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真实版抢救电影,比《一秒钟》难太多了

2021-06-30 07:3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舒少环 有间大学 收录于话题#影视研究所5个

修复手段让经典老片焕发新生。电影修复工作不仅是查缺补漏,更是精密的艺术加工。

2021年3月22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国家电影局印发了《关于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影片展映展播活动的通知》,部署于2021年4月至12月开展优秀影片展映展播活动。

据悉,展映的优秀经典影片,有三分之二经过修复。

张艺谋的电影《一秒钟》,动用了大篇幅来讲述一部胶片电影被抢救的过程:放映员“范电影”发动群众先烧蒸馏水备用,然后反复清洗胶片,最后等待胶片缓慢晾干,每一帧胶片的清洗与晾晒都万分讲究。

到了今天,那些上了年纪的经典影片,要经历怎样的修复过程,才能与我们见面?

修复的不仅是电影,更是历史

《一秒钟》里展现的,属于电影的物理修复。物理修复,主要指对电影胶片进行清洁、接补等。

物理修复。图/ 聂一凡

物理修复后,一部电影还要经历不知复杂多少倍的数字修复。数字修复,指利用最新的数字技术将以往的电影作品数字化,从而完成修复与保存。

数字修复大致分为六大步骤:“转数”,即胶片的数字化转换;“画面修复”,即对画面进行精致修复;调色,即画面的色彩还原;声音的处理,并合成声音与画面;修复完成前,还需要在大银幕上对影片进行技术鉴定;最后是存储,以硬盘、云盘等多种形式保存影片。

转数,即胶片的数字化转换,这是电影数字修复的第一步。图/聂一凡

一旦某个步骤出现问题,就需回到上一步重新处理。这样的状况,在修复过程中很常见。

对电影修复师来说,他们的工作就是与帧率赛跑。

据中国电影资料馆(以下简称“电影资料馆”)的电影修复师王峥介绍,如今的电影通常为每秒24帧(即每秒24个画面),一部电影就有近15万帧,每个电影修复师一天要修复6000帧左右。

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一秒钟》剧照。

一帧的修复时间,短则几秒,长则几个小时甚至好几天。

比如为了修复经典片《永不消失的电波》,电影资料馆花了整整三个月。而早在一年前,电影资料馆修复团队就开始准备建党百年优秀影片展映的修复工作。

不过,电影的修复除了靠技术,更关键的是要进行艺术修复。

“修旧如旧”是电影修复的一大原则,如何让修复后的影片最大程度地贴合原片,这就需要对影片的整体风格、细节等进行把控。

邀请原片主创参与修复是一大解决方法,电影资料馆在修复《那山那人那狗》时,就请来了该片的导演霍建起。

“虽然影片整体色调是偏绿的,但不同镜头下的绿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一场戏,霍导就想拍出‘湿漉漉的绿’。”电影修复师孙帆说。

也因此,这部影片的修复,就要格外注意与原片色调的统一。

电影的修复,有时候不仅仅是还原,还能弥补导演的遗憾。霍建起想拍的那种“湿漉漉的绿”,在当年的拍摄条件下没实现,却在电影修复时实现了。

调色室内,修复师通常要把全部灯关上,一个人面对银幕为老电影上色。图/ 聂一凡

但如果影片年代过于久远,主创无处寻觅时,电影修复师就要通过各种方式去考证。

修复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时,王峥找到了该片的导演阐述与摄影阐述。他细读后才知道这部影片的色调为淡彩色,而非浓烈的彩色。

“艺术修复,是做最终的审核与把关,也决定了这部影片最终的修复风格。”电影资料馆收集整理部、公共事业部主任林思玮总结道。

此外,市场与观众的需求,是影响电影修复的另一大重要因素。

去年出了《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的彩色修复版后,王峥发现观众对于彩色修复版影片的呼声非常高,“很多观众纷纷评论‘一人血书求××影片的彩色修复’”。于是,他们开始了更多这样的尝试。

如何让经典影片得到当下观众的喜爱?这也是电影资料馆一直在思考的。

据林思玮介绍,电影资料馆邀请不少专家来解读影片,并制作成一系列短视频,即“四史”教育电影课。这些电影课,一般放在影片的正片开头供观众欣赏。

电影资料馆多媒体部主任薛宁则表示,“电影资料馆就像一个档案袋,除了电影修复,还可以发散思维去做更多”。比如,电影资料馆推出线上“电影档案微展”,一期“微展”重点介绍一部建党百年来的优秀影片。

此外,电影资料馆制作了一些文创产品,如电影徽章、电影海报明信片以及厚厚的观影手册等,供观众收藏、留念。

电影修复师的高光与日常

采访前一天,王峥在电影资料馆忙了一宿,直到第二天下午,他连家门都没摸过。

当天采访的半个多小时里,王峥中途就接打了三四个电话,聊的全是电影修复的事。

进入电影资料馆数字修复中心,修复师们正对着电脑屏幕前的某一帧画面,一小点一小点地处理着。遇到有外人凑上去聊天,修复师露出被惊扰的神色,因为他们一直沉浸在工作里。接下来的三天端午假期,这样的工作节奏会持续。

