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讲座|杜家骥:清朝皇室为何喜欢跨族联姻

扎克丹(满学工坊)
2015-05-14 15:58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皇家婚姻制度是皇族宗族史、宫廷史的重要内容,清代皇家婚姻制度因为实行以政治目的为主的“指婚制”,因而也是政治史研究的特殊内容。

        清王朝作为“满洲帝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有何独到之处?其皇室婚姻在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与明代相比清代皇室婚姻又呈现出怎样的“满洲性”个性?

        5月11日南开大学杜家骥教授带领听众揭开清代皇室生活面纱,以“清朝皇室的婚姻制度”为题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开讲。该讲座是沈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的“清史公益讲座”第七讲,也是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辽海讲坛——清朝历史与文化系列讲座”之一。讲座重点阐述了清皇家指婚制及其演变、清皇家的婚姻礼制、与额驸家庭成员相比公主高级身份的礼制体现和明清两代皇家婚姻的差异等问题。

南开大学教授杜家骥     

结朔漠:清代皇家指婚制

        杜家骥教授对清代满蒙联姻问题素有研究,《清朝满蒙联姻研究》一书是其此领域的代表作。“满蒙联姻”贯穿清代始终,是谈及“清朝皇室婚姻制度”绕不开的话题,讲座也正从这个话题开始。

        满洲入关前,皇室成员婚嫁不具备完全的自主权,汗对皇室成员指婚当时已是惯例,违反者即受惩罚:天命年间弩尔哈齐(nurgaci)曾将其弟舒尔哈齐之女出嫁蒙古王公,又将侄孙女嫁予科尔沁部;多铎、阿济格则因自主择婚被皇太极治罪。

        满洲入关后皇家指婚制是这一惯例和制度的延续,但有变化。

        入关后实行八旗选秀女,以指婚皇室及宗室子弟。《大清会典》记述:“凡秀女之及岁者,三岁而一选,应选者,具名册名牌而引阅焉,……秀女阅选毕,将记名数目请旨覆阅,不记名乃听其婚嫁。凡宗室近支则指配焉。”

清宫选秀女

        皇子指配福晋有指婚仪式,福晋父母需到乾清门前跪听宣旨,指婚后皇子彩服往见福晋父母。

        指婚的另一方面内容,是将皇家之女指配旗人子弟及指嫁蒙古。理藩院、八旗都统分别将藩部蒙古、八旗的俊秀子弟名单交给负责皇族事务的宗人府,宗人府将其与及岁皇家之女名单交予皇帝点鸳鸯谱。最初皇帝只凭呈上的绿头牌简介指配不见本人。嘉庆帝以为此方式太过简单,改为引见制,无论八旗还是藩部蒙古子弟,一律引见皇帝——在蒙古史的学术会上曾有疑问:此举是否是为监视蒙古?杜家骥教授的研究否定了这一质疑:包括公主下嫁蒙古,也不是为了监视——乾隆朝之前公主下嫁后不许住京,也不许轻易回京,都入居蒙古。直到乾隆与富察皇后之女和敬公主与蒙古王公在京完婚时恰好皇后去世,乾隆不忍再让和敬公主远嫁蒙古骨肉分离,修和敬公主府,从此公主不再远嫁蒙古,改为蒙古额驸长期驻京,在中央担任高级武官等要职。

色布腾巴勒珠尔(?—1775)及和敬公主府。和敬公主府是乾隆帝第三女固伦和敬公主(1731—1792)乾隆十二年(1747)下嫁蒙古科尔沁部辅国公色布腾巴勒珠尔后的赐第。色布腾巴勒珠尔乾隆十七年袭达尔汉亲王,后又封和硕亲王,并参加了乾隆帝平准噶尔、征金川的战争,乾隆四十年卒于军中。

        清初指婚在整个宗室人口中实行,乾隆帝即位后,鉴于宗室繁衍,规定指婚只在近支宗室(当朝皇帝祖父直系后裔)内实行。由于清前期宗室王公多不愿将女儿远嫁蒙古,以致乾隆还制定强制指婚蒙古之制——私嫁蒙古可以,对私嫁京城旗人者,罚俸一年。这种规定为满蒙政治联姻提供了强制性的保障。

