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洞天寻隐·茅山纪丨茅山华阳洞天北门第三十二小洞天良常山考
编者按:2012年3月18日 -26日,以日本专修大学土屋昌明教授为首的洞天福地考察组走访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太湖林屋洞天、穹窿山福地、句容及金坛境内的茅山华阳洞天等胜迹。本篇文章是土屋昌明教授考察之后所作的简要考证,其日文原文刊载于专修大学《洞天福地研究》第四号,2013年6月,63-68页。
前言
《真诰》中华阳洞天北门所在的良常山是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中的第三十二小洞天,周回三十里,名为良常山洞天,位于润州句容县,由李真人管辖[1]。小洞天是作为通往大洞天的入口。因此,我们就将对于茅山华阳洞五个洞门的考察和第三十二良常山洞的考察结合在一起进行。
此前的文稿中都曾经阐释过了《真诰》中对华阳洞天五个洞门的描述,历史如何接受以及现状[2]。在该份考察报告中,通过《真诰》中所描述的许氏的信仰可看出北门地位之高。但是在执笔前稿时,因为还没有明确北门的位置所在,所以对位置的描述含糊带过。考虑到这点,2013年3月的这次田野考察中[3],对北洞门进行了探寻,并最终找到了其位置。本文根据这个发现再次考量了《真诰》中的相关记述,以补充前稿的不足。
良常山洞的基本特征
《真诰》卷13中,许家住在小茅峰北边的雷平山的西南处。此外,结合《真诰》卷11中的记述,可知许家的住所就在良常山的西南面。
良常山西南垂有可住处,是司命往时别宅处也。亦可合丹。[4]
对此,有陶弘景的注解。
司命初过江,立宅于此,以自荡涤质对神鬼。今按,垂之为言,如是边际。此正应在长史宅后大横之西。[5]
洞天的北门在良常山中。《真诰》中记录如下:
茅山北垂洞口一山,名良常山。本亦句曲相连,都一名耳。[6]
也就是说,这座良常山连着小茅峰,作为茅山的洞天北门的山洞就在其中,许家就住在其西面进行降诰活动。综上可见:
1、作为华阳洞天北门的洞口位于良常山(叫做良常洞)。
2、其西南有雷平山,许家住在雷平山的山脚,进行降诰。
3、这里是茅司命君用来“清洗身体与神鬼应答”(以自荡涤质对神鬼)的地方。也就是外来的茅君与当地“神鬼”接触的地方。
4、当地的这些“神鬼”是人死后成为的山神。陶弘景在《真诰》卷11中译注有“北良常洞即是北大便门……北大洞犹有鬼神去来,而真仙人出入,都不由五门,皆钦尔无间。”[7]这里所说的“鬼神”与茅君所接触的“神鬼”是同一事物。陶弘景认为,因为大茅山的东边及西边都没有发现洞口[8],所以那里没有“鬼神”的进出。但是发现了北面的洞口,与茅君来的时候一样,“鬼神”从那里进出。总之,良常山上住着当地的山神,良常洞被认为是他们的进出口。
通过以上这些内容的认识,写前稿时认为,作为北门的良常洞在小茅山北延的山上,雷平山的东面。因此,位于这带的柏子(一说“枝”)洞、三官洞[9]、老君洞似乎也符合这个条件,但没有做具体的确认。
关于柏子洞、三官洞和老君洞
首先柏子洞、三官洞、老君洞是否为《真诰》中所说的北口呢?这几个洞窟散落在小茅山延续至良常山的山脉与郁冈山之间。关于此地的现场考察在广濑的报告中有详细的记录。考察的结果,这些洞窟的进深都很浅。也可能是被砂土填埋了,但应该都不是北口的洞窟。因为这些洞窟的地理与地形与在《真诰》中的描述并不相符。
良常东南又有可住处,其间当有累石如龟形,龟间或有寄生树,树如曲盖形。此处至好,但恨浅耳,虽而自足。[10]
根据对当地的考察,这些洞窟周围的岩石层叠出来的形状确实像龟的形状(广濑论文照片29)。
陶景弘对上文做有注解,“亦带北洞流水,其左右并近大路,所以言浅。”[11]。现在,在良常山东面的一个人工湖(老虎洞水库)和郁冈山西面相连处有一条林道。良常洞所在的山(良常山)的东面曾经有一条河,一直流到洞窟附近。现在变成了水库。因此,陶弘景所说的“大路”就是从郁冈山西面过来经过洞窟的前面一直延伸到良常山的东面的一条道路。这条路的左右两侧是山,洞窟离这条道路很近。现场的地形考察也确实如此。在许家进行降诰的4世纪时期,这条路经常使用。而到了陶弘景的时期,路就已经废弃了。
