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马相伯史量才都曾是泗泾青年,去古镇看他们的故居
地处上海松江的千年古镇泗泾,是通波泾、外波泾、洞泾、张泾“四水会波”之地,滋养出一批又一批的爱国人士、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办人马相伯就是其中一位。
澎湃新闻获悉,在建党百年之际,上海市首批革命文物——马相伯故居、史量才故居完成修缮、布展,同时于6月26日起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功能升级后的马相伯故居,以独特的江南元素、多样的展陈形式“还原”了马相伯一生,多方面展示马相伯的爱国之心、强国之志、报国之行。民国时期的一代报业巨子史量才的故居也于当天同时对外开放。
对于泗泾古镇的保护与修复,松江区泗泾镇相关负责人此前对澎湃新闻表示,与泗泾相关的历史名人众多,故居有不少,泗泾对名人旧居的修缮这十多年来一直在进行。从2011年6月,由泗泾镇人民政府斥资近百万元,按照“修旧如旧,以求其真”的科学修缮原则,对马相伯故居进行维修。2020年,泗泾镇再次投资启动马相伯故居的修缮工程,同时进行了深度布展工作。
地处泗泾古镇的马相伯故居 澎湃新闻 图
马相伯故居展陈现场
几经修缮的故居,多样展陈“还原”马相伯一生
走进马相伯故居,入目尽是江南旧宅的古韵。在展陈设计上,马相伯故居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少年求学、教育救国、抗日救国、著述成就四个篇章展示马相伯的爱国之心、强国之志、报国之行。
据此前上海市建筑装饰集团马相伯故居修缮工程现场负责人邱俊介绍,为了保证修旧如旧,除了部分实在无法再次使用的木料以外,这次老宅整修都尽量使用当年的原材料。“由于现存的老瓦片和老砖不够用,我们还专门跑到苏州采购人家老屋子拆迁后剩下的老瓦片和老砖。”马相伯故居修缮工程瓦工组组长邹亚林说。除了瓦片和砖头之外,木料也同样面临不够用的情况,项目方也专程到安徽、江苏等地采购老杉木。
千年古镇泗泾旧影
除了在选取材料基本是老瓦、老砖、老木料之外,在马相伯故居修缮项目施工中采用大量的传统工艺。
2021年6月26日,完成修缮、布展工作的马相伯故居正式对外开放,功能升级后的马相伯故居,基于建筑布局,以五进为主要展示空间、四院为补充展示,并以独特的江南元素、多样的展陈形式“还原”了马相伯一生。
马相伯(1840—1939),名志德,亦名建常,字相伯。民国时期著名爱国人士、教育家,先后创办震旦学院、复旦公学。
1939年,马相伯百岁大寿时。
马相伯的百年生命历程,经历了中国近百年来受尽帝国主义便略压迫的时代,目睹了封建帝王、反动军阀国民党反动派各个政权的腐败无能、贪婪媚外,置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中的状况,更见证了中国近现代艰辛曲折的百年历史,他的人生似乎注定要与那个躁动与变革的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因此,这使他从小就孕育了强烈的爱国心。他曾漂洋过海游历考察了欧美日本等国, 搞过洋务、办过外交、给清廷提出过不少“富国强民” 的建议,更去过朝鲜襄助改革政事,但结果都以失败告终。这使他的满腔救国热忱一时为之灰冷,遂于1901年退隐沪西土山湾。
震旦学院校牌
震旦学院招生制度
但怀有强烈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马相伯并没有置自己多灾多难的祖国于不顾,转而从“启发民知教育救国”的道路进行奋斗,并先后创办了震旦学院、复旦大学,协助设立辅仁大学、出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对中国教育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
1905年9月14日,《时报》、《中外日报》刊登复旦公学开学公告。
1908年,复旦公学考试等第名册。
1909年,复旦公学毕业证书。
“九•一八”事变后,已是92岁高龄的马相伯不仅发起组织抗日救亡团体、卖字支援前线,还在四个月内连续发表了12次国难广播演说,呼吁全国人民团结抗日。1932年,“九•一八”事变一周年时,马相伯手书“还我河山”。《马相伯先生国难言论集》收录了马相伯慷慨激昂的国难言论。《泣告青年书》《为日祸敬告国人书》《救国谈话》是马相伯面对国破山河的中国,悲愤直言:山河坐失,无泪可挥......振臂高呼道:今后国民,各抱决心...自赎自救,群策群力,共赴国难!
