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民国漫画中的孙中山为什么在鬼城开会
“鬼故事专号”中的孙中山漫画
1936年6月1日,《论语》半月刊刊登了郁达夫写的征文启事:“我们这些弄弄文笔的人,与其去放言而丧命,倒还不如来谈鬼以消忧……五族既云平等,魍魉也不应被摒,幽明本属一家,魑魈自可以露形;为这种种理由,所以我们想发起出一个鬼故事的专号。”一批知名作家纷纷投稿,由于来稿太多,《论语》半月刊遂于7月出版了2期“鬼故事专号”,刊载这些作品。
一向爱说鬼的周作人发表《谈鬼论》,施蛰存作《鬼话》,曹聚仁写《鬼的箭垛》,老舍书《鬼与狐》,邵洵美作为发起人除《闻鬼》外,还有《邻家的鬼》、《上海的鬼》、《德国老教授论鬼》,黄尧则画《鬼天鬼地》。
在这一魑魅魍魉的世界中,夹杂着一幅黄文农的漫画《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表现的是孙中山与一群人围在一张长方形桌子前,商量大事。
漫画下方附有说明:“自右至左:鲁涤平、徐锡麟、陈其美、章太炎、黄兴、胡汉民、黎元洪、孙中山、谭延闿、宋教仁、蔡锷、廖仲恺、伍朝枢,记者黄文农。文农作于丰都。正宇转呈。”
回顾孙中山革命历程,每个在场的人物,都或多或少与其革命事业有关系。一些人早在同盟会时期就与孙中山共同进行反清革命活动。陈其美追随孙中山,与黄兴曾同为孙中山的左右股肱。陈其美与蒋介石关系密切,与蒋结为兄弟,并将其引荐给孙中山。1916年因反对袁世凯复辟,陈其美被袁派人暗杀。陈遇刺后,孙中山亲自致祭并撰写祭文,赞扬陈其美对辛亥革命之贡献。胡汉民在1905年同盟会成立伊始即为会员,并成为本部秘书,一直追随孙中山,是孙中山的主要助手。胡汉民在这幅画里是唯一拿着笔的革命者,这样的安排,再现了这位老革命暨后来国民党重要的理论家的形象。黄兴早年组织华兴会,后协助建立同盟会,并提议推举孙中山为总理,被孙中山指定为庶务,居协理地位,曾参加武昌首义,颇孚众望,民初时与孙中山一起被时人尊称为“孙黄”。宋教仁则与黄兴一起组织过华兴会,到日本后参加同盟会筹建,与孙中山等一起成为同盟会的主要领导。民国后,宋参与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由于率领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而为袁世凯派人暗杀。廖仲恺早年留学日本时即结识孙中山,参加同盟会,任总部外务干事,1913年随孙中山亡命日本,后与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参加护法运动,又协助改组国民党,是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蔡锷虽然未参加同盟会,但曾参加自立军起义,辛亥时领导云南独立,后反对袁世凯复辟,领导护国战争,是民国初年杰出的军事领袖。
与前面几位不同,章太炎于1904年与蔡元培、陶成章等联手发起光复会。1906年出狱后,孙中山将其迎至日本,章太炎加入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章太炎与陶成章关系密切,对孙中山的专断独裁作法不满,而陶成章与孙中山关系恶化,影响到孙中山在同盟会中的领导地位,孙系同盟会员遂策划暗杀陶成章,据学者考证,陈其美的拜把兄弟蒋介石暗杀了陶成章。章太炎称,孙中山对陶案虽不负法律责任,但政治责任难免,因为蒋介石“是孙中山的左右手之一陈其美的结拜兄弟”。民国建立后,章太炎曾参加张謇的统一党,散布“革命军兴,革命党消”言论。1913年宋教仁遇刺后参加讨袁运动,被袁世凯禁锢,袁死后被释放。1924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
