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抗疫精神|“生命摆渡人”汪勇:危急时刻,一个快递小哥的家国情怀
2021年3月9日,武汉市江汉区利济北路。时间刚过9点,轻轨站的早高峰已接近尾声,早餐店门口还有人在排队等候一碗冒着热气的热干面。一场疫情过后,这个横跨长江的城市已恢复往昔繁华。
▲2020年春,疫情之下,武汉“停摆”
顺丰速运武汉市硚口营业点经理办公室,汪勇的案头摆着一摞新书——《生命摆渡人》。4天前,拿到这本关于自己人生故事的书时,他在仍依稀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扉页上,写下了八个字: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一年前的汪勇并没有想过,作为一个朝九晚六、准时上下班的“快递小哥”,他会和“国家”这个蕴涵宏大的词语产生什么直接关联。
▲“快递小哥”汪勇
疫情过后,汪勇有了两个新身份,一个是“同心守护计划”公益活动带头人,为孤寡独居、行动不便的老人送去关爱;一个是“宣讲员”,向公众讲述自己在疫情期间如何与志愿团队一起克服重重困难、为医护人员搭建起一条温暖的后勤服务保障线。
汪勇说,他愿意面对中小学生去分享自己的故事,愿意跟他们分享关于一个普通人的勇气、责任、爱和担当的故事。他想告诉这些孩子,关键时刻,一个平凡人也可以挺身而出,做出不平凡的事。
▲汪勇登上国内首家快递类专业期刊《快递杂志》封面
2020年,汪勇被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同年,《感动中国》组委会在给予汪勇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没有人能百毒不侵,热血可以融化恐惧;没有人是生来的勇者,责任催促你重装上阵;八方统筹,百般服务,你以凡人之力书写一段传奇。”
以凡人之力书写一段传奇,“小人物”汪勇践行的正是“舍生忘死”的伟大抗疫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所指出的:“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无数灾厄仍不断发展壮大,从来都不是因为有救世主,而是因为在大灾大难前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挺身而出、慷慨前行!”
“我来接你”
· 他想过自己出去后的风险,想到自己不满三岁的女儿,想到“三高”患者的妈妈……但他又觉得,自己只有35岁,身体壮实,不属于高风险人群,而自己正好有车,还可以住在公司的仓库里。
· 从一开始的犹豫、恐惧甚至试图退缩,到一个又一个问题被解决……汪勇发现,原来一个人可以被激发出这么大的力量。
武汉“封城”的消息,汪勇是在那天天亮之后才看到的。
2020年1月23日凌晨2点,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自1月23日上午10时起,全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无特殊原因,市民不要离开武汉……
▲2020年1月23日,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第1号)》,决定于当日10时关闭离汉通道,实施封城管理。图据新华社
疫情前,汪勇工作的顺丰速运营业网点位于武汉市将军路,他主要负责无人货架的日常补货。
高职毕业的他创过业,帮别人维修电脑,2013年左右,每个月可以挣两三万。“挣了一些钱”后“人开始飘了”,失败似乎不可避免。此后有两年时间,汪勇说自己一直处于低潮期,“很颓废,什么都不想干”。下决心作出改变后,汪勇发现自己身无所长,“快递员”是最好的选择,“只要肯干,就能挣得多”。
