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机智的医生生活》豆瓣9.7,参与一种难以触及的生活
原创 看理想编辑部 看理想
最近,《机智的医生生活》第二季回归了。剧集出自导演申原昊和编剧李有静之手,两人也曾联手制作过登上豆瓣经典韩剧榜榜首的《请回答1988》。
《机智的医生生活》(后文简称“机医”)第一季被16万观众打出9.5的豆瓣评分,而第二季刚开播,也同样受到了观众们的青睐(豆瓣评分9.6,IMDb评分8.7)。
不同于以往的医疗剧,《机医》里,没有医术超乎众人的“天才叙事”,没有大喜大悲的狗血煽情,没有40岁催婚生子的“中年危机”。有的,只是围绕着五位40+的医生朋友的一个个与医生之间,以及医患之间日常又人情味满满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肝脏外科的李翊晙,神经外科的蔡颂华,胸外科的金俊莞,妇产科的杨硕亨,以及小儿外科的安涏援。自大学便相识的他们,在医院中被称作“99年五人帮”(首尔医科大学99届毕业生)。
医院里,他们承包了各种高难度的手术,日夜颠倒地处理紧急情况已是日常。脱下白大褂,他们还会组乐队,见缝插针地找时间练歌;KTV玩high到醉倒;聚餐时大口猛塞,毫不含糊。
工作再繁忙,也不会失去感受生活的能力;常常需要面对无常与绝望,却始终选择用关怀的目光看待生活;从容地等待喜悦的来临,也要忍受痛苦和无奈,但回过头看,一直相伴的老朋友们,总会在身后,不用你多说什么,就能给到最需要的支持。
跟随“五人帮”进入剧情之中,体验医院内外的冷暖悲欢,我们好像也得以参与进了一种令人羡慕而难以触及的生活之中......
01.
参与另一种生活
或许,医生这个职业本身所具有的神秘感和光芒,是我们被医疗剧吸引的原因之一。
做出精准的诊断、完成高难度的手术、冷静地面对各种突发状况和抢救、果断放弃休息时间为急症患者奔忙......
医疗剧常常聚焦于医生的能力和医术上,以这些扣人心弦的情节,编织起医生理智、专业、精英的形象。
然而,比起仰望一种“神化”的形象,《机智的医生生活》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打破了我们对医生的刻板滤镜,带我们看到了医生们有血有肉的另一面:
表面冰冷的金俊莞,严厉制止需要紧急手术的患者推迟手术参加女儿的婚礼,自己默默赴婚礼送上礼金。
“社恐”得不愿跟别人同乘一趟电梯的杨硕亨,面对流产的产妇,安慰道:“流产不是疾病,你也没有错。”
一个人省吃俭用的安涏援,悄悄支撑起“长腿叔叔”基金,为经济困难的患者提供支持。
当患者全家都认为妻子理所应当要为丈夫捐肝时,李翊晙独留下抱着孩子的妻子,询问妻子真实的想法,再告诉患者家属,患者妻子肝的尺寸不符合标准。
患者妻子如释重负地哭泣时,写下纸条示意聋哑的孩子抱紧妈妈......
原来,岁月并没有带走医生们给予爱的能力。进入职场这么多年,他们也仍然保留着理想和真诚。而这份对病人的关切,不需要刻意的煽情,总是在细枝末节中流露,无声,却足够温暖。
此外,《机医》更吸引人的,是“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的医生生活。高强度的工作,也并没有让他们失去感受生活的能力。
“99年五人帮”组了自己的乐队,每周一定要练一首歌。有时,甚至最后一个音符刚落,就要赶回医院处理紧急情况。
工作忙碌,但仍然可以抽出聚在一起吃饭的时间。吃烤肉时,一边烤炉专门分给“吃货”颂华和俊莞。最能吃的人点菜时总把份量压低,但这么多年的朋友,其实早就清楚你的食量。
和对胃口的人一起吃饭,也像能给食物加入一种特殊的调味料,或许只是一个饭团外卖,也能吃出别样的踏实和满足。
而玩笑不仅停留在餐桌上,在医院里,“五人帮”也常常聚在办公室里打打闹闹,原因常常很简单——吃完了对方的饼干、在对方和女朋友聊天时凑近偷听......