从上述人物的生平可知,漫画中的座次是以与孙中山的关系亲疏来排列的。辛亥革命时黄兴几乎与孙中山齐名,辛亥革命后,黄兴反对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实行独裁,与孙中山分道扬镳,因此画中黄兴的位置反不及胡汉民和谭延闿。章太炎在同盟会期间就与孙中山政见不和,被置于最边缘的位置。此外,大概当过副总统缘故,与孙关系并不密切的黎元洪紧挨孙中山,鲁涤平和伍朝枢虽然是后来追随孙的革命人物,但在关键时刻支持过孙中山。鲁涤平于1915年参加中华革命党,1923年曾通电拥护孙中山;伍朝枢在1921年5月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时,被任命为外交部次长。1923年6月,任广东大元帅府外交部部长。因他们参加革命较晚,位置离孙中山最远。
借鬼问苍生
孙中山背后站着两名牛头马面的侍卫。牛头、马面是地狱中的卒役名,均源自佛教。牛头又叫阿傍、阿防,其形象为牛头人身,手持铁叉。马面又叫马头罗刹,“罗刹”为恶鬼,其形象为马头人身手持钢叉,力能排山。这两个鬼卒担当巡逻、搜捕逃跑罪人任务。牛头和马面是一对搭档,如同人间衙门中的衙役,都是阴曹地府中重要的鬼卒,在中国民间神祇系统中的地位极为显耀,是丰都鬼城的重要守卫。
牛头和马面不仅暗示了故事发生在丰都鬼域,从其职能看乃是辅佐孙中山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重要力量。
画中还有一位“记者黄文农”,且作品下方标出此作系“文农作于丰都。正宇转呈。”出现两个人物,一个是“正宇”,来历不详。文农、黄文农系同一人,是著名漫画家黄文农。黄早在1934 年即已去世,显然是“正宇”——真作者假托黄文农之名所作。为什么会假托黄文农呢? 原来,黄文农生前为著名的政治讽刺漫画家,画了不少涉及孙中山遗嘱的漫画,假托死者作画,说明该画完全是一幅来自丰都鬼域的作品。
《论语》半月刊由著名文化人林语堂、邵洵美等创办,提倡中国人的幽默。该杂志曾刊文阐述其幽默目的:“幽默不但能用‘寓庄于谐’的方法来对付专制势力,使锐利的语意含蓄得不露锋芒;即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利用同样的法则,使进退两难,或者‘不好意思’的情景,用半真半假的手段表现出来。”后该刊又发表了《“笑”之社会的性质与幽默艺术》一文,介绍写实主义、笑和幽默之间的关系,并认为笑是一种写实主义的态度,在艺术上是必然地与写实主义相结合,并指出幽默是一种“社会性的笑”。正如阿英在《林语堂小品序》里所言,“在一个社会的变革期内,由于黑暗的现实的压迫,文学家大概是有三种路可走。一种是‘打硬仗主义’,对着黑暗的现实迎头痛击,不把任何危险放在心头……二是‘逃避主义’……第三种就是‘幽默主义’了。这些作家,打硬仗既没有这样的勇敢,实行逃避又心所不甘,讽刺未免露骨,说无意思的笑话会感到无聊,其结果,就走向‘幽默’一途”。
《论语》半月刊是阿英所说“幽默主义”作家的发言阵地,虽然旨在以自我为中心和闲适的格调,具有娱乐化、商业化和世俗化的特点,但林语堂强调,《论语》所提倡的幽默不是“浮浅、纤巧、哀郁、卑劣、俏皮、刻薄、尖酸、衰弱的呻吟”,事实上作家们借助“幽默”形式表达了对政治的不满,利用小品针砭时弊,批判社会,吸引了不少与政治保持一定距离的文化名人投稿,该刊成为民国时期一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众文化刊物。因此,在编辑部发出“鬼故事专号”征文启事后,投稿踊跃,编辑部遂择稿编成两期刊出。
