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申城记忆 | 陈望道、社会主义研究社与《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
原创 朱少伟 上海城建档案
马恩学说进中华
申城地利传播早
宣言中译多不易
真理味道有点甜
近代上海,由于学术信息和出版条件等方面的优势,成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最早窗口。1899年2月至5月,上海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连载李提摩太、蔡尔康合译的英人颉德所著《社会演化》前三章,其中谈到:“马克思之言曰:‘纠股办事之人,其权笼罩五洲,突过于君相之范围一国。’”这段话出自《共产党宣言》,现在通行的译文是:“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这是在中国对《共产党宣言》内容的最早介绍。
《万国公报》
1903年2月,上海广智书局出版日本福井准造著、赵必振译的《近世社会主义》,以万余字的篇幅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以及《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1912年6月,上海出版的刊物《新世界》发表朱执信译述的《社会主义大家马儿克之学说》,比较详细地叙述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基本内容。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界已成为新潮,梁启超、李大钊、张闻天等都在所撰文章中摘译、引用过《共产党宣言》片段,李汉俊等也在报刊上介绍过它的相关章节。1919年5月,《新青年》推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李大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介绍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时,摘译和引用了《共产党宣言》第一章大部分内容。
当时,在沪出版的《星期评论》,由早期共产主义者负责编辑,它以研究和介绍社会主义而获盛名,在进步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星期评论》编辑部急切希望译出《共产党宣言》全文,先进行连载,继而再设法出版单行本。参与编刊的邵力子在编辑部会议上力荐陈望道并得到众人赞同。
陈望道,生于浙江义乌西北山区。16岁时去到义乌县城绣湖书院,学习数学和博物,后又来到申城补习英语,打算赴欧美留学,但限于经济条件等未能如愿,遂前往日本。在东瀛,他结识日本著名进步学者河上肇、山川均等,常阅读其译介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五四运动爆发后,他返回杭州,担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语文教师,与进步师生一起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成为轰动全国的“一师风潮”事件核心人物。因遭顽固的守旧势力围攻,他愤然离职,1920年早春,收到邵力子的邀请,陈望道心里十分激动:《共产党宣言》博大精深,不少人曾想全部译出未能如愿;我一定要通过自己的手,向世人奉献一个高质量的全译本,使之成为“唤醒中国这头睡狮最为嘹亮而有力的号角”。
陈望道
陈望道返回义乌故里,在分水塘村老宅,他根据《共产党宣言》日译本、英译本,并借助《日汉辞典》和《英汉辞典》,着手进行翻译。为了避免嘈杂干扰,他整天躲在柴房之中,一盏油灯、一块铺板、两条长凳,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陈望道对于翻译工作专心致志,不肯浪费一分一秒,一日三餐都由母亲张翠婠送入柴房。见儿子瘦了,张氏特地包了几个糯米粽子,加上一碟温补祛寒的红糖,对他说:“粽子是刚出锅的,蘸蘸红糖,赶快趁热吃”。陈望道“嗯”了一声,却在低头写字。张氏在屋外站了一会儿,关心地问儿子是否还要添点红糖。陈望道马上回答:“够了,够甜的了。”后来,张氏进柴房收拾碗碟,看到儿子嘴唇周围乌黑一片,先是一惊,再瞧瞧紧挨着那碟红糖的一方砚台,她顿时明白一切,不由得“噗嗤”地笑出声来。原来,陈望道太专心,竟错把墨汁当红糖蘸了。
经数十天的艰苦奋战,陈望道于4月底基本完成《共产党宣言》翻译任务。不久,他接受《星期评论》编辑部邀请赴沪,参与编刊。在上海,陈望道又对《共产党宣言》译稿作了整理。
那时,陈独秀等正在沪筹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面对《星期评论》遭遇的变故,经与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商量,他决定创办社会主义研究社,直接出版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单行本。不久,在维经斯基帮助下,陈独秀先于上海辣斐德路成裕里12号(今复兴中路221弄12号)的石库门建筑内设立又新印刷所(名称有“日日新又日新”之意),印刷工作由郑佩刚负责。
又新印刷所旧影
社会主义研究社设于陈独秀的寓所上海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坐北朝南,砖木结构,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就在此进行校勘和编辑。
修缮后的老渔阳里2号
社会主义研究社推出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时,标明的出版时间为1920年8月;同年8月17日,维经斯基在给俄共(布)中央西伯利亚局东方民族处的函件中,提及《共产党宣言》已出版,所以它的印刷日期应在此之前。该书竖排平装,小32开本,共56页,用5号铅字排印,共印1000册;封面为浅红色,有马克思半身坐像,印着“马格斯(按:即马克思)安格尔斯(按:即恩格斯)合著”“陈望道译”等字样;由于又新印刷所排字工人的疏忽,封面上“共产党宣言”被误印成“共党产宣言”,这却为以后鉴别《共产党宣言》初版本提供了依据。同年9月,为了满足读者需求,社会主义研究社推出《共产党宣言》第二版,又印1000册,并纠正封面书名的排字差错。
1920年8月、9月两版《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申城作为这部马克思主义经典第一个中译本的诞生地,是值得自豪的。
一些学者以为,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出版后,社会主义研究社便功成身退了。实际上,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研究社还曾计划出版一套“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
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封面上,标明为“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在1920年9月,社会主义研究社又出版了德国米里·伊·马尔西著、李汉俊译的《马格斯资本论入门》,作为“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二种”。这是中国第一本介绍《资本论》的通俗读物,它扼要叙述了马克思学说中关于商品、价格、剩余价值及劳动与资本的关系等问题。此书颇受欢迎,成为各地党组织和团组织成员必读材料。毛泽东等创办的长沙文化书社则将它列入重要书目,数月便售出200册。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发表了《谈政治》,这篇长文是陈独秀早期思想历史性跨越的重要标志,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因而,社会主义研究社很快把它列入“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以《政治主义谈》书名出版单行本。
《马格斯资本论入门》,李汉俊译
1920年9月后,因公开的新青年社在沪建立,承担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书刊出版工作,社会主义研究社完成使命。作为中国最早的红色出版机构,该社虽仅存数月,但它出版《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的功绩,值得永远被铭记。
随着岁月流逝,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存世仅11册,上海图书馆、上海档案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鲁迅纪念馆各有一册;2020年6月,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藏中又发现一册,这样全国共保存12册,上海一地便有5册。
时光如烟
建筑百年
原标题:《申城记忆 | 陈望道、社会主义研究社与《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