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王中林:蓝色能源
原创 我是科学家 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 收录于话题#我是科学家 · 演讲预告147个
2021年6月26日
“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将举办第35期活动
“我们的目标:0!”
本期演讲嘉宾
王中林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首席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蓝色能源》
王中林采访:
放眼自然,蓝色的事物似乎最能被轻易捕捉到。抬头即是蔚蓝无边的天幕,陆地上还有占比七成的靛蓝海洋。但广泛存在的事物,往往又让我们疏于深究。有心之人却有着更为敏锐的洞察,能发现寻常中,容易被忽略的潜能。王中林院士,就是这样的有心人。
王中林院士目前主要的研究工作之一,就是回收散落在自然界当中得不到有效利用的能源,并将其转为电能。海洋无穷无尽的一波一涌所包含的能量,被王院士看中并进行开发,也因此,这种能源被命名为“蓝色能源”。
海浪 | Pixabay
“蓝色能源”的想法产生于2014年10月份,王中林第一次把它的名字写在论文里,并阐释它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而利用蓝色能源进行功能发电,背后的原理,也是一个你我应该耳熟能详的物理学现象——“摩擦起电”。
摩擦起电被人类观察发现,已经有近2600年的历史,可以说是被记载在册最为古老的科学现象之一。而当王中林将目光聚焦到此并进行研究后,周围很多人表示不解,研究它能做什么?
研究摩擦起电,能做什么?| Wikimedia Commons, Sean McGrath / CC BY 2.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0)
“我们是知道这种现象,但我们不理解它。”王中林介绍到,中学课本只给我们介绍“玻璃棒和毛皮摩擦,玻璃棒带负电,毛皮带正电”,但没人解释过为什么玻璃棒带负电,毛皮带正电。王中林想要摸清这一古老现象之后的规律,并找到将它与高效利用能源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领域也会有“热门IP”的时代里,摩擦起电更像是被遗忘的科学角落,但王中林觉得自己很幸运,找到了这个角落:“只要什么东西去深究它,你都能发现你过去没有发现的。”
前进的道路中,总是会遇到新的问题,需要研究者们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王中林并非一开始就专门要制造纳米发电机,而是在测试纳米材料的力学性能过程中,一个意外让他开始思考调整自己的假设。“这叫纳米发电机,说得更准确点,叫压电式纳米发电机。”时至今日,王中林都能脱口而出他说出这句话的时间——“2005年9月20日下午,从那之后我的整个研究思路都变了,并一直行走至今。”
王中林在研究中,不吝惜任何细致的观察、推敲和琢磨。但他当初选择自己要就读学校时,却显得有些“随性”,竟然是按照字母顺序选的。“我们那个年代,获得外界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手边只有一本按字母顺序分条介绍各所大学的书。”就这样,以A开头的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就成了他的首选,开启了自己的科研之路。
蓝色能源梦想是网状联结数以百万计的可捕获低频海波能量的摩擦纳米发电机。本图是网络状虚拟结构图,右上角是设计的球形纳米发电机 | 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网站
如今,王中林自己也培养了几百名学生。即使已是摩擦纳米发电领域的带头人物,王中林更看重的还是师者的身份。“一个教授的天职,是学生培养,其次才是我的研究。”王中林始终抱有开放的胸怀,欢迎学生向自己发起学术上的挑战。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态度,他的学生有很多已在各自的领域中展露头角,成为新的领军人物。“只有能培养出挑战你、将来超过你的学生,你才是最成功的老师。”
6月26日,欢迎来“我是科学家”,听王中林讲讲蓝色能源的故事。
监制&策划:吴欧
编辑:李霄
撰稿:蔡祎
排版:尹宁流
2021年6月26日
14:30-17:00
北京 · 朝阳区希尔顿酒店一层天元宫
与你相约,不见不散
原标题:《王中林:蓝色能源》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