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部不像电影的电影,有何珍贵?

不着调
2015-05-16 07:57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如果说《闯入者》撞上《何以笙箫默》结果成了炮灰让王小帅很不服气,《十二公民》是不是撞在“复联2”上映的枪口上其实都没那么重要,因为这样的片子无论放在什么档期,都没什么可能成为票房的黑马;即便有罗马电影节这样的国际电影节奖项加身,也不如威尼斯之于王小帅的“鸡毛令箭”,没什么好说的。

        《十二公民》聪明的地方,是让这部电影作为“戏剧电影”在国内的几个主流剧场和高校“巡回”了一圈,票卖得不错,赚得不少好口碑,也算提前把电影最直接的观众都“消费”过了。放到普罗大众尤其当下由“小镇青年”支撑起的电影市场,“水土不服”几乎是毫无疑问的。

        说到之前在剧院放映的口碑,几乎是压倒性的一致好评。原因很明显,来看电影的观众基本上都是戏剧的观众。

        影片“脱胎”自北京人艺,可以说云集了中国戏剧界殿堂级的阵容和功底。而电影给予观众的最大high点,是用镜头记录的近似戏剧的表现方式和一群老戏骨飙戏飙得分分钟高潮迭起的表演。

        这群观众最吃的就是这一套,平日里花上比看一部电影贵得多的钱,进戏院看的就是这个,何况很多时候舞台上考究的细节,稍微荷包羞涩一点坐得远了就可能从眼皮子底下溜了。到了大银幕上,摄影机准确地捕捉了这群观众的兴奋点,加以主观放大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一给一个准,岂不快哉?

        高雅艺术歌剧就很时兴用这一招,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把自己的高清歌剧通过完整的摄影机调度记录下来,穿越重洋还能在上海大剧院收获好评。“卷福”没来中国给体育活动站台之前,他与中国观众最亲近的一次“相约”是通过国家大剧院以高清大屏幕形式呈现的戏剧电影《弗莱肯斯坦》。对于时常爱进剧场的那一小撮“塔尖”上的人,摄影机放大的部分为艺术提供了某一个维度的完满。

        而更多普通观众看电影是对对银幕上的世界有着“造梦”的诉求,帅哥美女也好,华丽场景也好,霸道总裁与玛丽苏的“壁咚你没道理”无逻辑虐恋也好,太多人愿意为这样2小时的白日梦乐呵买单,所以中国电影在这样的“小时代”中票房一路飘红。

        相比之下《十二公民》只有一群长相低调的大叔和一个破旧凌乱的仓库。十二个男人用一种在影视剧中都“过时”的拿腔拿调的表演方式,绕着弯子不断朝着四面八方跑题地讨论一件事,而且因为国情的关系,有些法制问题并没法被讨论得精彩透彻。这样的情况下,不是戏剧粉的观众根本无法“享受”极致化的表演,也无法从电影中获得梦幻逃避现实的YY空间;而面对隔靴搔痒点到即止的“本土化”情节,又不足以感同身受走心去体会,综合结果就只能是一场悲剧收尾。

        脱胎于经典电影《十二怒汉》的《十二公民》,其母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框架,可以用来承载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的问题。原版电影黑白色调,所有人西装革履,更显几分庄严。而“嫁接”到中国,“虚拟陪审团”在一个乱糟糟的仓库里讨论,嘈杂的氛围其实颇为暗合某种环境现状。

        整部电影进程中一方面抽丝剥茧讨论一宗有疑点的罪案,一方面七嘴八舌的“偏题”指向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他们人生中的缺憾,以及造成那些缺憾背后的历史或社会现实。罪案造就悬念,人物体现个性。

        这样煞费苦心“接地气”的改编,其原因不言而喻,也许换作一帮专业从事电影行业的主创,根本不会想要去触碰这样的题材。

        虽然为了避开中国不存在陪审团制度这个在“本土化”上最大的悖论,导演徐昂选择了将案件讨论背景挪到了大学西法课的补考考场,但电影依然没有摆脱其“为司法威严”代言的“官方诉求”。徐昂曾在走剧院时跟身为戏剧观众的“娘家人”吐过苦水——审片修改的时间比写剧本拍片要漫长得多;尽管演员们做了详实的人物小传功课,但许多人物的背景故事还是不宜展开;甚至那个有些“狗尾续貂”的“升华”式结尾,也是迫于“修改意见”的压力加上的。

        不过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能从现在“适应商业院线排片”的107分钟版本中看到导演在关照现实的努力。这种努力并非在媒体上张扬“本土改编”时博眼球的 “女大学生傍大款干爹”这样的话题,12个愤怒的人中还低调地潜藏着诸如“文革”遗留的历史伤痕和黑社会老大冤狱的现实黑锅这样的残酷问题。法律上没办法较真的事,导演巧妙地将矛盾从虚拟案件疑点的探讨,转嫁到每个人面对自身缺憾的挣扎和反思。

        电影其实在情节逻辑上都存在着诸多漏洞,比如何冰事先备着一把刀这件事足以推翻整个陪审团的前提,比如好几号陪审员暴露自己心事的过程多少都流露得刻意。但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作为一个话剧导演的电影处女作,艺术表达介质的水土不服、法律题材的处处受限、因为商业电影的需求而在表达上自缚手脚,都让这部电影的不完美显得情有可原。

        如果认为这是一部“司法题材”的电影,而对它抱有《熔炉》一般的期待,那实在是你的期望过高。对这部电影大部分的好评,大概因为还有一部分人乐于见到这样和大多数电影看起来品相不同的电影,是的,它看起来非常像一出话剧。不过当今天电影院里充斥着大量像MV、像广告、像预告片的电影时,一部像话剧的电影看起来是多么难能可贵,又是多么令人唏嘘。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