同时,这里也是《真诰》卷14中许翙升天后下达神谕的地方。
雷平山之东北,良常山之东南,其间有燕口山,三小山相隅故也。一名曰方隅。山下古人曾合九鼎丹于此间也。幽人在此(世)时,心(尝)乐居焉。今常游此,方隅山下亦有洞室,名曰方源馆,亦有二口常见外也。常有此五人为旅。[12]
“三小山相隅”说的应该是西面一座微微高起的山,之后连延的山脉有两处凸起的山头。根据陶弘景的注解,调合“九鼎丹”的应该是李明真人。李明真人曾在郁冈山的山脚下炼丹。炼丹地就在郁冈山的北面,现在的乾元观步行可到的范围。并且炼丹需要用水,而此处水源丰富。因此,这个地方与李明真人关联在了一起。并且开头提到的司马承祯所说的第三十二小洞天的治理者“李真人”应该就是这位李明真人。这样一来,第三十二小洞天所指的就是从这三个洞窟所在地起,北至良常山的这块空间。
“幽人”指的就是许翙。这里所说的“方源馆”应该就是有着两个洞口的柏子洞[13]。“此五人”说的是《真诰》卷14中提到的张祖常、刘平阿、吕子华、蔡天生、龙伯高这五个神仙。他们住在位于大茅山西南面的一个叫做四平山的方台的洞室里。这个方台与华阳洞天相连通。
关于良常山洞
上文提到,许翙生前很向往住在这里。这不仅仅因为此地适合修道,也是因为临近北洞。如广濑的报告中所写,许翙是在北洞解化飞升的[14]。《真诰》卷20中有如下文:
居雷平山下,修业勤精,恒愿早游洞室,不欲久停人世。遂诣北洞告终。[15]
从雷平山到良常山只能越过良常山西面的原野,或者走前文所说良常山东面的“大路”。现在,在良常山北面的一个斜坡上,有一个名叫“老虎洞”的洞窟。关于这个洞窟在2013年3月对此文内容进行调研时,我向茅山道院的杨世华道长与陶金氏请教,他们认为老虎洞应是良常洞。但是两位没有对现地进行考察。现在在通过杨世华道长的介绍获得的乾元观的协助下,并依靠陶金氏提供的地图,在当地做了探索[16]。良常山的山脊东侧有一处陡坡。从这个地形来看,我们能认定这个洞窟就是良常洞入口。《真诰》卷11有如下记载:
良常北垂洞宫口直山嶺,南行二百步,有秦始皇埋藏白璧两双,入地七尺。上有小盘石在岭上,以覆塪处。李斯刻书璧,其文曰:始皇圣德,章平山河,巡狩苍川,勒铭素璧。[17]
根据当地的地形,从良常山东面攀登,快到山顶的地方有一处岩石区,那里露出一个洞口,就是“良常北垂洞宫口直山嶺(良常山北侧洞宫的入口正好在山峰口)”所描述的景象。如果从良常山西面上来,需要越过山峰才能见到洞口,就不是如此表述了。因此,当时从山下“大路”攀登上良常山就可以到达洞口(这条路径现在已经被水库淹没了)。
洞口斜度很高,没有救生索的情况下没有办法下去。上引《真诰》卷11所谓“小盘石”意味着平盘的岩石,当地实在可以看到平盘的岩石如下面图片。
这些平盘的岩石之间有个洞口,像是个井口,垂下很深。我试试把石头投到里面,几秒后才有落下声音,听起来里面很深处已经淹没了。因此我判断,老虎洞从入口上面看起有里面,但是里面也可能淹没了,没有装备的情况下不敢进去为保险。为了安全与保护,我们应该组织正式的考察队进行基本调研。
总结
《真诰》中关于良常山与北洞的记录与实地的景观相一致,基于此,当时的若干情况也就可以理解了。许家进行降诰的地方是雷平山一带的一块平地,从小茅山到郁冈山连接的山脊就是在这附近,且比较平缓。从这个平地向东北走过去,绕进郁冈山的北面,有一条位于良常山东面与郁冈山西面中间的路。这条路就是4世纪常用的“大路”。延此路北上的西面(左手)有一块向前突出的岩石地,应当就是许翙生前想要居住的地方(死后在此被祭祀?),当时此处有一个洞窟及建筑物,被称作方源馆。再向前走大路,往西边走上良常山,快到山脊时有一块岩石地,上去以后斜下方有一个坑,坑底可以看见一个洞口。这个洞口现在叫做老虎洞,但从《真诰》中记述的地形特征来看,这个就是北门的良常洞门。洞的右面有一个类似于水井一样的垂直向下的深孔,看不见底。良常洞的洞口朝东,这或许与太阳的方向有关系,但是这次研究中没有对此进行考察。
或许作为修行的一环,许翙作为修行的日常行为,从雷平山绕过郁冈山的北面,沿着山间“大路”走到柏子洞附近休息或者是过夜。良常洞据当地的传说即是始皇帝埋下白璧,巡视祭神的地方,也是茅君到来之前“神鬼”就在进出的门。或许从许氏进行降诰之前开始,这里就是当地祭祀信仰的地方。总之,良常洞所在的雷平山、小茅山这一带是最早接纳了茅君的信仰(并被小茅君所主治),并将当地的“神鬼”信仰融入茅君信仰中。与华阳洞相关的洞天信仰也是吸收了当地对良常洞崇敬的信仰吧。