        嘉庆之后,近支宗室人口减少,被指婚八旗、藩部蒙古的公主、近支宗室之女人数也减少。但宗室王公与蒙古王公间自行的结姻人数仍然很多,且多有世代联姻的情况。这种宗室与蒙古王公间自行结姻的变化,与满蒙贵族的门第观念和“世婚”习俗有关。满族小说《红楼梦》里贾史薛王四家的世代联姻,反映的就是满蒙的世婚习俗。

        每年冬季蒙古王公到北京朝觐,满蒙之间往来密切,为满蒙亲贵自行联姻创造了条件。从乾隆强制指婚蒙古到清后期满蒙王公自行结亲,反映了清代皇室指婚制度的重要变化,应该说,自行结亲比指婚更多地反映了自愿性,体现出两个民族之间关系更为密切了。

恒煦(1899-1966),中国女真文字、契丹文字研究的先行者,荣纯亲王永琪六世孙。金启孮(1918-2004),恒煦之子,女真文、满学、清史、蒙古史专家。金启孮称:“我家七代中竟和蒙古族结了八次亲,我的母系几乎全是蒙古人。”

社稷安:联结姻亲度艰危

        指婚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性,杜家骥教授着重从三方面史实说明了这点。

        一是指婚蒙古,尤其是与漠北蒙古(今蒙古国地区)联姻。康熙三十年多伦会盟,之后漠北蒙古归属清朝,但漠北仍不宁静。康熙将四公主(恪靖公主)嫁给漠北蒙古三部中最大的土谢图汗部领主之子敦多布多尔济(该家族也是清代四大活佛之一的尊丹巴活佛转的世家族),府邸在今呼和浩特。康熙六公主(纯悫公主)嫁给漠北超勇亲王策凌。雍正帝从土谢图汗部中析出赛音诺颜部,命策凌为赛因诺颜部大扎萨克(执政官)。

呼和浩特的固伦恪靖公主府。恪靖公主(1679-1735)为康熙皇帝第六女。《公主府志》评价恪靖公主:“外蒙古二百余年,潜心内附者,亦此公主。”康熙九个女儿中(长大成人者),先后有七人嫁去了蒙古,分别是:固伦纯禧公主、固伦荣宪公主、和硕端静公主、固伦恪靖公主、固伦纯悫公主、和硕温恪公主、和硕敦恪公主。 
策凌(1672—1750),成吉思汗20世孙。1692年随祖父从塔米尔投归清朝,康熙留其在内廷学习,后奉命回驻塔米尔击败入侵的准噶尔兵。雍正十年(1732)光显寺大捷,赐号超勇亲王,晋封固伦额驸。自其开始,赛音诺颜部札萨克亲王八代有五代福晋都是满族,到第八代五个儿子之妻与两个女儿之夫也是满族,策凌一系八代中和满族结婚11次。

        二是内廷教养。允许蒙古王公子弟自幼驻京与皇子同在宫廷接受教育,这些王公子弟自幼与皇家感情密切,长大后很多被指婚为额驸,再派回蒙古或常驻北京担任要职。和敬公主丈夫科尔沁部的色布腾巴勒珠尔即为自幼教养于宫中。

        第三个方面即娃娃亲。乾隆时漠北蒙古发生青衮杂卜之乱与撤驿之变,形势危急,漠北蒙古超勇亲王策凌之子成衮扎布正驻兵乌里雅苏台,成为扭转时局的重要人物,乾隆遂将刚出生三个月的皇七女指配成衮扎布之子拉旺多尔济。

兆惠(1708-1764),乌雅氏,满洲正黄旗人。乾隆二十一年(1756)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复叛,兆惠临危受命为定边将军平叛,后又平大小和卓之乱,西域全部平定。死后乾隆亲临其丧,将7岁的九女儿许给其孙扎兰泰,8年后成婚。这桩婚事既是对兆惠的奖掖抚恤,也有昭示百官效力君国之意。       

        慈禧太后也将其侄女指嫁科尔沁蒙古王僧格林沁之孙那尔苏。僧格林沁同治四年战死平定捻军的沙场,次年慈禧将醇亲王长女指予纳尔苏,这既是对僧格林沁战死的抚慰酬奖,也体现了刚刚通过辛酉政变掌权不久的慈禧对朝中最有权势的蒙古亲王家族的拉拢。

