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走进初心之地南昌路,看人文会客厅里的上海软实力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清水墙砖、水沙石墙面,配上统一的深色窗框和黑漆铁门,南昌路上的老建筑不仅外观完整,还保留了浓浓的复古韵味。沿街围墙高度被降低,墙顶增补鲜艳的花卉,甚至变电站墙面也成为了艺术家的画布,为南昌路增添了色彩。
自2018年起,上海黄浦区衡复风貌区保护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开始实施。
截至目前,南昌路(思南路至雁荡路段)的阶段性大修结束,南昌路两旁小区住宅、商铺的外立面都得到了修缮,小区内部环境和居民房屋内部也得到了改造。
南昌路
不仅如此,今年5月,南昌路还设立了“人文会客厅”,聚焦“文旅咨询服务、社区探寻导览、人文艺术展陈、公益文化沙龙”四大功能,为社区居民、楼宇白领和往来游客提供更多元化、立体化的服务与活动。
澎湃新闻私家地理栏目带你走进百年南昌路,回望红色初心,探寻人文历史气息,感受上海城市软实力的力量。
南昌路变电站墙面上的涂鸦
修旧如故的老建筑
南昌路最早修筑于1920年,其前身是法公董局修筑的军官路,后又被称作陶而斐司路和环龙路,如今全长1690米,西起襄阳南路,东至重庆南路,与大名鼎鼎的淮海中路并行。虽然两条马路仅相距100多米,但南昌路显得幽静低调许多。
如果从陕西南路地铁口出来,自西向东走,首先遇到的一幢地标性建筑就是南昌大楼。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一批俄国流亡贵族集中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一带开店经商,十分集中。环龙路(即现在的南昌路)因毗邻霞飞路,闹中取静,永安地产公司看好了这里的地块,便在1933年投资兴建了阿斯特屈来特公寓(Astrid Apartments),由外籍建筑师列文设计,安记营造厂承建。
位于今天的南昌路、茂名南路的交叉口东北角的南昌大楼。
阿斯特屈来特公寓,就是现在的南昌大楼,位于今天的南昌路、茂名南路的交叉口东北角。设计师将转角作为主立面和主入口,向两边延伸形成辐射面,设计了一栋保姆楼和公寓楼分开的8层公寓大楼。大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薄荷绿和奶黄色相间的外立墙砖清新靓丽。两翼立面设计简洁,带有半桃型的封闭式小阳台。在主入口上方的门额及其顶部的尖塔上,还饰有装饰艺术派风格的几何形图案,是大楼独特又醒目的标志。
顶部尖塔上,饰有装饰艺术派风格的几何形图案,是大楼独特又醒目的标志。
在南昌大楼的对面,钟和公寓也是一栋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老式公寓,原名为希勒公寓。大楼外立面朝东,贴有浅米色面砖,窗洞周围有仿古装饰线,阳台出挑较大,形式简洁,为现代派风格。
两座大楼呈对角线位置,对立而望,虽然历经近百年,但至今仍在使用中,建筑的一楼或改成个性十足的服装店、咖啡馆,或变成烟火气满满的水果店、超市或餐厅,都体现浓浓的沪上风情。
继续向东走,环龙别业、环龙里、上海别墅、花园住宅群……南昌路两侧的老建筑之多,让人应接不暇。据了解,在社区保护和修复的过程中,专业人员们秉持着“修旧如故”的原则,查阅大量历史图片、文字史料,走访居民反复求证,从样式、选材、配色、工艺,尽可能地复原建筑的本色,不破坏整体的美观。
南昌路两侧的老建筑风景
上海科学会堂,是南昌路上占地面积最大、外观最为惹眼的老建筑群。其中最漂亮的一号楼,原为法国学堂,建成于1917年,由当年的法租界公董局建筑师万茨和博尔舍伦设计,姚新记营造厂承建。1958年1月18日,更名为科学会堂,并由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亲自题写。同时,新成立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搬入科学会,并一直在此办公至今。
上海科学会堂一号楼,其前身是法国学堂,建成于1917年。
科学会堂一号楼的建筑结合了法国文艺复兴和新艺术运动的装饰风格,分为上下两层,坐北朝南,呈对称布局,外墙采用鹅卵石贴面,窗洞均砌成半圆或弧形券状,并配置法国式大落地木窗,在主体建筑院内,还有一个6000平方米的大花园。
据说在修复时,工作人员第一步就是寻找与原始墙面鹅卵石大小、颜色相仿的石子,然后铲除破损的鹅卵石墙面,粉刷基层墙面并上色,接着再把鹅卵石均匀洒在墙面上。这还没结束,还要检查墙面平整度与密实度,一遍遍微调,直到墙砖深浅、缝隙粗细与设计别无二致。如今,灰白色的外立面不但气质典雅,墙面上凹凸的鹅软石,抚摸上去也质感十足。
