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让“沉默干部”不再沉默
近日,笔者到基层走访调研,参与一部门座谈交流,与会的同志十几名,但当被问及对某件工作的想法和建议时,愿意回答的却只有寥寥数者,多数以“还没思考好”“没什么成熟的想法”为推辞,即使愿意说的几位同志中,也有说的不着边际的,讲一些官话,提一些浮于表面的建议,让原本要集思广益的座谈会变成了会议召集人的“独角戏”,这些低头不语的干部我们称之为“沉默干部”。
其实,“沉默干部”这一现象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级机关和组织部门的关注,甚至有媒体详细刻画了“沉默干部”的“五种面孔”,或是害怕说错话挨批,或者被提前安排不允许发言,或是觉得自己人微言轻,说了也不会被采纳,又或是认为自己意见提的好,就是变相的给自己揽活,索性就明哲保身,恪守“沉默是金”的机关“生存法则”。但是干部“沉默”,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单位内部“一潭死水”,当地的发展自然也就会逐渐“沉没”。
为此,必须要内外兼修、软硬兼施让“沉默干部”活跃起来,打破“沉默”的僵局,让干部“有话说”“主动说”“大胆说”。
练好内功,让干部“有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要想让我们的干部“有话说”首先要练好内功,尤其对于年轻干部而言,只有通过强化学习、反复实践,不断增加知识储备和工作阅历,快速熟悉和掌握所在单位、所负责工作的具体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在面对新问题时有深入独特的思考,一针见血、切中肯綮,不仅“有话说”,更能“说得好”。
强化担当,让干部“主动说”。很多干部之所以演变成“沉默干部”,就是缺乏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总感觉一些工作的落实、问题的解决与自己关系不大,自己只要确保手头工作不出错,就是皆大欢喜,工作处理不好也有领导“顶着”,提了建议就等于增加自己的工作量,做的不好还得挨批。因此,各级党政机关一方面要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理清职责和权责边界,做到责任到人、落实到岗,不断增加干部对自身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要增强单位内部的凝聚力,给予干部更多人文关怀,开展系列人文活动,增强大家对单位这个大家庭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
容错纠错,让干部“大胆说”。座谈交流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多好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就是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出现的,如果在座谈交流时对于提出的不成熟、不正确想法横加批评,势必会极大地影响大家发言的积极性。所以,作为召集会议的“一把手”,要乐于和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对于正确的观点及时采纳,对于有失偏颇的建议,有理有据地指出问题所在,帮助干部进一步理顺工作思路,真正营造畅所欲言的良好工作氛围,形成推动工作开展的最大合力。
(作者为江苏省溧阳市上兴镇人民政府 许峰)
【责编 李林涵】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