结婚生子后,“快递小哥”汪勇主动申请调岗,选择了上班时间更规律的配货员,这样可以有时间陪伴女儿。“照顾好自己的小家”,是彼时这个1985年出生的男人的“首要目标”。
▲汪勇一家三口全家福。受访者供图
再普通不过的日子,也能被勤勉和努力黏合成一道饱满的曲线,时间在上面倏忽一滑,就到了2020年。
汪勇说,“封城”之前,自己几乎没留意过关于疫情的新闻,尽管他常去的配货地点距离华南海鲜市场只有五六公里。因为身边没有人感染,直到“封城”,汪勇都觉得“只是戴个口罩”,疫情离自己“很遥远”。
“封城”第二天,农历大年三十。汪勇去了超市,买到了N95口罩。那时的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城市以及在其中生活的1000多万人即将迎来一段特殊的“危急时刻”。
▲起初,仅有的6只N95口罩就是汪勇做志愿者时的唯一“装备”。受访者供图
当天晚上,汪勇和父母、家人像以往每一个除夕夜一样,一起吃了年夜饭,边看春晚边玩手机,直到进了一个微信群。
契机是一个二维码,有人把它发在微信朋友圈里,图片上附有文字:“如果您是在金银潭区域内东西湖区,有车,想接送医护人员的,您可以进这个群。”
金银潭医院还有一个名字——武汉市传染病医院,距离汪勇位于常青花园十三村的家只有一刻钟车程。
▲远眺武汉金银潭医院
汪勇进了那个群,目的很简单,他想通过群里的医护人员了解自己所在的城市到底面临着什么样的状况,“我了解得越多,我的家人就越安全。”
群里没有医护人员说话,只有不停出现的用车需求,但没有人应答。有一条求助消息引起了汪勇的注意,那是一名女护士下午六点钟发布的,“求助,我们这里限行了,没有公交地铁,回不了家,走回去要四个小时。”
凌晨1点半,七个小时过去,仍然没有人回复。汪勇给女护士发消息,只有四个字:“我来接你。”
如今,一年多时间过去了,汪勇仍记得当时自己一边看着群里的消息,一边进行着激烈的内心斗争。
▲夜色中等待接送医护人员的汪勇的车
他没有想到“封城”后,有那么多医护人员会出现用车需求,更没想到有人回家要走那么远的路。他想过自己出去后的风险,想到自己不满三岁的女儿,想到“三高”患者的妈妈……
但他又觉得,自己只有35岁,身体壮实,不属于高风险人群,而自己正好有车,还可以住在公司的仓库里。想到家人可能会劝阻自己,他决定不告诉他们自己是去接触“最危险的人”,只说是公司要求“临时加班”。
挣扎持续了一个小时,在打出“我来接你”四个字的那一刻,汪勇又觉得那么自然。从那一刻起,直到2020年4月8日武汉“解封”,这个“快递小哥”,这个35岁的父亲,这个普通武汉市民,用自己和志愿团队的力量发出耀眼的光芒。
从一开始的犹豫、恐惧甚至试图退缩,到一个又一个问题被解决……汪勇发现,原来一个人可以被激发出这么大的力量。
“找勇哥”
·汪勇说,他和志愿团队服务过的医护人员,无论年龄大小,都喜欢叫他“勇哥”;有需要的时候“找勇哥”,是他们对自己的信任。
·“其实很多医护人员说过,她们愿意为我省口罩,我也愿意尽力为她们保驾护航,开始是互相感激,后面是互相信任,再后面是自然而然。”
时间拨回到2020年1月25日。那一天,汪勇接送了30个医护人员,从清晨5点50分左右一直到晚上7点多。他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只是觉得“高估了自己”。
从第一个接送对象、那名20多岁的女护士上车,汪勇就开始害怕,而除了对方的那一句“谢谢师傅”,两人全程没有任何交流。整个城市空空荡荡的街道加剧了汪勇心中的恐惧,“像科幻电影里一样,你知道每栋居民楼、每一扇窗户里都有人,但你看不到他们。”
▲在“封城”中空旷的武汉街头,汪勇做起了“生命摆渡人”
“腿一直在抖。抖了一整天。”他唯一的防护设备是一只N95口罩。第一天的接送结束后,汪勇联系群管理员,想要防护服和护目镜,还有酒精。得到的回复是,“没有”。
他开始打退堂鼓,从晚上八点一直到深夜,“一个单都没接,就躺在床上”。可群里仍有护士在发单求助,继续接送还是临阵退缩?