文人们对谈鬼兴趣盎然,除周作人曾专门著文讨论鬼外,其他均非研究鬼的专家,但都受邀或主动介入。中国历来文人有说鬼的传统,知名的如苏轼、纪昀、袁枚等人,蒲松龄的《聊斋》更是说鬼之绝唱。画鬼同样是文人的喜好,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画《鬼趣图》,清人吴照在题《鬼趣图》诗中说:“请君试说阎浮界,到底人多是鬼多?”文人们说鬼画鬼均为借鬼抒愤,表达无法实现的抱负,并非“不问苍生问鬼神”,而是借鬼问苍生。《论语》主编邵洵美就说:“鬼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有极重要的地位的。中国的鬼故事和外国的鬼故事不同的地方,是前者或则是神话,或则是讽刺”,尽管鬼故事表面上是无意义的,但却能“从无意义中得到意义”。
借鬼讽人,批判现实
《论语》在1936年国内形势紧张的情形下出版“鬼故事专号”,显然不单为说鬼。发起人之一施存蛰在《鬼话》中这样评论蒲松龄的《聊斋》:“言者和听者双方都承认这是讲得很好的鬼故事,好就好在那些鬼都不是鬼。这情形有一个专门名辞,叫做‘讽刺’,据说也是属于现实主义范围里的。”《论语》半月刊创办人之一的章克标也说,“鬼故事专号”“可以媲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以鬼为人,以人为鬼的人鬼难分的境界,如此观照社会世相,也是妙趣横生的”。陈涓隐的漫画《鬼忙》图下附有文字说明:“据饱经世故的说:‘走遍了各地,没有一处不为鬼物蟠踞;不有鬼物出没,鬼鬼祟祟,无非是行使他们的鬼计。’”这里的“鬼”是借喻人世中阴险狡诈之人,这段话放在“鬼故事专号”下册的封面上,与上册不同的是,下册上面的人物全为现代人,均无脑袋,极具讽刺意味。
梁实秋在《略谈莎士比亚作品里的鬼》一文中说:“谈鬼是一件很普通的习惯有趣味,有刺激,不得罪人,不至触犯忌讳,不受常识的约束,——比谈旁的都方便。”老向(王向辰)也在《乡人谈鬼》说:乡下人“议论朝政,他们不能也不敢;臧否人物,也怕祸从口出。茶棚旅舍到现在还不曾取消‘莫谈国事’的戒条,然而并没有‘禁止谈鬼’。鬼是可以如人意的教他消长,教他善恶美丑,教他自由活动的。何乐而不谈?”知识分子们对于现实的不满,皆通过说鬼来表达。曙山在《说鬼》一文中这样叙述:“处在这个人鬼不分,乌烟瘴气的氛围中既久,却又不得不对那些鬼类深深的叹服。因为鬼全是在幽暗中做事……”。他又说:“那些大鬼、小鬼、瘟鬼、恶鬼、奸鬼、刁鬼……等,莫不乘机活跃而张威作福,而横行无忌,卒致这个大好的世界,乃竟变为鬼的角力场。所以,我们在今日,到处都感觉得鬼气森森而不免胆寒。”鲁迅也曾写“发一声反狱的绝叫”的地狱鬼魂,黄苗子则说:“牵涉到‘人’的事情总不大好谈,说‘鬼’还比较稳当。”
漫画《鬼天鬼地》同样是利用鬼来说人事:
画中有“烟鬼救国军”、“小头鬼汉奸献地图”、“鬼谷子省主席鬼头鬼脑”、“无常鬼大括民脂民膏”、“鬼国灾荒饿死鬼活杀赈灾委员充饥”、“鬼国银行行长断头鬼宣布锡箔长锭改用法币”。这鬼天鬼地,乃人间写照。知识精英对于现实政治不满,但又没有“说人”的自由空间,只好“谈鬼”,《论语》编、作者在“鬼故事”中夹藏《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其用心不言而喻:借鬼讽人,批判现实。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