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洗脑神曲《蜜雪冰城甜蜜蜜》啥来头?马三立曾带它“破圈”

2021-06-27 21:2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以下文章来源于国家人文历史 ,作者北辰

国家人文历史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原名《文史参考》,“真相、趣味、良知”,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 来源

北辰 | 作者

孟夏 | 编辑

“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

这首连像样的名字都没有的歌曲(没错,它就叫“蜜雪冰城主题曲”),却从奶茶界迈出第一只脚开始,迅速破圈,在极高的传唱度中洗遍了广大网友的脑。

只要听它,即可获得人脑自动单曲循环的生动体验,“你爱我呀我爱你”,在无心睡眠的漫漫长夜中尤为响亮。

蜜雪冰城截图。来源/B站蜜雪冰城官方站截图

不仅如此,还有层出不穷的粤语版、黄梅戏版、京剧版……魔性的“蜜雪冰城甜蜜蜜”甚至一度被列为“高考禁曲”,考生请注意!要坚决杜绝在苦思冥想时被此旋律左右发挥。

从乐理上讲,作为一首波尔卡节奏的五声阶歌曲,其明快的旋律很容易被记在心里。

虽然它在今天的奶茶界没有正式的姓名,但这段旋律实际上历史悠久,它不仅成功地陪伴了曾远走他乡的美国青年们,也曾一度在20世纪30-40年代风靡中国的大街小巷,张爱玲的笔下就留着它的身影。它就是——

“哦!苏珊娜”

一首来自19世纪中期的美国民歌。

1847年,21岁的美国青年斯蒂芬·福斯特参加了匹兹堡的一个歌唱比赛,大获成功。后来,时任仓库点收员的他为自己所在的男子五重唱团写了一首活泼又朗朗上口的歌曲,叫《哦!苏珊娜》。

这首《哦!苏珊娜》,就是“蜜雪冰城甜蜜蜜”的原曲。

苏珊娜是谁?

有两个版本的说法:一说是福斯特去世的姐姐夏洛特·苏珊娜,此曲为纪念亲人而作;另一说是五人合唱团中某位成员的妻子苏珊·肯脱莱脱,因为其相貌非常美丽,有着一头长而卷的金发,性格也十分爽朗直率,福斯特便以此为灵感,创作了《哦!苏珊娜》。

歌曲表达了主人公对苏珊娜刻骨铭心的爱,为了这份爱,他可以远离家乡、头顶酷暑,哪怕献出生命也心甘情愿。正如歌词中所写的:

I come from Alabama with my banjo on my knee

我来自阿拉巴马,带上心爱的五弦琴

I‘m going to Louisiana, my true love for to see

要赶到路易斯安那,为了寻找我爱人

It rained all night the day I left

晚上起程大雨下不停

The weather it was dry

但是天气还干燥

The sun so hot, I froze to death

烈日当空,我心却冰冷

Susanna don't you cry

苏珊娜,别哭泣

Oh, Susanna, oh don‘t you cry for me

哦,苏珊娜,你别为我哭泣

I come from Alabama with my banjo on my knee

我来自阿拉巴马,带上心爱的五弦琴

后来,在匹兹堡当地举办的一次秋日“雄鹰沙龙”上,乡村民谣《哦!苏珊娜》首次公开演出,一夜之间引起轰动。

而这首歌曲在全美乃至全球的大范围流行,得益于次年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那就是美国西进运动的产物——淘金热。

听说西部有金矿,大批淘金者心怀暴富的梦想向广袤的西部进发。离开家乡、面对挑战,“我来自阿拉巴马,带上心爱的五弦琴;要赶到路易斯安那,为了寻找我爱人。”《哦!苏珊娜》对于旅途中的淘金者们来说,无疑朗朗上口又恰如其分。

于是,在这首歌中填入各式各样版本的歌词,一批又一批淘金者哼着轻松活泼的曲调,直奔加利福尼亚。

淘金热中的工人们。来源/网络

而福斯特在《哦!苏珊娜》之后,又陆续创作了近200首歌曲,包括《尼德叔叔》《故乡的亲人》《金发的珍妮》等,被称为美国的“流行音乐之父”。

但是,由于没有版权意识,传唱至今的《哦!苏珊娜》在当时仅以100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个音乐出版商。福斯特赚到这笔钱后,决心辞去仓库的工作,一心一意搞创作。自此,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歌曲作者。

斯蒂芬·福斯特画像。来源/网络

不幸的是,后来的福斯特生活贫困,加之酗酒导致多重疾病,37岁就英年早逝了。福斯特去世后,人们在他的钱包里发现了仅剩的38美分和一张保存完好的小纸片,纸片上用铅笔写着:

“亲爱的朋友,温柔的心灵。”