“四十岁的中年没有蝇营狗苟,仍然充满孩子气”,豆瓣网友@独孤行二 写道。
“99年五人帮”把我们带入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之中,那里不需要将爱好让渡给工作,更没有世俗标准下“结婚生子”的“中年危机”。
40岁,也能去慢慢等待爱情的来临,在异地恋中静静守护爱情。
而当你分享恋爱的喜悦时,朋友们总会在这里,发自内心的为你高兴。
“40岁也都还是他们自己,就光这一点就已经太安慰了”,豆瓣网友@Pirouette 评论道。
02.
在人性最脆弱的地方,拥抱彼此
“99年五人帮”有自己的小世界,而在这个小世界之外,他们的职业也联系着一个更大的世界——医院和医疗系统。
与《请回答1988》类似,《机智的医生生活》里的人物关系,也像是一张铺开的大网,不论医生还是患者和家属,每个人物都足够鲜活,述说着各自的故事。
这种看似零散的人物关系,也正契合了医院“大熔炉”的特点——各种各样的人来到这里,不论贫富、年龄,有过怎样的经历......
百态众生在这里不断上演,通过感受他人的痛苦,我们好像理解了某些无法回避的现实,也正是这些现实中的映射,能唤起我们强烈的共情。
剧中有这样一段情节,一位母亲,在三岁的女儿妍雨因病不治去世后,仍常常来医院,为医生护士们捎上些水果。
护士们开始怀疑,妍雨妈妈频繁来医院,是不是为了搜集证据,找到医院的疏失,以获取赔偿。
主治医生去询问教授的看法,得到的回复是:“妍雨妈妈没有别的意图,她只是想聊聊妍雨而已”。因为妍雨从出生到离世几乎是一直待在病房里,外面没什么熟悉的亲人朋友,所以妍雨妈妈只能回到医院来。
于是,妍雨生日那天,医生抽出时间,邀来到医院的妍雨妈妈一起聊聊天。
妍雨妈妈告诉医生,妍雨已经慢慢淡出他们的生活了,身边的人也都劝她赶紧放下痛苦,但她并不想这么快忘记妍雨。而之所以频频来医院,是因为在医院里,医生护士们仍会称她妍雨妈妈。
时间不断带走过去,身边人都在往前,但当你放不下过往,无力继续走时,仍然可以歇一歇。而医院,仍会留存下生命来过的痕迹,因为总有人记得他们来过。
这样温暖的片段不仅存在于医患关系中,还包括患者家属和家属之间......
第二集中,一位妈妈得知孩子需要上心室辅助器才能维持生命,忍不住失声哭泣。
同ICU病房的另一位妈妈走来安慰她,自己女儿已经装上心室辅助器3个多月了,也坚强地撑住了。“我们都是马拉松选手,比赛才刚刚开始呢。孩子正在努力坚持,你也要打起精神才行呢。”
疾病无常,白天还在游乐园玩耍的孩子,晚上却被告知心脏撑不住了;明明还年轻,她却因肿瘤被迫切除乳房,成为了病房里最年轻的人;肝移植成功的患者刚出院,第二天便因车祸脑死亡而捐献器官......
所幸有人搂住了绝望的母亲,告诉她望不到头的漫漫长路可以一起走;所幸同病房的奶奶们都夸:“就算没了半边胸,年轻就是好看”;所幸医生将器官摘除延迟了几分钟,让死者的孩子不必在每个儿童节都回忆起爸爸的死亡。
即使抵不住病痛的无常,但那洪流之下,未被无奈和痛苦掩盖的善意,显得更加温暖而珍贵。而那些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担忧的、不敢面对的——难以走出的过去、漫长的绝望、生活的无常,也被置于生命的维度上呈现。
或许也正是在生命最脆弱的地方,能让我们看到人性最坚硬的状态。
03.
