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风华之城·南昌|英雄之城:既有“厚度”也有“温度”

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2021-07-01 17:17
来源:澎湃新闻
快看 >
字号

【编者按】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今日中国,风华正茂;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在建党百年之际,澎湃新闻视觉中心影像新闻部特别推出《风华之城》系列报道,讲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祖国大地的日新月异,基层党员的卓绝奋斗,人民群众的小康生活。 

江西南昌,是一座拥有英雄情怀的红色之城,八一起义在这里打响,人民军队在这里创建,八一军旗从这里升起,“八一”是这座城最闪亮的底色。其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红色印记,让信仰生根,让文明成长。今日“英雄城”的百姓生活,既有“厚度”,也有“温度”。

今日“英雄城”,南昌滕王阁。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2021年3月28日,江西南昌,市民在八一广场上休闲娱乐。1979年1月8日,八一起义纪念塔建设落成,成为南昌英雄城的标志性建筑。

2021年3月26日,江西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南昌广电银亿幼儿园的小朋友向“一代英豪”群雕献花。群雕从左至右依次为起义的主要领导者刘伯承、叶挺、周恩来、贺龙、朱德。

2021年3月25日,江西省南昌航空大学,一位老人在草地上做运动。

2021年3月28日,江西南昌,游客在赣江市民公园草地上休憩。

2021年3月25日,航拍江西南昌赣江。

2021年3月28日,江西南昌,游客在赣江边拍照。

立德铸魂

——红色历史讲解员周甜

2021年3月26日,江西省南昌市,八一起义纪念馆,周甜在“一代英豪”群雕前。

南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悠久的革命历史影响了这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一代,周甜便是其一。2011年大学毕业后,学播音主持的周甜来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成为一名红色历史讲解员。

从事讲解员工作十年来,周甜对革命事件、人物故事从“没那么熟悉”到“熟记于心”。不仅把八一馆基本陈列的展品、文物特征及其背后历史故事熟记于心,还会根据游客的年龄层、知识水平、认知程度来调整解说词。“不同年龄的观众对讲解的需求不一样,需要针对性、差异化讲解,让每个人了解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才是一次成功的讲解。”周甜表示。

2021年3月26日,江西南昌,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

这些年来,让周甜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的故事,当时这位老兵的班长为了保护他,直挺挺倒在他的面前。老人平静的讲述着这个故事,将被子弹射穿的腹部伤口展示给大家看。“看到弹痕时,我触动非常大,那一刻我感触到历史是无声的,但我们的讲述应该是有声的。”周甜认为,红色历史讲解员的责任就是应该用细致精彩的讲解,把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讲给来客,让文物故事、革命故事真正活起来。

2021年3月26日,江西省南昌市,八一起义纪念馆,周甜在给游客讲解。

“讲解员和老师有异曲同工之妙,老师是立德树人,我们是立德铸魂,不仅是讲述事情,更重要阐述内在的含义,让人领悟到一种精神。”周甜表示,要用心做好本职工作,守好阵地,把红色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红色故事去启发大家,给予大家力量。

让病人们吃得好一点

——“爱心厨房”守护者万佐成、熊庚香

2021年3月25日,南昌,万佐成和熊庚香夫妇。

“微弱的灯,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红的灶,氤氲出亲情的味道。这陋巷中的厨房,烹煮焦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惯看了悲欢离合,你们总是默默准备好炭火”。这是“2020年感动中国”对万佐成、熊庚香夫妇的颁奖辞。

在与江西省肿瘤医院一墙之隔的一条无名小巷里,有个叫“爱心厨房”的地方,每天陆续约有两三百人拿着食材来到这里,排队为住院的亲人做饭菜,他们的共同目的是为了让病人尝到“家”的味道。厨房的主人就是万佐成、熊庚香夫妇。从2003年至今,“爱心厨房”全年无休,从不打烊。 

2021年3月25日,南昌,病人家属在“爱心厨房”的灶台上做饭菜。

2021年3月25日,南昌,“爱心厨房”内十几个灶台同时开火。

万佐成、熊庚香夫妇俩是南昌新建区人,原本在小巷里做炸油条卖早点的生意。2003年的一天,一对想为住院孩子做顿饭的夫妻前来借火,万佐成连忙腾出炉灶,拿出铁锅和调味品:“你们炒,你们炒,反正是多余的火,不要钱。” 从此,万佐成夫妇油条摊“多余的炉火”在肿瘤医院的病人家属间传开,借火的人从十几个到上百人。为了让“爱心”维持下去,夫妻俩先后又购买了几十套炉具,但始终只收成本钱:炒菜1块,煲汤3块。 