第二天早上,汪勇7点钟就醒了,第一单他没接,第二单,接了。“如果医生护士扛不住,疫情会彻底失控,我帮他们,就是间接地在救人。”一旦开始接单,汪勇就没有时间纠结了。当医护人员把自己节省下来的口罩送给他时,汪勇知道,这场危机,需要所有人一起面对。
▲从投身做志愿者到武汉“解封”,数月里,汪勇每天只睡4个小时。图据央视新闻《感动中国》
到了第三天,医护人员对车辆的需求不断增加,一个人一辆车,汪勇忙不过来,他开始往其他的群里发送求助信息,招募更多的志愿者伙伴。不断挑选磨合后,包括自己在内,汪勇组建了一个7个人的团队,专门负责接送金银潭的医护人员。
团队运转正常之后,汪勇自己的接送任务每天10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完成,他开始琢磨怎么有效调动其他社会资源来为医护人员提供服务,同时也可以降低团队志愿者的感染风险。
▲汪勇和他的志愿者团队。受访者供图
“第一个想到的是共享单车。”汪勇做了测算,3到5公里的通行需求共享单车能解决的话,团队负责接送的单子就可以减少三成。“快递小哥”的从业经历练就了汪勇的行动力,他立即在微信朋友圈发消息,让人介绍共享单车的运营方,半个小时后,摩拜单车武汉地区的负责人就给他打来了电话。
解决了离家近的医护人员的出行问题,汪勇又联系了滴滴出行,但滴滴公司有自己的运营规定,不断地沟通、不断地被拒绝,再不断地协商,最终,在双方共同的努力下,滴滴公司为汪勇开了两个账号,在网约出租车全部停运的情况下,汪勇可以同时叫6台车为医护人员免费服务。
但这仍然不能高效解决医护人员的用车需求,于是汪勇又想到了共享电动单车……
事实上,当各地援助湖北医疗队陆续抵达武汉、举全国之力共同抗疫之际,正是有像汪勇这样的志愿者一个接一个站出来,用星火燎原的勇气、力量和坚持,很大程度上帮助疫情笼罩下的武汉度过了最初的混乱和无序。
看到一个护士“我好想吃大米饭啊”的微信朋友圈后,汪勇自己掏了480元买了30份盒饭送去了医院,随后又和团队克服各种困难,协调各方资源帮助解决医护人员的吃饭问题。
▲汪勇为医护人员送去盒饭
而他们的后勤服务保障线也越来越充盈:帮医护人员修手机、换眼镜、剪头发;主动给医护人员送图书、面膜、拖鞋、指甲剪;给医护人员送去巧克力,为上海医疗队买庆生蛋糕……汪勇和他的志愿团队通过了解、也通过自己的观察,不断地发现医护人员的更多切实需求,然后一个一个地去解决。
团队成员也有不同看法,认为有些并不是医护人员的“刚需”,但汪勇有自己的想法。让他上心的,不仅仅是医护人员的基本生活问题——他想看到他们的笑脸,想让医护人员感到温暖,他觉得,只有一线医护们“精神放松”了,才能更好地治病救人。
▲汪勇和团队为一线医护送去鲜花和巧克力
汪勇说,他和志愿团队服务过的医护人员,无论年龄大小,都喜欢叫他“勇哥”。有需要的时候“找勇哥”,是他们对自己的信任。“他只有信任你,才会告诉你真的缺什么。”
在《生命摆渡人》一书的扉页上,用红色字体印着汪勇说过的两句话,一句是“只要医护人员呼唤,我们随时都在”;另一句是,“我觉得他们在为我拼命,他们觉得我在为他们拼命”。
▲在《生命摆渡人》一书的扉页上,汪勇又写下一行字:“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疫情期间,汪勇和他身后的志愿团队共计为4000名医护人员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后勤服务。2020年3月18日,汪勇发了一条朋友圈:其实很多人说过,她们愿意为我省(下)口罩,我也愿意尽力为她们保驾护航,开始是互相感激,后面是互相信任,再后面是自然而然。
“我不是英雄”
· 家国情怀——汪勇用四个字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抗疫精神。
· 他说,举起右拳的那一刻,他的人生就有了新的烙印,“‘党员’两个字的沉甸甸程度,超过我的想象,此刻我脑子里只有一句话,就是事情不能停。”
疫情过后的武汉迅速恢复了活力。“连升三级”的汪勇,也从“快递小哥”变成了顺丰速运武汉市硚口营业店的经理。但是,除了工作内容变成负责快递点的协调管理,他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太大变化,依然是每天带盒饭上班,“每天都很忙,经常开会”。