章太炎题写书名的《马相伯先生国难言论集》
马相伯 《为日祸敬告国人书》
抗战全面爆发后,马相伯力主抗战到底。1937年8月,淞沪抗战失利,十月,应冯玉祥和李宗仁邀请,马相伯全家由南京避居桂林。刚住了一年,广州沦陷,桂林也危在旦夕,时任国民政府的监察院长于右任请求老师移居昆明或重庆。当时西南地区交通非常困难,马相伯一行不得不假道越南前往目的地。99岁的马相伯坚持不走出国境,陪伴他的家人只好对他隐瞒实情,当他们到达越南谅山时,马相伯已极度衰弱,只好因病滞留在那里,直到去世,马相伯都不知道自己已身居外国。
1939年,马相伯在越南谅山仍不断写字,以此鼓舞前线抗日将士的斗志。
马相伯在越南谅山仍不断写字,以此鼓舞前线抗日将士的斗志。马相伯百岁寿诞时,抗日后方重庆等地为他百岁生日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当时的国民政府褒奖他为“爱国老人”。中共中央特地发去贺电,评价先生为“国家之光,人类之瑞”.......马相伯将此次寿诞收到的礼金,全部捐献给了抗战中的伤兵和难民。
关于马相伯逝世的新闻报道
1939年11月4日,马相伯在越南谅山逝世,临终前,口中喃喃要知道抗战的消息。那时,距离抗战胜利仅差六年。
马相伯故居展陈设计按宅第进行布展,第一进为序厅,与之相连的庭院则为序厅的延续,设计有瓦片景墙、山脉景片、人物剪影和名言组成的景观小品。
第二进的展览空间以黑白色调为主,搭配苏式艺术展墙,让你仿佛置身于清末年代的江南水乡中。同时第二进展示厅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少年励志 精忠报国”和“毁家兴学 教育救国”两个篇章,展示马相伯的爱国之心、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墙上、展柜内,不仅有马相伯生平经历和卓越贡献的图文介绍,还有他童年使用过的旧书籍、旧文件等实物展出。
第二进的庭院设计旨在传达马相伯在教育救国上所做的贡献。
马相伯故居展陈现场
第三进通过艺术玻璃框、动态灯箱、人物剪影等图文结合的方式还原了抗战爆发时,马相伯“国仇家恨 奋起反抗”的所作所为。
马相伯不惑之年的书房“乐善堂”
在第四进利用后厅两侧相对狭窄的空间,将马相伯幼年徐汇公学的读书环境和不惑之年的书房“乐善堂”进行对比展示。
在第四进与第五进之间的回廊处,可以感受到的不止是爱国老人,还有智慧的、可爱的相伯老人。
马相伯故居展陈现场
第五进展厅通过“高才硕学 精神不朽”这一篇章,展示相伯老人对中国教育的重要贡献以及后辈对马相伯精神的传承。
展览中,马相伯“尽捐家产 开办震旦”的事迹尤其让人感动。1900年,马相伯将自己几乎所有的家产——松江、青浦田产3000亩,捐献给了天主教江南司教收管,作为创办理想大学中西大学堂的基金,同时,他立下了“捐献家产兴学字据”,强调捐献家产之事,他人不得干涉。
马相伯创办的震旦学院
展览同时展出了马相伯关于创办震旦、复旦的详细理由的手迹长轴,由马相伯玄孙马天若先生提供展示。
此外,马相伯老人的书法作品,包括行书七言联、《离别书》等也在陈列之中。
马相伯书法作品
马相伯书法作品
史量才故居呈现报业巨子的“报有报格”
与马相相故居一同对外开放的是相距不远的史量才故居。此宅由史量才先生建于1916年,1918年春竣工。故居由一处古色古香的中式院落和一幢砖木结构的小楼组成。1949年5月-8月期间,松江县人民政府所在地设立于此。此后又曾先后作为镇文化站、图书馆等办公地。泗泾镇人民政府曾分别于2006年、2011年先后两次斥资对故居进行保护修缮。2020年,受泗泾镇委托,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对史量才故居进行了修缮设计。
史量才(1880-1934)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教育家和报业巨子,知名爱国人士。民国初年,史量才先后创办两所学校——泗泾第一所小学“养正小学堂”和女子蚕桑学校,开我国女子职业教育的先河。1912年,史量才与南通实业家张謇等合伙筹资12万元收购《申报》出任总经理,《申报》敢于抨击时弊,揭露当局的黑暗统治,在民国时期影响巨大,曾是上海乃至中国新闻界最大的报业集团。1934年10月,因胃病复发,史量才前往他在杭州的寓所秋水山庄疗养。11月13日,在由杭州乘汽车返沪途经海宁翁家埠附近时,史量才先生遭军统特务伏击,中弹遇害,时年56岁。
史量才(1880-1934)
史量才故居
澎湃新闻记者昨天步入史量才故居,大门前是一副对联“顺应时代进步潮流,鼓舞民众爱国斗志”,进入院内,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史量才铜像,这是由雕塑家高云龙根据其父亲金学成的原作复刻而成。厅内左侧玻璃屏介绍了史量才的一生,右侧展示了多位名人对史量才的评价,反映出史量才在新闻家、实业家、社会活动家等多重身份下做出的巨大贡献。当年史量才遇害后,各界人士送来悼念,这些悼词汇集成册,册子后面有上百人的题词手迹,展览选取了其中15份题词,包括蔡元培、于右任、邵力子、章炳麟等人的手迹。展厅中还陈设了史量才关于报业的一系列名言,如“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不国。”读来让人感慨不已。
史量才手迹
据介绍,泗泾古镇以史量才故居为中心,目前也正在规划打造上海报魂精神的寻根地、上海媒体人进行新闻观学习的实践基地,让史量才故居成为媒体人寻找初心之地,展现上海报业新闻相关历史,包括对当下报业的转型与重要新型媒体品牌的呈现展示,也在泗泾古镇的规划之中。据介绍,今年的松江区泗泾镇党代会提出了“科创绿洲,活力古镇,宜居新城”的目标,古镇是文化之根,结合名人故居与《申报》渊源,注重呈现中国新闻媒体的历史与当下活力,通过继续引入有着真正特色的人文与艺术项目,做到“文化活力古镇,静雅魅力水乡”。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