科学会堂内部
科学会堂一号楼修复完成后,目前已对外开放(目前仅接受团体预约参观)。走进室内,深红色的地板上铺着欧式风情的地毯,在昏黄柔和的灯光下,散发着复古的味道,厚重的木质旋转楼梯、漂亮的彩绘玻璃也让整个空间神圣而又浪漫。
深红色的地板、欧式风情的地毯、漂亮的彩绘玻璃,都散发着浪漫而又复古的味道。
街区改造不仅是修旧如故。在南昌路168弄街边,还可以看到一座独具匠心的“口袋公园”。这是一个浸入式花园,周围被历史建筑所环绕,步道流畅,绿化点缀,可供居民游客漫步、休憩,是南昌路推进沿街面风貌改造的样本之一。
南昌路168弄的“口袋公园”
名人荟萃的人文会客厅
南昌路152号,原本是一个寻常的门牌号,如今已经有了新名字——“人文会客厅”。走进去,游客可以在巨大的液晶屏上迅速浏览南昌路上所有的历史故居和老建筑的信息。
南昌路152号上的“人文会客厅”。
陈独秀、徐志摩、陆小曼、郭沫若、巴金、傅雷、味精大王吴蕴初、著名演员赵丹、白杨、王汉伦、魏鹤龄……一条街住过近40位名人,南昌路的文化基因沉淀在这里的每一栋房子、每一块砖石上,堪称上海人家门口的“历史书” 。
液晶屏上可以浏览南昌路上所有的历史故居和老建筑的信息。
在南昌大楼对面,隔着茂名南路的是著名的淮海坊,建于1924年,初名为“霞飞坊”。坊内共有3层砖木结构楼房199幢,其建筑风格为典型的新式里弄建筑,屋面统一的小烟囱和清水红砖墙面形成建筑群的整体特色,颇为壮观。
虽然如今的正门开在淮海中路上,但人们还是喜欢从南昌路的门进入。
1937年,巴金从日本回国后即迁居于此,一直居住到1955年。在这里,他创作出了其文学成就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激流三部曲》中的《春》《秋》两部。当代知名藏书家,《文汇报》记者、编辑黄裳曾回忆南昌路59号巴金家中高朋满座的热闹情景:“简直就像一座文艺沙龙。女主人萧珊殷勤好客,二楼起居室总是有不断的客人。萧珊有许多西南联大的同学,如汪曾祺、查良铮、刘北汜也不时来坐。谈天迟了,就留下吃晚饭。”
屋面统一的小烟囱和清水红砖墙面。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淮海坊过去一直备受商贾巨富、军政要人、文化艺术界人士的青睐。除了巴金外,徐悲鸿、竺可桢、盛丕华、许广平等名人也曾在这里居住过。
巴金旧居
在距离上海科学会堂不远的南昌路53号,是著名画家林风眠的旧居。这是一栋两层砖木结构的小洋房,坐南朝北,清水红砖外墙,方百叶窗,屋前还有小院。旧居下面是客厅和厨房,上面有一大一小两个房间。据说林风眠让太太阿丽丝·华丹和女儿林蒂娜住大房间,自己则将小房间隔成两半,一半用于睡觉,一半就作为画室,偶尔招待朋友。
林风眠旧居外观
林风眠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西洋画法,并结合中国文化,创作过许多以反封建为题材的油画。回国后,他开始对中国传统艺术感兴趣,喜欢研究隋唐山水、敦煌石窟壁画、宋代瓷器、汉代石刻、战国漆器、民国木版年画、皮影等,以丰富自己的艺术素养。后来在上海生活的27年里,林风眠的画风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创作了许多带有立体主义风格的戏曲题材作品和以人物组群为主体的现实生活题材绘画。1954年,林风眠出席上海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并当选为上海市第一届政协委员。
旧居是两层砖木结构的小洋房,清水红砖外墙,方百叶窗,屋前还有小院。
离开林风眠故居,继续向东走,街对面有一排外墙奶黄色的建筑群,是建于1912年的花园别墅。弄内共有四排建筑,都是新式里弄建筑风格。
在南昌路136弄,有一排奶黄色外墙的建筑群,它们是建于1912年的花园别墅,傅雷旧居就在其中。 维基百科 图
1931年,傅雷由法返沪,任上海美专办公室主任,教授美术史和法语,就住在寓环龙路花园别墅(今南昌路136弄)39号。这栋小洋房是他早年的居所,一楼是会客,二楼为卧室,三楼是书房。据说,傅雷常常在书房译书,如果不是不得已的情况,基本从不下楼见客,其子、著名钢琴演奏家傅聪还曾回忆道:“当我们小的时候,碰到他工作不顺利,我们也跟着遭殃。为了推敲一个字,他睡不着,吃不好,而且脾气很坏,好像我们都欠了他似的。”就是通过这样的执着,傅雷把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名家的著作介绍到了中国。
南昌路136弄11号是徐志摩旧居,铭牌已经斑驳。 资料图