那尔苏之子阿穆尔灵圭(1886-1930),1891年袭札萨克博多勒噶台亲王。娶睿亲王魁斌之女,常年驻京,历任八旗都统、总司(宫廷)稽察守卫事宜王大臣。

金玉枝:公主、舅姑孰为尊

        皇家女,尤其公主,等级身份较高。清代公主分两个等级,皇后所生为固伦公主,其他为和硕公主。亲王嫡福晋生女为郡主(和硕格格),郡王嫡福晋生女为县主(多罗格格)。清代公主身份高贵,固伦公主相当于和硕亲王,和硕公主相当于多罗郡王。旗人最高封“公”,福康安被封为郡王是极个别的。蒙古王公虽然有被封亲王的,但与宗室的亲王相差一级。所以公主下嫁后,家庭中所有人的级别都没有她高。因此其府邸都称“公主府”而非“额驸府”——“户主”是公主。在家庭生活中夫家亲属要向公主行礼,这在历代都是如此。

        针对这种现象,道光帝曾在1841年寿安固伦公主出嫁蒙古奈曼部郡王之子德木楚克扎布时发布上谕:

        向来固伦公主、和硕公主下嫁,额驸及额驸之父母俱给公主屈膝请安,如有赏项,亦必磕头,此等礼节殊属不合礼制。本年十月初三日,寿安固伦公主下嫁后,固伦额驸德木楚克扎布见公主时,着站立向公主请安,公主亦站立问好,额驸之父奈曼王阿宛都窪第扎布,与其福晋,及额驸之生母,见公主时,俱着站立给公主请安,公主亦站立向其请安。如遇公主送给额驸及额驸之父母什物等事,亦俱站立向公主说“磕头”,不必屈膝,以重伦礼。各宜钦遵,著为令。

        上谕发布后,情况有所改变,但由于当时等级名分制的存在,公主即使以一般家礼叩拜公婆,公婆也不敢接受。

固伦和孝公主(1775-1823),乾隆帝皇十女,嫁和珅之子丰绅殷德(1775-1810)。

满洲性:明清皇室家风异

        关于明清两朝皇室婚姻的比较研究,杜家骥教授着重指出了两点差异:

        首先,明代皇室婚姻基本囿于汉族内部。但清代皇室婚姻则跨越种族、民族。由于旗人内部来源的多样,皇帝后妃除满洲人外,又有八旗蒙古、汉军、高丽、回部(维吾尔)。八旗之外又有藩部蒙古及汉人。清代后妃中,除皇后外,其他妃嫔就有汉人(民人),康熙皇帝的妃嫔中汉人较多。而宗室王公的庶妾中,则汉人女非常多。因而,清代的皇族中存在大量满汉混血。

孝庄文皇后与容妃。孝庄文皇后(1613-1688),名布木布泰,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次女。容妃(1734-1788),原名伊帕尔罕,维吾尔族,阿里和卓之女。传说中的香妃原型。

        其次,明代中期以后,为限制外戚势力,皇室有意识地与平民通婚,公主鲜与贵族官宦之家结亲,“委之宦寺,求之市井,而勋臣家禁不入选”,这是明代皇室的“家法”,有其政治考虑在其中。满族结亲注重门阀,皇室多与高贵门第、官宦世家联姻,其中满族“八大家”(一般认为是佟、关、马、索、齐、富、那、郎八个家族)与皇室通婚较多。满族结亲注重门阀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满族习俗注重门第;另一方面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更注重通过联姻形式维系和巩固执政根基。

沙济富察氏家族:察哈尔总管李荣保,李荣保之女孝贤纯皇后、子大学士傅恒、孙首任伊犁将军明亮。

        选秀女后来也有这方面倾向,郑天挺先生曾指出清代选秀女之制“武官严于文官,外官严于京官,驻防严于外官,孤孀严于现任职官,盖重家教也。秀女入宫,妃、嫔、贵人,下逮答应唯帝命,但贵人以上必选自世家女,其选阅之严,与明代委之宦寺,求之市井,而勋臣家禁不入选者迥异。故有清皇子之母鲜有出身微贱者……清代皇室教育远胜于明,或亦以此”。清代帝王素质较高能够勤政而没出现明朝“二流子”皇帝,和这种择亲传统下形成的家风有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