近期,电影资料馆修复团队不仅要继续推进建党百年优秀影片的修复工作,还要给各大电影节供给修复过的影片,时间十分紧迫。

对这个30人左右的团队来说,一个月修复十几部影片,已是他们的极限。

看到参与修复的电影展映并收获好评时,所有电影修复师内心的成就感几乎都会到达顶点。

看到参与修复的电影展映并收获好评,是电影修复师的成就感来源。图/ 聂一凡

电影资料馆修复团队大部分是90后,大家的年龄接近,聊天的共同话题也多。日常工作中的玩闹,也是他们调节紧张工作节奏的一种方式。

休息时间,王峥就爱拿胶片相机到处拍。拍完就把胶卷搁冰箱里,等哪天想起来再把它们冲洗出来。

“拿到冲好的胶片,那种感觉就像挖到一个宝,没想到自己还拍过这样的照片。”王峥边比划边绘声绘色地讲道。

自2006年电影资料馆牵头启动“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工程”,王峥就成了一名电影修复师,一待就是16年。

这16年,也让王峥充分认识到胶片的魅力,“不对比不知道,胶片才是最适合电影保存的介质。运用现代技术,当年的胶片电影仍可满足当代人的观影需求。反观其他介质,却不一定能做到”。

中国电影资料馆的馆藏胶片电影,被修复后,质量还可满足现代人的观影需求。图/聂一凡

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沙丹也曾公开表示:数字技术更新迭代太快,谁也不知道再过50年,今天的数字格式会被什么机器解读;反之,胶片电影才是最令人放心的介质。

“那么,今天我们拍下的影像作品,应当如何保存,供以后的人们观看呢?这是需要全人类思考的。”王峥提出了一个问题。

电影修复的另一大乐趣,在王峥看来,是发现经典影片背后的故事。

王峥回忆道,修复电影《盗马贼》时,一看到银幕上的画面,导演田壮壮与摄影师侯咏就开始讲起三十多年前拍电影的故事。

“这些经典影片,背后可挖掘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王峥还因此萌生一个想法——为这些参与电影修复的主创拍摄一部纪录片,让他们来讲讲创作这部影片的故事。

据公开报道,国内电影修复行业从业者只有百十来人,人才比较缺乏。“尤其是缺乏做画面精致修复与艺术修复的核心人才。”林思玮强调。

高阶层的电影修复人才,不仅要有长时间实践的积累,还要具备电影理论的研究基础、电影史观、美学修养等。

电影修复技术也一直在更新迭代,电影修复师需要不断学习。

林思玮曾前往日本东映株式会社观摩他们的影像修复,“各个国家的修复风格不太一样,比如日式修复风格会尽量保留胶片的原始质感,强调工匠精神。一部电影的修复时间长达一两年,甚至三五年也有可能”。

林思玮也谈到人才培养的急迫性:“现在这批修复专家,都是多年实践、实干发展起来的。但随着时间推移,这批专家老师退休之后呢?”

2019年,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即中国电影资料馆)首次招收艺术专业硕士,其中专门设立了电影制作与数字修复方向,这也是全国首创。

“我们尝试将这批高校研究生往高阶层电影修复人才的方向来培养。”但林思玮也表示,高阶层电影修复人才,尤其是艺术修复人才的确可遇不可求。

AI修复再厉害,还是离不开人

如今的电影修复技术,已经发展到AI修复。

AI修复可大大提高效率。据公开报道,一部两小时的影片,利用爱奇艺的ZoomAI技术处理,只需12小时即可完成修复增强并上线。而同样的工作,人工修复需要10人团队花费近20天。

AI修复一般分为三步:补帧、提升分辨率与上色。

如今的电影大都为每秒24帧,而早期黑白电影多为每秒16帧,要适应现代人的观影习惯,必须在影片中插入“新的帧”,即补帧。提升分辨率与上色,是利用AI的深度学习能力来实现图像分辨率的提高与色彩的还原。

但问题来了,电影修复并不是简单的技术还原,更重要的是对影片风格与细节等的考究。“举个例子,AI修复如何能保证还原的色彩是贴合历史的呢?”孙帆反问道。

修复《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时,由黑白转彩色,电影资料馆修复团队用AI修复完全片就发现了问题。

“跑完就发现军装的颜色不对,于是我们专门租了抗美援朝时的军装,拍了很多视频素材。当年的军装颜色更接近土黄色,但AI修复后的军装颜色为蓝色,差别很大。”孙帆说。

抗美援朝时的军装颜色更接近土黄色。/《金刚川》

于是,修复团队开始尝试“AI修复+人工”的修复方式。

“以上色为例,修复团队先通过各方考证确定影片中所有地方的颜色;再由修复师据此去做AI上色的关键帧,即上色的模板画面;然后,按这个关键帧让AI上色。”孙帆介绍道。

实际修复过程中,哪怕有一个细节错误,就得重新调整,“经常得来来回回折腾”。

孙帆表示,一旦把影片放到大银幕上,任何一个小细节的错误,都会被无限放大。错误多了,观众哪还看得下去?

为了实现“AI修复+人工”这一新修复方式,修复团队光研发就花了一年,如今这套方法基本定型了。

“AI修复只是一个辅助,比如用来减轻修复过程中的重复性劳动。同时,AI也是需要学习的,前期需要相当大的量的积累。想让影片达到最好的修复效果,离不开人为主观修改。”林思玮总结道。

✎作者 |舒少环

原标题 | 电影修复 为经典影片续命

首发于《新周刊》590期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原标题:《真实版抢救电影,比《一秒钟》难太多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