是,在这个七月刚开始的日子,我们搬来了过去二十年电视台的暑期排剧表,试图通过回顾经典剧集,拼凑出曾经的热闹与动人,也哀叹一声正在逝去的那些与电视剧有关的集体记忆。
01.
有吵有笑的家:
《我爱我家》
距离《我爱我家》的首次播出已经过去了28年。作为中国家庭情景喜剧的鼻祖,可以说《我爱我家》构筑了一代人的童年记忆,也完美复刻了90年代的风貌与人情。
在“半开间”的屋子里,有说话慢条斯理,总是夹着一根烟的退休老局长傅明,喜欢盘着腿在沙发上织毛衣的和平,穿着跨栏背心的志国和穿着超短裤的志新,偶尔从大学回家住一住的小凡,回家还得写作业的圆圆,以及买了“一毛四一斤”土豆的小保姆。
所有的人合在一起,组成了平常家庭的群像。
时代分明在加速发展,这一家人却能够聚在一起过着今天跟明天没什么不同的日子。他们遇到的事情有大有小,从老年相亲、中年出轨、少年追星,到诈骗营销、行贿受贿,社会问题浓缩在每一集中,被不着痕迹地呈现,又在幽默当中“解决”。
更大而化之的是,不管发生了什么,他们仍会关注第二天早上吃油条还是馄饨。吃完早饭,有人要去上班、上学,吃完晚饭,大家会聚在一起看电视。
一天一天就这样过去,有平淡的日子,也有起争执的日子,他们需要应对日常的琐碎,也需要面临各自人生的阶段性危机,但在吵闹与欢笑中,事情被一件一件解决,对生活的热情与投入有增无减。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姆们姆们姆们!)
家长里短和生活哲学被完整地封存下来,成为我们长大离开家后,在出租屋中能够观看的另一个“家”,它平淡、温馨,却不是一杯白开水,而能让人在其中体会到生活的浓度与智慧。
正如《我爱我家》片尾曲所唱的,“爱是一个长久的诺言,平淡的故事要用一生讲完,光阴的眼中你我只是一段插曲,当明天成为昨天,昨天成为记忆的片段,泪水与笑脸都不是永远。”
02.
轰轰烈烈的爱情:
《还珠格格》
90后对于爱情的记忆,可能是从五阿哥和小燕子的青涩恋曲开始的。
谁不记得被吹起的红盖头下,小燕子明亮的双眸;谁不记得把紫薇扎的死去活来的容嬷嬷,以及刚从床上下来又躺回床上的紫薇。
而随着90后的长大,“还珠学者”也逐渐发现,隐藏在爱情故事、初级宫斗背后的,是贯穿全剧的对皇权的反叛,以及紫薇强大的温柔和小燕子的平等思想。
虽然阶级和特权在剧集中仍然存在,主角四人也并非平凡之人,但在剧中,不时出现的“反常规”行为也在那个年代表达着有限度的反抗。
尤其第二部中,香妃作为皇上的妃子,却在主角四人组的帮助下,得以与初恋私奔,这听起来不可思议,四人团却完成了这一“壮举”,只为成全爱情。
虽然蒙丹在现在广大网友的眼中是不能管理情绪,极度不可控的隐形“家暴者”,但在那个时候,《还珠格格》却实实在在地诠释了充满年代感却字字到位的主题曲:
“让我们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对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
而更触动人心的表白,或许也出自此剧。第二部中的小燕子疯疯癫癫,常常看得观众有些烦躁,但也正是她说出了最真诚也最质朴的情话:
《还珠格格》的声音一响起,夏天的蝉鸣也就到来了。
03.
能蹭上所有热点的:
《武林外传》
前段时间《武林外传》再次冲上热搜,这次的词条颇能看出它的功力——没有《武林外传》蹭不上的热点。
小时候没能完全看出的剧集的深度与厚度,在长大后全部涌出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印证。
对于工作,王豆豆(白展堂)告诉我们要给一分钱,干一分活,他的小算盘一打,就说出了社畜的心声:
对近期热议的“读书姿势”,也有自己的态度:
但在这些金句之外,原本打动我们,是同福客栈里6个人之间温情而紧密的关系,互不相干的人走到一起,成为崭新的“家庭”,也为人们提供了对友情的最好想象。
虽然每个人都有缺点,老白油嘴滑舌,掌柜的絮叨,小郭蛮横,秀才劈腿,大嘴贪图小利,小贝顽劣,但在大难来临时,除了大嘴偶尔想“分钱走人”,大部分情况下,就算要死,大家也会抱在一块儿。
看到他们聚在一起吃饭,哪怕是馒头,都让人觉得是珍馐美味。至于那些红烧胖大海、麻辣鱼鳞和用线缝合的饺子,可能也不完全难以下咽,甚至觉得来一点也未尝不可。
一集中,有“贼人”来袭,为了安全与跑路,大家在大堂打地铺,这可能是全剧最温馨的地方了——一伙人明知道第二天可能到来的危险,也依然在小心地展望着未来的可能,并尽力享受当下。
老白抱着小贝讲鬼故事,反而温情地让人想哭。毕竟,人一生中能有几次和至亲至友睡大通铺、彻夜聊天的机会呢?
