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论】创业不等于创新
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可以进一步提升效率。狭义而言,创新主要指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又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2008年爆发全球经济金融危机之后,有学者悲叹:技术进步到头了吗?繁荣之源在哪里?
中国也加入到了寻找发展新动力的队伍之中。升级、2.0……这样的词汇占据了媒体的显要位置。最终,企业的重要性与企业家的自主权都不断得以强调:创新要靠企业家,那就“培养”更多企业家。“培养”的手段之一,就是鼓励创业。
大众创业的政策重点在于降低创建新企业的门槛,这的确可以帮助新的技术和理念转化成产品。想想那些从车库里起步的科技巨头。但创业并不能与创新划等号。企业的行为要被定义为创新,至少要在产品、生产方式、市场、原料的供给来源、企业组织形式上中一个角度上有所突破。只有新创企业改进了旧有模式,并产生社会价值时,才能说完成了创业到创新的转换。
中国以往的研发投入和效率并不乐观。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中国科技部的数据,2013年中国的研发人员达到353.28万人,是日本的4倍多,但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2.01%)远远低于韩国、日本、德国等创新大国,总数上也逊于美国。从效率上说,中国的每千人研发人员专利数也远远不及日本和美国。
实际上,传统的风险已经隐伏在从创业通往创新的路上。随着大量贷款、租金、税收优惠和其他资助政策出台,创业市场可能生成大量泡沫。所以,不断增加的企业数量可能只是反映出宽松的货币供应,而不是技术和服务升级。
中国有机会成为创新大国,应避免沿用传统的优惠与资助政策,以至于把企业数量等同于创新而误入歧途。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