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刘慈欣:NASA试验≠三体的曲速引擎,四小时到月球≈神话

澎湃新闻实习记者 臧继贤
2015-05-13 08:33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编者按】

        近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了美国宇航局(NASA)成功测试“曲速引擎”,声称将实现地球到月球行程只需4个小时。

        美国宇航局此次试验的系统是以电磁驱动(EM Drive)为基础,它产生的效果为,在没有火箭燃料的情况下,使电能转化为飞船航行的推力,如果能应用于实际,可使现有卫星的体积减少一半。电磁驱动的概念早在2000年就被提出,之后美国、英国和中国的科学家也分别做过试验,但美国宇航局称之前的试验没有得到认可是因为并没有在真空条件下进行。

        其实电磁驱动试验中所产生的推力非常小,大约只相当于一片半成形雪花的重量,距离超光速所需要的巨大推力还相差甚远,不过研究人员也表明此次实验的成功在于它指明的方向而不在于数据结果。那么科幻小说中的场景真要成为现实了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就曲速引擎和电磁驱动的问题采访了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访谈内容整理如下。

        
        澎湃新闻:最近国内媒体转载了英国《每日邮报》的报道,称美国宇航局已经完成“曲速引擎”的真空试验,您可能也已经看到这条消息。那么曲速引擎到底是什么?        

        刘慈欣:曲速引擎是一个很先进的概念,远超出现在的技术水平,它只是一个理论上的可能性。曲速引擎的核心概念是可以用某种技术改变空间结构,把飞船前面的空间压缩,把后面的空间扩张,这样飞船就会被前面压缩的空间拉着向前行走。所以曲速引擎从本质上说不是让飞船航行到某个地方,而是把宇宙的某个地方拉到飞船跟前,这是个极其先进的理念。        

电磁驱动的亮点在于无工质推进        

        澎湃新闻:此次美国宇航局的试验是以电磁驱动为基础的,这是什么意思?        

        刘慈欣:美国宇航局的电磁驱动概念和曲速引擎没有任何关系。我看了这条新闻,其中并没有详细叙述NASA此次实验的技术细节。它可能是通过操纵电磁波或者电磁震荡,在不违反动量守恒定律的前提下,使飞船产生一定的推进力。这和曲速引擎没有任何关系。曲速引擎的技术远超出现在人类的技术,现代科技与它的距离就好比战国时代的拉马车和我们现在的航天火箭的距离这么远。我们现在根本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技术,它还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        

        美国宇航局这个试验的亮点并不在于真得能让飞船走得多么快(当然比现在的化学火箭要快很多),而在于无工质推进。现在的火箭是有工质推进,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要喷出某些东西,从而产生反作用力或反推力,推动飞船前进。美国宇航局现在做的这个试验没有工质,不用喷出任何东西,通过自身的电磁作用来推动飞船前进。这个理念是很先进的,具体能够推进多少我们现在还是不太清楚,这条新闻所讲的内容很简单。这个实验在中国也有研究机构在做,但是它能产生的推进力其实很小,目前还难以进入实验状态。        

        澎湃新闻:其实电磁驱动的想法早在2000年的时候就被提出来了。NASA称之前的试验没有得到认可是因为没有在真空的条件下进行,这是什么意思?        

        刘慈欣:这个我不太清楚,我毕竟不是航天方向的,我不太了解它的技术。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在真空条件下做很可能是因为它产生的推进力极其微小,如果在空气条件下做这个试验,可能空气阻力都让它动不了了。所以它离实用性还差很远。        

        澎湃新闻:那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曲速引擎是在《星际迷航》里出现的那种吗?        

        刘慈欣:还不一定,《星际迷航》里的引擎并没有用文字明确地说明到底是什么原理,也只是那种超前的理论上可行的推进方式。它和曲速引擎一样,也是一种近乎于神话的东西,离现实很远。        

        澎湃新闻:《三体》中描绘的曲速引擎和这个试验中的“曲速引擎”是否相同?        

        刘慈欣:反正和美国宇航局现在开发的电磁驱动没有任何关系。小说里提到的那种东西离现实十分遥远,它只有理论上的可能性,现在连理论上的可能性也不是太确定。        

航天科技现在最可能实现的是核能推进        

        澎湃新闻:那是什么因素驱动您把曲速引擎放进小说里的呢?        

        刘慈欣:这很简单,小说里按照故事情节的需要,不可能说从一个恒星系到另一个恒星系要用几个世纪的时间,这样故事就没有办法讲了。就像《星际迷航》一样,必须要很快航行过去才行。这就产生了这样一个设想的需要。因为照现在的宇宙航行的速度来说,从我们的太阳系航行到离我们最近的恒星系可能需要1000年的时间,如果说宋朝的时候我们起航的话,现在可能刚到。这么一来,故事情节就很难发展了,主要是这个原因。具体到那些技术的话,还很遥远,还看不到任何实际的可能。        

        很多关于星际航行的新闻都有一定的欺骗性,最典型的就是关于曲速引擎和火星单程航行,都好像是在制造一些新闻看点,在忽悠大众。实际离真正的现实可行性相差甚远。比我们现在的航天推进技术再往前走一步,最可能实现的技术是核推进的技术,也就是用核能推进的技术。而我们现在用的是化学能。

        化学能是什么?说句最通俗的话,它和二踢脚用的能量是一样的,是很初级的化学反应的能量。其实现在的火箭和二踢脚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它变得更精密了,燃料的量更大一些。但是核能推进不一样,它已经用原子能来推进火箭。如果说能实现核能推进,可以说是进了一大步。

        但即便实现核能推进,飞船也只能在太阳系的行星之间进行航行,恒星之间的航行用核能推进几乎也不可行,它的速度也太慢。因为核能的能量还是太小,没有办法把飞船推进到接近光速的速度。——宇宙太大了,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有4光年,现在把飞船的速度提到光速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都十分困难。毕竟我们现在宇宙航行的速度还是每秒钟不到20公里,离每秒30万公里差了多远。

        所以说即便是有核能把现在的宇航速度提高100倍,航行到最近的恒星都相当得困难,那都需要几个世纪的时间。所以现在新闻说的这些技术并不符合实际,只是一些科学幻想的东西。        

        澎湃新闻:如果到月球真得只需要四个小时,以及其他的星系似乎离我们也没有那么遥远的时候,您觉得这样的科技进步会在怎样的程度上影响接下来的科幻小说的创作?        

        刘慈欣:这不会有什么影响,即便它再说,它离科幻的推进方式还差得很远。幻想和实际没关系,在幻想中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跨越宇宙间极其长的那些距离。但真正能够实现是另一回事,说实在的,那是相当困难的。        

        澎湃新闻:有些一开始在科幻小说中出现的想法后来也变成了现实,那么科幻小说对于实际的科学研究会不会有促进作用?        

        刘慈欣:科幻小说是一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开拓人们的想象力,特别是让一些年轻的读者读了这些科幻小说,开拓他们在城市中可以探索的视野。至于它对于科学研究的直接作用几乎为零,不会产生什么作用,因为两者的思考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科学研究是实打实的东西,真正要在现实中实现的东西,科幻离科学的距离还是差得很远的。

        每个人所生活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时间上我们只能活几十年,很难活到100年,空间上我们就更有限了,我们只能在地球表面来活动。所以说科幻小说是在想象上和文学中拓展我们人生的努力,让我们生活的时间和空间无限得扩大。我觉得这是每一个人意识深处应该有的一种愿望,对未知世界的渴望。我觉得这是科幻小说存在的一个基础。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