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丽心灵》原型约翰·纳什车祸去世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庄晓丹
2015-05-24 22:25
来源:澎湃新闻
逝者 >
字号

        提出“纳什均衡”博弈理论的约翰·纳什,一生就是在得失博弈中获得均衡。他被博弈论创始人冯·诺依曼泼了冷水,却靠着27页的博弈论博士论文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被人称作“高斯第二”,却几度错过了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他不善社交,却娶到一位即使他疯癫也不离不弃的妻子;他挺过了25年的精神分裂,刚获得了今年数学界的阿贝尔奖,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告别人世。 5月24日,电影《美丽心灵》原型人物、数学家约翰·纳什从机场坐出租车回家途中遇车祸身亡,终年86岁。

著名诺贝尔奖得主约翰·纳什和太太遭遇车祸去世。约翰·纳什是美国知名数学家,他主要研究博弈论、微分几何学和偏微分方程,他的理论被运用在市场经济、计算、演化生物学、人工智能、会计、政策和军事理论。        

        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奥斯卡获奖电影《美丽心灵》主人公原型、“博弈论”大师、86岁的约翰·纳什(John Forbes Nash)和他的妻子、82岁艾丽西亚(Alicia)于当地时间23日在一场车祸中去世。

        据《赫芬顿邮报》报道,23日,约翰·纳什和他的妻子所乘坐的出租车正驶在新泽西收费高速公路上。当地警方表示,约翰·纳什夫妇并未戴安全带,事故发生时,他们二人被弹到了车外。

        据ABC新闻报道,约翰·纳什夫妇生前居住在新泽西普林斯顿。约翰·纳什生前一直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

20岁时“他是个天才”

儿时的纳什性格孤僻,拙于社交,并不受老师和小伙伴的喜欢。

        1928年6月13日,约翰·纳什出生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工业城布鲁菲尔德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电气工程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母亲在婚前则是当地的一位中小学教师,教英语和拉丁语。儿时的纳什性格孤僻,拙于社交,并不受老师和小伙伴的喜欢。他的妹妹玛莎曾回忆说:“我和朋友出去玩总要担起带上哥哥的任务,不过我觉得这并不能让我古怪的哥哥变得容易相处。”

        高中时代,纳什读起了埃里克·坦普尔·贝尔的经典之作《数学大师》,也能自己证明有关整数自乘P次(P为质数)的费马小定理。毕业后,纳什本打算成为父亲那样的电气工程师,进入卡里基理工学院(卡内基大学前身)学习化学工程,但化学实验并没能引起纳什的兴趣。1946年,他转到了数学系。就像传说中大学里的“学神”一样,纳什经常旷课,同学们甚至根本想不起来什么时候和他一起上过一门完整的必修课,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学生,在拓扑学、代数几何学、逻辑学、博弈论多个数学分支中游刃有余,被一位老教授称为“高斯第二”。他的出色让他毕业时不仅被授予了学士学位,还有硕士学位。

        1948年,纳什同时被哈佛、普林斯顿、芝加哥和密歇根大学录取。20岁的他凭着博士导师推荐信中一句“这个学生是个天才”成为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的博士生。校园时光里,纳什对博弈论的兴趣更为浓厚。当时,在普林斯顿大学执教的冯·诺依曼是鼎鼎大名的博弈论创始人,他于1944年与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士特恩的著述《博弈论和经济行为》正式奠定了现代博弈论的基础。

        这样的人物无疑吸引了纳什的注意。有一天,纳什根本顾不得见冯·诺依曼这样的大人物要事先预约,直接带着自己的想法走进冯·诺依曼的办公室。他对着冯·诺依曼滔滔不绝地说着如何证明了两个人以上的非合作博弈的均衡问题。但还没等他讲完,冯·诺依曼就打断了他的话,并断然否定说那不是什么新发现,不过是一个“不动点定理”而已。“冯·诺依曼那样做可能是因为他已经感觉到这个年轻人可能将要挑战自己的理论,是自己的对手,他不得不进行抵抗。”纳什后来曾自我解嘲说,他和冯·诺依曼玩了一个非合作游戏。

        而事实证明,起初并不被冯·诺依曼看好的纳什在博弈论领域闯出了自己的天地。他先后写了论文《两人合作博弈》、《一个简单的三人扑克博弈》、《人博弈的均衡点》以及博士论文《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s)。正是在这篇仅仅27页的博士论文中,他提出了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确立了他在非合作博弈理论研究中的奠基者地位,而这时的纳什才22岁。

30岁时被诊断为“妄想精神分裂症”

        1951年,纳什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教书,并在代数簇理论、黎曼几何、抛物和椭圆型方程上取得了不少突破。1958年,他几乎因为在抛物和椭圆型方程里的成就获得数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但由于部分结果没有来得及发表而未能如愿。