“不幸的事,也会发生在善良的人身上”
许多人在看完《机医》之后,都会觉得剧中的呈现“过于理想”。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它也让观众得以从医生的视角,去理解疾病和医疗——医生并不是万能的,现代医疗有其确定的局限性。
剧中有一幕,妇产科教授杨硕亨和肝脏外科教授李翊晙坐在冷冷的寒风里发愁。
硕亨因为没能帮羊水流失的产妇保住孩子,翊晙则为接受过两次肝移植手术,接受了大女儿和二女儿肝源的患者仍然酗酒而苦恼。
硕亨看看手表,该去巡诊了,“但我真的很不想去”,“不知道该怎么安慰才好”。
翊晙也无奈地叹了口气,“我明白你的心情”。
医生常以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出现,他们无法代替病人受苦,只能观察着病人艰辛地康复。
然而,医学人类学家刘绍华在看理想节目《传染病与人·20讲》中指出:“旁观本身,也可能是一种相当耗费时间、体力与情绪的行动。”
面对沉重的痛苦,人们都会下意识地想转过头去,但医生并没有逃避的选项,直面痛苦之余,更多时候,也要承受无以改变病情的无奈。
第二集的结尾,回到办公室的硕亨翻开了妇产科学入门课本,书的第一页上印着一句话——“Bad things at times do happen to good people.” (有时候不幸的事,也会发生在善良的人身上)。
接受病痛的无常,或许是每位医学生刚入门时必须面对,直到成为教授后仍在学习的一课。
正如英国心脏外科医生斯蒂芬·韦斯塔比在个人自传《打开一颗心》的第一章,便记述了自己读书期间观看了一场失败的心脏手术的经历。
“生与死,胜与负,希望与绝望,这些状态只有一线之隔”,而医生能做的,只有“不要纠结。要像她的主刀医生医院,手术完了立即走人。明天再救别的患者”。
如果说,医疗剧得以让观众透过医生的视角,理解“旁观他人之苦”,那么,当我们回到现实时,是否能对医疗和医生的角色有所改观?
《机医》里硕亨故事中羊水流失的产妇,最后为医生留下了一封信和一束花,安慰医生不必自责,“过去一个月,我们听见了宝宝的心跳声,也第一次感受到所谓的胎动”,即使只是一段短暂的时光,也已足够珍贵。
这样的结尾实在过于理想,但呈现本身,或许就足够可贵。
现实中,各种关于医患关系和医疗的报道,以及身边人的诉说,都倾向于将医患关系引向怀疑与不信任——医生的诊断是否正确?是否出现过度医疗了?
当越来越多的人把治愈当作理所应当,将患者的任何不良反应都归结于医生时,《机医》提醒了人们,还存在着另一种选择——理解。
屏幕前的我们为此而感动,便意味着这也是你我更愿意看到的选择,我们为硕亨松了口气,也为这对夫妇能拾回孕育生命的希望而慰藉;
但感动的另一重原因,也是因为现实中的难以实现,我们放弃了这个更困难的选择,也渐渐忘记了,当理解达成时会有多好——医生的竭尽全力被看到,冒险去守护幼小生命的勇气也不会随此熄灭;产妇和家人,也不会被缚在悲伤中。
面对难以承受的结果和痛苦时,人总是更容易向外归因或谴责他人,以规避自我内心需要承受的负担。尽管理解很困难,但相比于陷在对他人的怨恨和永恒的苦痛之中,理解或许是一种于人于己都更温柔的选择。
如果说,《机医》让我们看到了医患关系间另一种可能的结果,即使我们无法百分百地克服心底的怀疑与不安,但是否能在面临困境时提醒自己,让自己有多一点选择理解的勇气?这一点点的理解,或许无法实现如电视剧般理想的结果,却足够避免不必要的悲剧。
尾声.
生活,就是需要“成人童话”
《机智的医生生活》,像极了一部“成年人的童话”。不需要闪亮的主角、不需要拯救与被拯救的狗血情节、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情感,只是一群成熟理智的人,互相依靠,却也互相支持,不囿于旁人认为的40岁“应该如何”,而是从容地过着理想的生活,将小小的善意不断发射给身边的人——不论在医院内外,不论是医生还是患者。
更可贵的,是这些总藏在细枝末节中的善意,总能被以同样善良的方式回应,而日子就在善良与善良的细微共振中,平平常常地过去,就像剧中的这句台词——
“有时候昨天就像今天,今天就像明天,明天就像后天,但有时候后天又像过去”。
我们当然知道,现实中,小小的善意不一定抵得过冷漠,但《机医》让人愿意相信,点滴的善良总能安抚一颗需要治愈的心。豆瓣网友@独孤行二 将剧集比作冬夜里的一杯咖啡,喝一口全身皆暖,“一觉醒来,接着温柔对待残酷的世界。”
参考资料
1.《打开一颗心》,斯蒂芬·韦斯塔比,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传染病与人·20讲》20. 旁观他人之苦:疫病中的各种情绪劳动,刘绍华,看理想App
头图&配图:《机智的医生生活》
撰文:袋米
原标题:《豆瓣9.7,参与一种难以触及的生活》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