在离傅雷故居不远的南昌路136弄11号,是同样的三层淡黄色小楼,徐志摩和陆小曼于1927~1928年期间曾短暂居住于此。印度诗人泰戈尔访沪时,也曾停留于徐志摩在南昌路的家中。2010年,中印建交60周年之际,时任印度总统的普拉蒂·帕蒂尔向上海市卢湾区人民政府捐赠了一座泰戈尔铜像,如今,这尊铜像就矗立在南昌路和茂名路路口的小广场上。
一座泰戈尔铜像,矗立在南昌路和茂名路路口的小广场上。
红色初心的起航地
如果你仔细留意,会发现南昌路的水泥路上有一些特殊的标志。它们是红色经典步道地标,沿着这些地标,你可以穿越历史的风云,探寻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故事。
南昌路上的红色经典步道地标。
在雁荡路和南昌路交汇的路口,坐落着一栋低调而优雅的六层欧式风格老建筑,棕褐色的外立面,呈南窄北宽结构,南立面略带装饰图案,门楣上清晰地写着:中华职业教育社。
棕褐色的外立面,呈南窄北宽结构。
中华职业教育社(简称中华职教社)创立于1917年5月6日,由黄炎培联合蔡元培、梁启超、张謇等48人在上海发起。社址初设在上海方斜路江苏省教育会内,于1930年迁入这栋自建的大楼里。
这是中国第一个推进职业教育的团体,本着“教育救国”的宗旨,致力于改革传统教育、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投身民族救亡,成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追求民主进步的爱国社团。1932年,由邹韬奋任主编、创刊于1925年的《生活》周刊社,正是在这里成立了生活书店。
中华职业教育社(简称中华职教社)这是中国第一个推进职业教育的团体。
在中华职业教育社附近的老渔阳里(现南昌路100弄)的石库门里,100年前,一群人在这里酝酿了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在这里出版刊物,翻译、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全国传播,陈望道所译《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也在此间酝酿出版。
南昌路100弄2号,就是《新青年》编辑部旧址。这里也诞生了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提出了“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社会”的革命目标,推动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同时,它还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孵化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发起地,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是中国红色之路的起点。
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已开放参观。
如今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通过修复和改造,已对外开放,在展厅内,观众可以欣赏到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物,还可以通过场景复原、VR立体电影、艺术创作、互动查询等设施,在有限空间里,更立体化、沉浸式地解读那段星火初燃的记忆。
南昌路100弄1号的“瑞金·初心会客厅”。
2020年7月,在紧邻“初心之地”隔壁的南昌路100弄1号,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党工委又打造了一座“瑞金·初心会客厅”。
客厅分为“初心溯源——瑞金红色征程史”、“共益空间——社区百姓议事厅”、“治理实践——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展示厅”三个部分,采取实景模拟再现、图文故事展示等形式,再现新老渔阳里之间的“马克思主义小道”。
“初心邮筒”和“初心明信片”
而今年,为纪念建党百年,“瑞金·初心会客厅”还增添了新的创意——“初心邮筒”开张了,同时配套设计了多款精美的“初心明信片”。天南地北的参观者也可以在这里写下自己的“初心明信片”,投进“初心邮筒”,铭记百年历史,感悟不变初心。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