▲如今的汪勇,又回归了每天带盒饭上班的忙碌日常
妻子彭梦霞说,生活中,汪勇是那种宁愿承受所有的压力也不让家人受委屈的人。很少有人知道,疫情期间,就在他穿梭于这个城市为一线医护“保驾护航”之时,因为没有收入,他已经还不上房贷。“压力特别大,晚上睡不着。”无奈之下,他向其他志愿者借了钱才如期还上房贷。
其实那个时候,汪勇手上掌握着来自各方面的捐款,有人劝他“先挪用一下”,但他知道“这些钱一分也不能动”。有公司定向给他捐款两万元,汪勇却把这笔钱的绝大部分都拿来购买物资送给医护人员,“最后剩下2000多块。”
▲疫情中,汪勇过手的来自各方的物资和捐款全部用于一线医护人员的后勤保障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当选者中,在金银潭医院门口卖烧饼的安徽小贩,“知道张定宇和汪勇”。在他眼里,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是“救人的”,汪勇是“接送救人的人”,“两个人都很了不起。”
疫情期间,支援金银潭医院的武汉市东湖医院护士赵娟曾找汪勇修过车,当时没有4S店开门,问了几个医生,都推荐了同一个志愿者——汪勇;疫情之后,赵娟给志愿者们写过一封很长的感谢信,在信中,赵娟写道,无法想象这种特殊时期,作为一名快递小哥,汪勇是如何艰难地为我们医护人员筹到的这些物资。“疫情很可怕,很残忍,它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身为医护人员的我们,身体、心理压力都很大。他的出现,就像我们夜行路上的一道烛光,不亮,但是却给了我们继续逆行的温暖和勇气。”
▲疫情中,席地短暂休整的汪勇
但在汪勇看来,自己所做的一切并没有什么堂而皇之的理由, 是“担当”和“责任”,更是一种“坚持”。
武汉“解封”五天后,2020年4月13日,汪勇在微信朋友圈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还记得1月25日,清晨很冷,离开家之前,拍了张家门的照片,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也许回不来,我爱这个家,深爱着家里的所有人,我知道只有全力以赴,才能不辜负抛下的家人。
2020年2月28日,因疫情期间表现突出,汪勇被中共武汉市江汉经济开发区工委批准“火线入党”,成为一名预备党员。同年3月2日,在顺丰速运湖北公司的“员工之家”活动室,汪勇面向党旗,庄严宣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汪勇说,举起右拳的那一刻,他的人生就有了新的烙印,“‘党员’两个字的沉甸甸程度,超过我的想象,此刻我脑子里只有一句话,就是事情不能停。”
▲2020年3月2日,汪勇面向党旗庄严宣誓。受访者供图
汪勇的手机微信里,“全国援汉医护团队群”和“用车-金银潭医院医护群”两个数百人的群始终都没有解散。今年元旦,他还在两个群里分别发了红包,送出“平安,健康”的新年祝福。
“家国情怀”,汪勇用四个字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抗疫精神,“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当家、国面临考验的时候,我们都有一份责任站出来,尽自己一点微薄的力量。”汪勇说,“我不是英雄,我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做力所能及的事。”
▲汪勇荣获“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称号
在《生命摆渡人》这本书的引子里,作者这样写道——
我们的中国,总是被我们最勇敢的人保护着。
志愿者、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快递小哥……
他们是生命的摆渡人。
越过刺骨凛冽的冬天以后,我们必须记住那些人。
红星新闻记者 王震华 发自湖北武汉 摄影 缪睿哲
原标题:《抗疫精神|“生命摆渡人”汪勇:危急时刻,一个快递小哥的家国情怀》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