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那些舞台上的晚餐,《伐木》和《最后晚餐》的区别在哪?

阿之
2015-05-11 17:21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伐木》剧照

        整个五月上旬,大概不少戏剧从业者和爱好者都被一部叫《伐木》的戏刷屏了。不仅因为它的导演是有“欧洲剧场界巨人”之称的波兰导演陆帕,也因为它那让人望而却步的篇幅。《伐木》说的是因为对艺术圈丧失信心而与“艺术家”们保持距离的主人公托马斯,因为好友、演员乔安娜去世而重新与这群道貌岸然的“艺术家”们一起举办晚宴祭奠她的故事。晚宴上,托马斯始终冷眼旁观着宴会上的所有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终于逐渐剥落虚伪的外壳,暴露冷漠、狂妄、两面三刀的丑恶本性。

《伐木》剧照

        导演在这部戏里做了一个很让人佩服的尝试,就是他让台上台下的时间几乎完全同步起来,到了四五个小时过后,台上的演员和角色同步地进入了疲惫状态,同样疲惫的,还有台下的观众。晚餐是很实用的群像场景,仅仅通过与不同的人交谈,就能在这一个场景里展现出角色的多面性格。

        去年的“爱丁堡前沿剧展”就曾引进香港话剧团的《最后晚餐》,该剧通过一顿晚餐激发了一个草根家庭潜藏多年的各种矛盾,此剧我因故遗憾错过,但我却看过另外两部同样叫《最后晚餐》(The Last Supper)的舞台剧。

El-Atta版《最后晚餐》的剧照

        第一部《最后晚餐》,作者El-Attar疑似是个非洲人,这部戏刻画的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晚宴的群像。晚宴上,所有人百无聊赖地闲谈着,没人认真倾听别人说什么,说的都只是些自己想说的话,故事发展到最后,所有人的感情和话题重点都懈怠了。如同作者所言,他想表达的,就是“这部戏最大的意义就是没有意义”。似乎颇有《伐木》的风范,估计戏剧的素材也有不少作者本人亲身经历的影子。

Reckless Sleepers版《最后晚餐》的剧照

        不似第一部的随意和消极,第二部《最后晚餐》则要狡猾且匠心独运得多。制作这部戏的Reckless Sleepers是一个由英国和比利时艺术家联合组成的跨国戏剧公司,并且不同于El-Attar的那部戏只是借用了达·芬奇那幅名画的标题,他们制作的这个版本则做了大胆的戏仿。但出于制作成本和票房的考虑,演出方当然不可能每场演出只邀请十一名观众(加上两位主创总共十三人),但为了尽可能地贴近达·芬奇的原画,演出现场的中央依然被一张巨大的长方形餐桌所占据,而观众则和主创一起,围绕着餐桌而坐。

笔者在Reckless Sleeper版的演出现场照片

        演出前,候场的观众要向剧场入口的工作人员索要一张号码牌,并按照工作人员的指引,坐在指定的位置。剧本选取了十三位人物的“遗言”,有像玛丽莲·梦露那样的大明星,也有像毕加索这样的革新派艺术家,还有死刑犯、神职人员等。这些“遗言”包含了主创的解构和解读,未必完全照搬现实。主创每读完一封遗言,就会颇具仪式感地呼天抢地,然后吞下写着遗言的纸条,然后抽取号码牌“处决”一位观众,并送上“最后的晚餐”。

        但说实话,这戏看得我有些尴尬,感觉像是一群很有思想的艺术家像戏子一般地哗众取宠。整部戏虽然“死”了十三个观众,但还不如“遗言”的文本来得有震慑力,整台戏更像是主创带领着一群观众自娱自乐。

        文章的最后,想跳tone地谈谈《深夜食堂》。当我看完整一季的《深夜食堂》,不知不觉地已经进入了审美疲劳,主创抓住了一个有趣的概念却重复地说着大同小异的故事。吃带来的感官享受永远是多重的,且它赋予的精神能量永远是温暖而正面的,只是这个概念却常被滥用或浪费。不知今后舞台上会不会出现一版空前绝后的“升级版《深夜食堂》”?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