纳什与艾里西亚浪漫地走到了一起
        不过,这时候的纳什在情场上是得意的。他“就像天神一样英俊”,1.85米高的个子,体重接近77公斤,还有一张英国贵族的英俊容貌。他先是邂逅了一位斯蒂尔小姐并与之有了一个私生子,但之后又被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的学生艾里西亚吸引。艾里西亚曾说:“他非常有吸引力。我们慢慢了解彼此,加上我们都非常喜欢音乐,最后浪漫地走到了一块儿。”1957年,他们结婚了。有人说,之后的漫长岁月证明,这份婚姻也许是纳什一生中比获得诺贝尔奖更重要的事。

        因为,在这对新人结合不久,不幸就降临了。1958年的纳什渐渐显露出精神失常的症状。他会一身婴儿打扮地出现在新年晚会上,也会拿着一份《纽约时报》垂头丧气地走进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间坐满教授的办公室里,对人们宣称,他正通过手里的报纸收到一些信息,要么来自宇宙里来的神秘力量,要么来自某些外国政府,而只有他能够解读外星人的密码。那年秋天,纳什30岁,他刚取得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职位。

        不久,纳什的儿子出生了,但纳什却出现了各种幻听幻觉。他自己后来对这段日子的回忆是:“那时,我完全丧失了正常人的理性思维,出现各种妄想和幻觉,被诊断为‘妄想精神分裂症’。”

        接二连三的诊治虽带来短暂的恢复,却不能阻止纳什的病情复发。他渐渐目光呆滞、蓬头垢面、长发披肩,成为了人见人怕的对象。他不得不从麻省理工辞职,并被艾里西亚送到精神病院强制治疗。出院后他逃到欧洲,总觉得有人追杀他,试图放弃美国国籍,在日内瓦避难获得难民保护,时不时会寄张明信片给同事和家人,写一些奇怪的数字。艾里西亚好不容易把他带回美国,两人却常因治疗而争吵,最后离婚了。离婚后的艾里西亚没有再婚,她依靠自己作为电脑程序员的收入和亲友接济继续照料前夫和他们唯一的儿子。

66岁时“我仍在努力”

        因为这样的精神状态,纳什不仅失去了美满的家庭,他又一次与菲尔兹奖失之交臂。尽管他的名字开始出现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经济学课本、进化生物学论文、政治学专著和数学期刊中,他的名字也成为经济学或数学的名词(如“纳什均衡”、“纳什谈判解”等),他的理论成为其他学者论述的引用对象,但他本人却默默无闻,甚至被一些晚辈误以为已经去世了。可以说,他差点被学术界遗忘了。

        20世纪80年代末期,纳什渐渐康复。而诺贝尔委员会也开始认真考虑博弈论,还有许多人游说给纳什授奖:“如果因为精神状况而不给他应有的奖章,这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于是,1994年,纳什66岁的时候,他和其他两位博弈论学家约翰·C·海萨尼和莱因哈德·泽尔腾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虽然纳什从来没有受过经济学的系统训练,但他的博弈理论影响广泛而深远,从经济学到社会学,甚至到进化生物学,也成就了他的诺贝尔奖。他自己曾说:“它(诺奖)改变了我的一切,在获奖之前我默默无闻。我在经济学和博弈论领域有一定影响, 但在其他领域完全不为人知,并且没有这个诺贝尔奖的话也就不会有《美丽心灵》这部电影了。”2001年,纳什与艾里西亚再度步入婚姻的礼堂。

        “据统计,任何数学家或科学家在66岁时已不太可能继续太多的研究,在原有成就的基础上再有更多的突破。但是我仍在努力。我觉得我癫狂的25年是人生中的一段假期,它使得我不太一样。因此,我充满希望,希望当前的研究或者未来的想法能带来一些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在1994年诺贝尔奖获奖发言上,纳什如是说。

        而纳什也确实没有食言。获奖后,他又回到了数学领域,投入到相对性的研究并在各种会议上展示成果。就在两个月前,挪威科学与文学院宣布将2015年度阿贝尔奖授予纳什和路易斯·尼伦伯格,以表彰他们在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颁奖词说,纳什和尼伦伯格的突破已发展成应用广泛、功能强大的数学方法,成为研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关键工具,其影响遍及该理论的所有分支。“他们对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理论及其在几何分析方面的应用作出了开创性的显著贡献。”

        
电影《美丽心灵》的人物原型来自约翰·纳什

参考资料

        1 娜萨《美丽心灵:纳什传》[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5.

        2江泽淳《美丽心灵的归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 纳什访谈录》[J]. 世界科学, 2005 (3): 23-24.

        3伉伉《均衡论大师的不均衡人生—著名数学家,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 纳付的传奇经历》[J]. 中国信息导报, 2002 (10): 40-43.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