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们还需要访谈类节目吗?

疯爷
2015-05-13 16:16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兄弟,我跟你说个事。”

        “嗯,XX老师您讲。”

        “我这档节目暂时先在网络停了。再调整调整,可能会上电视台。”

        “好呀!恭喜恭喜!”

        “希望兄弟理解。这节目是我自掏腰包在做,长期下去不行,总得吃饭。电视台有招商。”

        “我理解,我懂的……”

        ——这档节目,是访谈类型的。在网络上试播了小半年,断断续续更新了几期,访谈内容日趋精致。往高处走,是意料之中的事。

        在访谈节目几乎饱和的情况下,杀向红海之举,见功力。

        放眼四望,访谈节目已成标配。细说长流固然好,但容易被忽视,甚至只是安静地存在。在“没你不行,有你也就还好”的大环境下,在早就过了“套近乎、忆童年、拿照片、把琴弹”的“老四样”时代,访谈类节目到底活得如何?

        文章开始前,说一下我眼里占分量的访谈节目:《杨澜访谈录》、《鲁豫有约》、《大牌驾到》、《可凡倾听》、《超级访问》、《非常静距离》、《春妮的周末时光》(排名分先后)。

标配:访谈节目有市场

        就像报纸杂志最爱要求记者搞“专访”一样,视频访谈对于电视台、视频网站来说,是最体现格调的做法。大到央视,小到四线视频网站,总会想搞一档访谈节目。

        那么,到底是谁在需要?

        观众需要,这个是首先要说的。每个人物在每个阶段,有什么新的变化,用访谈的方式呈现,是最直观的。在《艺术人生》、《杨澜访谈录》等老牌访谈节目的影响下,回忆、叙述、感动,似乎已经是最平常也是最经典的操作手法了。观众,已经被这种方式教育了。

        电视台需要,这个很重要。但凡有点资源有点情怀的电视台,都会想安排一档访谈节目。这种情况,很多时候是电视台长官的情怀推动。这,是根深蒂固的老思维的需要,同时也是广告主的需要。

《快乐大本营》男神季

        宣传的需要,总得满足人家呀。明星有节目要宣传,总不能天天跑《快乐大本营》蹦蹦跳跳吧?年轻的艺人还行,老明星那老胳膊老腿的,可经不起折腾。另外,在这个连孙楠、周立波都自称是艺术家的国度,自认为有点资历的艺人,特别喜欢上访谈节目,以显内涵。

瓶颈:人难搞话题难找

        可以这样说:内地艺人,只要够档次的,基本都上过访谈节目。来来回回都是老脸,怎么办?

        电影井喷,综艺节目泛滥,刚在这个电视台上看到黄晓明,打开视频网站又能看见他。不知道是为《跑男》宣传,还是为《何以笙箫默》站台……

打开电视机就能看到黄晓明。

        人难搞啊。这个难搞,不是说明星耍大牌。主要是一个节目已经访过该艺人多次了,别说观众腻了,就连节目组都感觉没啥冲动去做。但是,艺人资源就这些,宣传期就在那摆着,不用就没人,咋整。缺人,缺合适的人,已成为最大难题。

        话题难找。艺人难找,那么“回头客”也接吧。在喜欢一锅端的操作手段下,遇到回头客,聊什么?也把节目组愁死了。所以就会出现这样一幕:这个话题刚在那边问完,到这边继续回应一下,访谈类节目还玩起接龙来了。实在不行,就在微博上找点话题,一段鸡汤或者一张自拍,也能聊个几分钟——已经把访谈深度严重拉低。

陈鲁豫采访向华强,爆点十足。

解决:改名憋大招

        综艺节目既要长青,又想不断蹦出新活力,怎么办?出花招呗!

        《鲁豫有约》改名为《说出你的故事》,就是例子。本想好好转型,怎奈鲁豫标签太明显,还是让人改变不了印象;最近你会发现,《杨澜访谈录》的名字节目前,冠了“人生相对论”五个字,可以看出这是在往人生概念上靠,摆脱那种让热度人物来上节目的惯性思维。

        对节目进行升级,也是一个办法。《大牌驾到》,除了把录影棚换成更炫酷的外,还在后期上下功夫。有网友反映包贝尔那期“画面好像磨皮了,看起来好帅”。原来,节目组全部用达芬奇调色,一帧一帧调,就是为了提高视频节目品质。复用真人秀的后期操作,真是下了血本。

        在选嘉宾方面,很多节目都在憋大招。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几个了:鲁豫采访丁佩,专门谈李小龙一事,成为热门;鲁豫让向华强首次出现在访谈节目前,回应涉黑等,爆点多多;华少专访张学友,在出道30年之际首次接受国内访谈节目,光是乔档期,就磨了几个月……

        但是,这种做法只能偶尔操作一下,每期都那么猛,玩不起啊。香港黎芷珊做了《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的系列节目,把谢霆锋、刘德华、刘嘉玲、刘晓庆什么的都请完,做了十几期,就拜拜了。

黎芷珊把香港大牌都访完,节目就结束了。

        最后,还有这一招:换平台。《鲁豫有约》起源于凤凰卫视,后来推广到湖南卫视,再到安徽卫视,最近又换到了旅游卫视、凤凰卫视中文台……换来换去,无非就是收视率不行、广告商不买账、观众疲惫了呗。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直播分离的好处就在于:总有人能看上我这一卦!

        访谈类节目的主持人标签太明显,是最大的好处,也是最大的坏处。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档节目的生死挂靠在一个主持人身上,风险有点大。小到生病没档期,大到一言一行,都影响到节目。这种情况,对于视频节目来说还好,如阿雅换掉华少,基本无缝对接。但是对于电视台来说,很多驱动都是冲着主持人来,改版、请艺人可以想办法,但主持人这事,可真得悠着点。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