只是这两句温柔又浪漫的话,究竟是他的座右铭,还是下一曲未能完成的创作呢?我们永远不得而知。

“苏三不要哭”

巧合的是,美国“流行音乐之父”创作的经典歌曲传入中国后,是被中国的“流行音乐之父”翻译成中文的。

他就是黎锦晖。

黎锦晖。来源/网络

在《哦!苏珊娜》创作完成后的近100年,1932年,黎锦晖根据当时中国的历史文化环境,将这首歌译为《苏三不要哭》——

其中,天降大雨、天气干燥和原曲一致,“怀抱琵琶”近似于“带着五弦琴”,曲中地名换成了本地地名,除此之外,《苏三不要哭》和《哦!苏珊娜》的歌词就没什么本质上的相似之处了,甚至还有飞机失事打伤800只小黑狗的惊奇桥段。

能够将漂洋过海而来的民谣翻译成一首地地道道的中国流行歌曲,这离不开黎锦晖深厚的音乐修养。

时值五四运动前夕,黎锦晖来到北京,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正在实行“有教无类”,允许外人旁听北大的课程。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的黎锦晖也成为北大旁听队伍中的一员,不过那时他专修的不是音乐,是美术。

一次机缘巧合成为黎锦晖从事音乐创作的转折点。一天,蔡元培到北京27中视察,发现校歌竟然用了日本国歌的曲调。他找到曾在这里做教员的黎锦晖,鼓励他创作一首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歌来作校歌。

而促使黎锦晖投身于用音乐推广国语工作的,还有他的大哥——黎锦熙。作为湖南湘潭人,黎锦熙曾任教于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是毛泽东的老师。在后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大哥致力于改革语言文字,创造新教育和新文化。在大哥的影响下,黎锦晖也投身于国语运动,并将音乐融入到国语推广之中。

黎锦熙。来源/网络

中国自己的儿童歌舞音乐,就是从黎锦晖的创作开始的。他认为,学习国语应该从唱歌入手。过了这么多年,这个思想仍使一代又一代国人为之受益。为了推广国语,黎锦晖为孩子们写了20多部歌舞表演曲,11部儿童歌舞剧,包括《麻雀与小孩》《神仙妹妹》《可怜的秋香》等。

黎锦晖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来源/网络

同时,黎锦晖也创作舞厅音乐,将民间旋律爵士化,奠定了中国流行音乐民间旋律与西洋舞曲节奏相结合的基本风格。当时的“百代”“胜利”等唱片公司就大量录制和出版了他创作的流行歌曲,风格包括探戈、狐步等。

而黎锦晖翻译的《苏三不要哭》一曲,也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它应当是风靡一时的,至少在20世纪40年代的大街上,时不时有店铺播放着留声机质感的它:

“而在阴阳交界的边缘,看得见阳光,听得见电车的铃与大减价的布店里一遍又一遍吹打着《苏三不要哭》,在那阳光里只有昏睡。”

这是张爱玲的散文《私语》中的一段。在大减价的布店里,一遍又一遍放着《苏三不要哭》。

后来

又过了几十年,《苏三不要哭》再次广为人知,是马三立说相声的时候。

著名相声大师马三立从卷帙浩繁的素材中找出了这首好像已经蒙上了灰尘的《苏三不要哭》。他在开场时幽默地说:“流行歌曲我唱不了,我唱一个40年代的,那时候听过歌。”

听到最后,马三立真的唱了

珍贵影像资料:马三立《苏三不要哭》

来源/抖音@小有哥学曲艺

把歌词一句一句做成“包袱”,马三立将一首《苏三不要哭》设计成了一段诙谐轻松、又颇具审美意蕴的相声。比如他幽默地指出,开头第一句“我想去南洋群岛,怀抱琵琶一块跑”,既然在南洋群岛,“我就纳闷这苏三哪来的琵琶”;之后的“起身时雨真不小,可恨天气太干燥”,这么一读,“下雨又干燥”;而“我忙掩上嘴唇大声吼”一句,奇怪的是“堵着嘴唇他怎么吼叫呢”……

后来,作为相声节目的《苏三不要哭》,成为马三立作品中少有的以唱歌为主的经典之作,唱得俏皮又自然,《苏三不要哭》一曲获得了不同的生命力。

又双叒叕过了几十年,在以音频形式保留于互联网的相声《苏三不要哭》中,也难以听到马三立清晰的声音了。但是最初从福斯特笔下诞生、带着乡村民谣曲调的那首轻快的旋律,重新闯入众人脑海,成为当红洗脑神曲。

只不过,这一回,“甜蜜蜜”和“我爱你”成为了主题。

来源:本文经“国家人文历史”(微信ID:gjrwls)授权转载。

原标题:《洗脑神曲《蜜雪冰城甜蜜蜜》啥来头?马三立曾带它“破圈”》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