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学》创刊:沪上学者聚议,“上海学”如何可能?
最近几十年,上海史研究方兴未艾,在海内外拥有庞大的学术队伍,出版了大量资料和论著,俨然一门显学。5月6日上午,上海社科院历史所济济一堂,沪上老中青三代上海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在庆贺《上海学》出版之余,各抒己见共话“上海学”。
与会学者合影留念。澎湃新闻记者 罗希 图上海在近代中国的地位
上海在近代中国的地位,远不止于一个地方性城市。华东师大杨国强教授指出,作为一座城市,上海形成和发展于19世纪中叶,与中国的近代化是同一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上海对现代中国的影响是其他任何城市难以匹敌的。他说,一开始,外贸在上海,海关收入在上海,口岸知识分子在上海,西方知识分子集中在上海,各种思潮涌入上海,革命在上海,改良在上海,五卅运动在上海,等等,一直到今天,浦东新区、自贸区仍在引领全国、影响全国。
复旦大学周振鹤教授也在发言中强调了上海曾经的辉煌:上海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是中国的经济和金融中心、出版文化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国民政府时期还一度扮演了“影子”政治中心的角色:当时的政治中心在南京,但达官贵人都住在上海,两地有京沪夜车往返。政商要人常常在上海聚头商谈,第二天再到南京发表意见。今天的上海虽然不像以前那样突出,但仍然是重要的经济中心。
上海自开埠以来备受世界关注,关于上海的研究和论述也渐成气候,但似乎尚未跳出“地方性知识”的窠臼。在这种环境下,上海师大苏智良教授指出,作为国内上海史研究的重镇,上海社科院历史所推出由周武研究员主编的《上海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颇具学术意义。
首次正式祭出“上海学”的旗帜
《上海学》主编周武表示,“上海学”不是今天才有,江闻道先生早在1980年就提出了这个概念,但他基本上将上海学等同于上海史。1986年,周武的老师陈旭麓先生提出在上海史的基础上推动“上海学”研究,并发表《上海学刍议》,界定了这一概念。
陈旭麓在《上海学刍议》一文中说:“上海学当然是以研究上海为对象,但它不同于上海史、上海志,史是记述它的过去,志是分载它的自然和社会诸现象,学高于史、志,是它们的理论升华……上海学应该是从对于上海的分门别类及其历史和现状的研究中,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内核,由此构成为研究和发展上海这样一种都市型的学理,富有上海的特殊性,又含有都市学的共性。”
周武的同事马军研究员则将上海学、上海史研究追溯到1930年代的上海通志馆。“柳亚子、胡道静等先生带领的一批人,开启上海史的第一个时代。尽管社会环境动荡,他们仍在短短的时间里编纂了1000多万字的《上海市通志》稿,为上海史研究奠定了厚重的基础。”马军说。
周武表示,今天重新提出“上海学”有三个愿景,一是呈现上海外在和内在的城市精神气质;二是希望把上海城市变迁放在江南、国家、全球的整体变迁格局中加以考察;三是吸引海内外同行共同推进研究。
就“上海学”这个学术概念来说,虽然此前有所讨论,但终显零散,底气不足。《上海学》前两辑的推出,代表了大陆学界的最新努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把此前的概念付诸实践,假以时日,长成参天大树,亦未可知。
《上海学》首发式会场众所纷纭“上海学”
不过,关于“上海学”,与会的专家学者颇有一番争鸣。
杨国强教授指出,上海学的主体还是上海史,但上海学跟上海史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古今贯通的,学科贯通的。只有打破学科壁垒,走出碎片化的迷障,从大的视野、大的问题意识着手,才能拥有大的格局,从而超越“地方性知识”。
华东师大退休教授王家范则直言对“上海学”这个名词不“感冒”。在他看来,上海史的发展空间还很大,有很多精彩纷呈的内容有待发掘和呈现。只有细节呈现出来,才可能把上海史提升到一个境界。
上海市文史馆研究员沈祖炜则表示,对上海学概念是否认同可以研究讨论,但有人举起“上海学”的旗帜,就意味着将有更多研究人员汇聚到这一旗帜之下。杨国强就表示,回顾20世纪的学术史,在中国,顾颉刚主编的《禹贡》、陶希圣主编的《食货》影响了一代学人;在西方,年鉴学派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经济与社会史年鉴》这个杂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见,学术期刊对培养和凝聚学术团队、推动学术研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上海市档案馆研究员冯绍霆认为,1980年代中期就有“上海学”的提法,但那时时机似未成熟。至少经过中外学界这么多年的积累,“是时候举起‘上海学’的旗帜了”。
史料开发和整理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在谈及“上海学”的构建时,不少学者指出史料发掘和整理的重要性。
王家范教授表示,上海史还有大量史料未被发掘整理。他举例说,澎湃新闻私家历史最近发表了几篇关于上海的史料(取自《上海的将来》),但关于上海房价的分析实属皮毛之见。有一种非常能够说明当时房价高低、民众承受能力的资料,是商务印书馆从宣统元年开始出版的《上海指南》。“大部分研究者只用过第一本,我现在搜集过8本,实际上至少有50到60本。有时一年出版2本,一直到1948年。假如把这些《上海指南》按时间顺序细致比对,可以看到很多关于城市变迁的信息。”
周振鹤教授素以搜集近代文献为乐,他的近代文献收藏在学界颇负盛名。谈及上海史料之丰富,他以日本为例,“关于上海的书就非常之多,简直难以计数,甚至有许多非正式出版物,价值都很高。”比如,1930年日本有个“邪门左道”的组织,这个组织的头头曾经来过上海,他的文章就收在一本非正式出版物里。其中提到土山湾,并配了好几张照片——现在看来都很珍贵。
对于《上海学》设有“新史料”这个栏目,苏智良、周振鹤等教授都表示赞许和支持。毕竟,无论是上海史研究,还是上海学建设,都需要厚实的史料为基础。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