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老西藏们”为何能将五星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丁长艳 
2021-06-30 19:07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继全国两会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键词、“四史”关键词等专栏后,澎湃新闻继续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联合开启“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键词。

今天的关键词是:老西藏精神。

1990年7月22日,在考察西藏期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提出并强调,要大力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该精神诞生于西藏和平解放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成型,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完善,并在跨越式发展中实现升华,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奋斗历程的高度浓缩与精辟凝练,也是“老西藏们”忠于祖国、听党指挥、服从大局、边疆为家高尚品德的具体体现,他们挑战生理极限、生命极限,用生命和热血,书写着不朽的高原精神。

老西藏精神的丰富内涵

1950年3月,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为主力的进藏部队誓师大会上,他们发出铿锵誓言:“坚决把五星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让幸福的花朵开遍全西藏”。为此,一代又一代西藏人民开始了建设西藏幸福生活的接力棒。“老西藏精神”是对驻守西藏、建设西藏所有人员的一种群体画像的精神素描。

自20世纪50年代初,党中央派遣部队进藏,后党和政府相继派出多批援藏干部进藏。这些后期进藏人员将1954年以前进藏、特别是第一批进藏的十八军部队人员,尊称他们为“老同志”;60年代进藏的援藏人员又将50年代进藏特别是第一批进藏成员称为“老西藏”,后该称呼在藏民中逐渐传开;随着进藏人员不断增多,人们普遍将80年代前进藏的人员称为“老西藏”,并将这些“老西藏”身上所体现的精神,称为“十八军精神”或“老西藏精神”。

进藏之初,十八军面临的现实挑战是:从甘孜到拉萨的3200多里征程都是“极地天路”。当年十八军文工队队长郑克级同志曾形象描绘进军的艰苦画面:“步履踏千山,羚鹿为友伴,累卧草毯,寒夜共月眠。负重八十斤,一步行三喘,饥吞生米,渴饮雪,地鼠为佳餐。”“长征苦,不堪言。进藏难,难于上青天。”因此,进军西藏被称为“第二次长征”。“老西藏们”以动人的实践,塑造了赓续绵延的“五特”精神。

第一,“特别能吃苦”。当时西藏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地区,进藏之初,毛泽东提出“一面进军,一面建设,一面筑路,一面生产”口号。要想进去,首先得通路。十八军党委提出:“全军同志要吃大苦,耐大劳”,“为了西藏人民的解放,我们爬也要爬到西藏去,要用死在西藏、埋在西藏的气概去完成党交给的解放西藏的任务”。在人迹罕至的亘古荒原、高寒冻土地带,十八军将士用最原始的工具、最坚定的意志,以“叫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跨越诸多天险急流,征服无数自然障碍。其次要能立足。为填饱肚子和发展生产,十八军积极响应军委“向荒野进军、向土地要粮、向沙滩要菜”号召,他们什么苦都能吃,什么累都能受,用鲜血和汗水开荒,实现自力更生,正是“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品格,让“老西藏们”在当地站稳脚跟。在“老西藏”们艰辛付出、“新西藏”们奋斗接力下,一代代人让西藏换新颜。

第二,“特别能忍耐”。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达4000多米,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坚守西藏需要驻藏人员既要有忍耐精神,也要能耐得住艰苦,耐得住贫瘠,耐得住体能考验。这里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空气含氧量少,生存环境极为恶劣。当地至今仍流传仍着“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吸不饱、四季穿棉袄”的描述。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老西藏”们听从党中央号召,经受极大考验,以祖国大局为重,毫无怨言扎根建设边疆,这是一支“最能忍耐”的坚强部队。

第三,“特别能战斗”。在进藏之初的昌都战役中,十八军将士英勇无畏,克敌制胜,粉碎分裂主义势力分裂祖国的图谋。进藏后,戍边卫国成为进藏部队肩负的重要职责。在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参战的十八军部队人员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捍卫边疆。同时,在发展生产中,“老西藏”们严格遵守“进军西藏,不吃地方”政策,积极践行军委“向荒野进军、向土地要粮、向沙滩要菜”的号召。在戍边、固疆、守土中,“老西藏”们以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和争取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展现了“特别能战斗”的集体英雄群像。

第四,“特别能团结”。1951年5月23日,《十七条协议》签定的当天下午,毛泽东主席就特别叮嘱张国华等同志:“你们在西藏考虑任何问题,首先要想到民族和宗教这两件大事,一切工作必须慎重稳进。”时任西南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同志强调:“靠政策走路,靠政策吃饭”。根据西南局、西南军区提出的“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原则,进藏部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认真执行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为不增加西藏人民负担,积极开展自力更生的大生产运动。应该说,“老西藏们”既是战斗队,也是工作队,更是团结队。

第五,“特别能奉献”。部队进藏之初,毛泽东曾提出“进军西藏,三年一换,以励士气”。1952年,在当地修路最艰苦的时刻,我驻藏部队上书,请求“长期建藏、边疆为家”。因为,他们充分认识到,长期驻军对于守卫祖国西南边防的重要战略意义。建设西藏不是一朝一夕、一代人两代人就能完成的事情。长期以来,一批批“老西藏”们公而忘私、国而忘家。1954年12月25日,全长2255公里的川藏公路和全长2100公里的青藏公路全线通车,这是11万解放军、工程技术人员和各族民工用铁锤、钢钎、铁锹和镐头等原始工具,仅用4年多时间就成功打造的进藏“生命线”。修路过程中有3000多名烈士长眠于雪域高原,几乎每向前延伸一公里,就有一名同志献出宝贵生命。谭冠三将军曾动情地说:“几年来,我军民风餐露宿,涉险无数,其艰难困苦之程度,牺牲之壮烈,令人感慨万分!”

老西藏精神历久弥新

“老西藏精神”实质上是一组珍贵的战斗精神组合,集艰苦奋斗、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民族大团结、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等于一身。2020年8月,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为“老西藏精神”做新的时代注解:“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同时,他要求:“广大干部特别是西藏干部要发扬‘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在工作中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增强能力,锤炼作风。”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蒋子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