04.
集美与爽于一身的宫斗高峰:
《后宫·甄嬛传》
今年是《甄嬛传》播出的十周年,它在上星电视台已被重播了近两百次。现在,每逢节假日打开电视,我们很有可能还会看到它的身影。
至于重播,或被人们反复观看的理由,可以是它的台词、剧情、服装、道具、景色,以及每个妃子的美丽容颜——任意一个,就足以让我们再看一遍。
剧中人均心眼一个顶仨,嫔妃们如何在明枪暗箭、你争我抢的规则中活下去,也成为了卑微社畜可以一点点研学、借鉴的“人际关系大成”。
而几乎一集一个爽点的安排,也让人看得心惊胆战,说不准下一秒哪个角色就死了。
(著名的一丈红风景区)
为激烈的剧情添色的是搞笑的弹幕,对于这种充满张力、颇为正经的剧来说,严肃被消解就更让人上头。
比如,著名的“错位梗”合影景点:翠嘴,打烂她的果。
皇上跟甄嬛说悄悄话,打算对付年羹尧,弹幕上写,有什么话是我们尊贵的vip不能听的。
在这些嬉笑怒骂的弹幕中,《甄嬛传》变得更具讽刺性,也与现实生活有了切实连接,但让它更戳中观众内心的,大概正如点评人孟大明白所说:
“它那琐碎的日常生活,侍花弄草吃饭做女红,很像《红楼梦》,没有紧张血腥耗神,吃饭的时候瞅两眼什么都没耽误。”平常与紧张、复杂与轻松,都能在剧集中得到对应。
05.
永远抢不过男性长辈遥控器的:
《亮剑》
《亮剑》,可以说是统一虎扑、豆瓣、微博、知乎的口碑大剧,除了存在于大家的童年,也或多或少作为表情包存在于每个人的手机。
不少女生都被男朋友央求过一起重温,也几乎每一个小孩都曾被爸爸一把抢过遥控器,调到播《亮剑》的电视台。
李云龙,可以说是开了国产剧一种男主角的先河。他精明又莽撞,冲动又心里门清,一点亏也不肯吃,软磨硬泡总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曾经吃了楚云飞一个营的装备,一直“打算还”,结果一月又一月过去,从抗日战争打到内战,还没还大家都知道了。
在整部剧中,一直存在着一条生存线,旅长>李云龙>天王老子。李云龙深谙谈话艺术,面对旅长,怂是怂的,但也能在低头哈腰中讨价还价。
然而,当我们深入了解,会发现在这些插科打诨以及引人发笑的表情包的另一面,处处是悲剧。
广为流传的“意大利炮”梗,背后是个不折不扣的悲伤故事。李云龙的新婚妻子被日军挟持,不炸城楼,就无法攻城,而炸了城楼,妻子也会失去性命。英勇无畏,武力值几乎满格的和尚,能在虚弱状态下徒手打倒四个日本兵,却最终死在土匪手中。和尚死后,李云龙收拾东西,习惯性地叫了他一声,但随即反应过来,不会有人再回答了。
《亮剑》不是一部简单的抗日剧集,剧中被塑造起的每一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汉子,但每一次向前的征程,都意味着有人牺牲,可即便如此,有兄弟的扶持,有永不被埋没的正直、善良和崇高,理想与信念就有处可倚。
这样的灵魂被李云龙概括为“亮剑精神”——
“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的强大,就算对手方是天下第一的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是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
尾声.
不得不承认的是,今天我们很难再看到统一年龄和地域差异的大热“国民剧”了,那种万人空巷,一家人聚在同一台电视机前守候电视剧开播的日子,也变得难以实现。
电视不再是接收信息的唯一渠道,甚至可能最先被淘汰,毕竟手机、电脑、iPad,任一工具便能实现观剧的需求——一家人再在一起看同一部剧,似乎显得不再有必要。
我们渐渐失去了共同记忆。在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看来,共同记忆是在一个群体里或现代社会中人们所共享、传承以及一起建构的事或物。
但显然,形成共同记忆的土壤在逐渐消失,随着媒介的不断更迭和信息的极速扩充,共同的情感基础被瓦解了。与此相对的,是兴趣的日益圈层化和割裂,我们囿于城市的不同角落,不再有力气探索原有兴趣之外的部分。
在这些情况下,唯一能够引起共鸣的,大概是时代情绪,而这也正是这些老剧能够存留下来,被不断重播并怀念至今的原因——
它们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些回不去的日子,并在多年后,逐渐显现那些童年未曾发现却在长大后不难看到的深意,细碎的日常、成年人的失意、对现有秩序的反思和坚守都被收纳其中,成为可以反复观看的热闹画本。
虽然我们已经逐渐失去这种共同记忆,兴趣也再难以统一,但总有一些剧会留在我们心中,它们足够复杂,也足够温情,当你在夜晚难以入眠时,大概可以作为一个特殊家人,给予你遥远却又最温柔的抚慰。
头图&配图:《我爱我家》《还珠格格》
《武林外传》《后宫·甄嬛传》《亮剑》
撰文:汁儿
监制:猫爷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原标题:《成年人怀念的一切,曾经的暑期剧都知道》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