事实上,我们在柏子洞、三官洞、老君洞附近考察时,仅仅局限于寻找北门的位置,而没能结合其在茅山整体宗教空间中的区位关系来对其进行详细调研考察。但是,从郁冈山下穿过林道刚一越过山头,虽然这里的左右都被丘陵围绕,但阳光并无遮挡,北侧山峦低而开阔,形成一向东北方下行的地势。这里虽没有什么风,但是空气新鲜,鸟鸣其间,令人心平气和,神清气爽。洞窟里有一块像桌子形状自然形成的石头,我问乾元观的道士“会下围棋吗?”,回答说不会。带着这样的回忆我开始了本文的书写,才理解到从那个地方开始到良常山的整个儿空间就是所谓第三十二小洞天。
良常山地图
引用及注释:
[1]《云笈七签》卷27,中华书局、道教典籍选刊版617页。
[2]拙稿《第八大洞天句曲山洞的现状与考察》《洞天福地研究》第3号、2012年3月25日,3~23页。
[3]参考广濑直记《苏州句容洞天福地调查记录》本志所收。
[4]《东方学报》第70册,(《真诰》译注稿)596页(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98年3月)。“良常山西南垂有可住处,是司命往时别宅处也。亦可合丹。”以下的《真诰》译文与原文也根据此,以“译注”页数表示。也参考了赵益点校的道教典籍选刊《真诰》(中华书局,2011年9月)。
[5]《真诰》卷11“司命初过江,立宅于此,以自荡涤质对神鬼。今按,垂之为言,如是边际。此正应在长史宅后大横之西。”
[6]同前“茅山北垂洞口一山,名良常山。本亦句曲相连,都一名耳。”“译注”590页。
[7]“北良常洞即是北大便门……北大洞犹有鬼神去来,而真仙人出入,都不由五门,皆钦尔无间”译注582页。
[8]现在可以进入的华阳洞在陶弘景的时候几乎都被填埋了,只有一个很小的孔。所以陶弘景没有拿其与西门做对比。参考注2拙稿。
[9]杨世华、潘一德编著《茅山道教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91页。
[10]“良常东南又有可住处,其间当有累石如龟形,龟间或有寄生树,树如曲盖形。此处至好,但恨浅耳,虽而自足。”“译注”597页。
[11]“亦带北洞流水,其左右并近大路,所以言浅。”
[12]“雷平山之东北,良常山之东南,其间有燕口山,三小山相隅故也。一名曰方隅。山下古人曾合九鼎丹于此间也。幽人在此(世)时,心(尝)乐居焉。今常游此,方隅山下亦有洞室,名曰方源馆,亦有二口常见外也。常有此五人为旅。”“译注”688页。赵益校注246页。
[13] 广濑氏的报告中也参考了《茅山志》。这个地方可能是《茅山志》卷6中所说的方隅山的方隅洞和燕口洞,但根据《真诰》卷14中陶弘景的注解,方隅山(燕口山)在大横山的“西南”处。以此注解优先考虑的话,此处与《真诰》上文中提及的洞窟都不相符。
[14] 小南一郎氏推断许翙的升天在现实中是服毒自杀。小南一郎《许氏的道教信仰——《真诰》中看见的亡者命运》吉川忠夫编《六朝道教的研究》春秋社,1998年,23~53页。
[15]“居雷平山下,修业勤精,恒愿早游洞室,不欲久停人世。遂诣北洞告终。”
[16] 关于考察的经纬请参考前面的广濑报告。
[17]“良常北垂洞宫口直山嶺,南行二百步,有秦始皇埋藏白璧两双,入地七尺。上有小盘石在岭上,以覆焰处。李斯刻书璧,其文曰:始皇圣德,章平山河,巡狩苍 川,勒铭素璧。”“译注”590页。
土屋昌明,专修大学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比较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2009年起受到日本国家研究基金,从事十年洞天福地研究,已经对十所以上的大小洞天现地进行实地考察,以考察成果出版成八册报告书《洞天福地研究》。同时与法国学者共同研究中国古代圣地巡礼之历史,举办过三次日法研讨会。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