2021年3月25日,南昌,厨房墙壁上的留言册写满了患者家属对万佐成夫妇的感谢。

春去秋来,万佐成夫妇的“爱心厨房”已经坚持了18年。两位年近70岁的老人依然每天凌晨4点起床,开始一天的忙碌:先把厨房里外打扫一遍,再给26个煤炉点火,灌满29瓶开水,煮好5锅大米粥……直到晚上十点。 

万佐成夫妇的初心很简单,让病人们吃得好一点。“他们离不开我们,我们离不开他们。帮助他们,我们感到很快乐。只要家属需要,我们就一直做下去,能做一天是一天。”万佐成说。

救人是本能反应

——军人、英雄、支书许诺

2021年3月25日,南昌,青山湖区旺角社区党支部书记许诺。

在老福山火场的见义勇为,让许诺成为南昌家喻户晓的英雄。今年26岁阳光帅气的他,是南昌市青山湖区旺角社区的党支部书记。虽然年纪轻轻,但履历相当丰富,“军人”、“英雄”、“支书”是他的人生三段最重要的经历。

许诺出生在江西南昌,2011年底应征入伍,成为北京市消防总队门头沟支队的一名战士。服役期间,许诺作为北京消防首批增援“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的力量之一,在最危险的爆炸核心区操作无人机,拍摄下了珍贵的第一手视频,为现场作战指挥决策提供了重要辅助。许诺因此荣立个人三等功。

5年的消防员生涯,练就了他临危不惧的军人胆识。2017年3月16日晚,南昌市老福山立交桥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许诺从随时可能爆炸的汽车大火中抢救出3名伤者,成为了南昌家喻户晓的英雄。先后被江西省文明办和中央文明办授予“江西好人”和“中国好人”等称号。事后,许诺表示,当时的行为完全出于一名消防战士的本能反应。 

2021年3月25日,南昌,许诺在青山湖区旺角社区实地了解情况。

2021年3月25日,南昌,青山湖区旺角社区航拍。

2018年,许诺放弃了汽车4S店的高薪工作,成为一名社区干部,扎根基层,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许诺勤跑勤看勤问勤思,多次走访社区百姓和企业,积极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让社区面貌有了全新变化。在青山湖区湖坊镇华安社区,他带领同事们在社区成立了多功能党群服务中心,形成多个“品牌栏目”。在老旧社区青山湖区旺角社区,上任不久的他就解决了长期困扰居民的化粪池堵塞问题,改善了社区人民生活。他表示,会持续关注居民生活的难题,将继续尽自己所能,为社区居民办实事,还居民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生长在英雄城,从小听‘八一精神’长大,我很自豪。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今后的岗位上,我必将竭尽全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许诺坚定地说。

重要关头,党员肯定要冲在前面

——护士杨辉利

2021年3月26日,南昌市新建区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杨辉利。

“我是一名医务人员,同时也是一名党员,国家在重要关头,我肯定要冲在前面。”今年34岁的杨辉利是南昌市新建区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

去年2月4日,疫情肆虐,杨辉利提前退掉了回四川老家的机票,告别家人,主动请缨,作为江西驰援湖北抗疫的第二批医疗队队员赶赴武汉。“那时候疫情防控形势非常严峻,作为呼吸消化科的护士,我必须去一线。回家过年可以等,但病人多等一刻就多一分危险。”杨辉利表示。

在武汉武昌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杨辉利是护理队小组长。进舱前,她都会仔细检查每一位队员的防护服,确保穿戴合格。方舱内,她随时关注每一位队员的身体状况,确保劳逸结合。遇有突发情况,她总是冲在前面,每天第一个进舱,最后一个出舱。

2021年3月26日,南昌市新疆区人民医院,杨辉利在病房查看病人病情。

其中一位患者住进方舱医院后,因为担心家人,情绪一度十分低落。杨辉利告诉他:“国家不会抛弃任何一个人,全国各地最好的医疗队伍在源源不断支援武汉,一定会尽全力治好大家的,会好的,都会好的。”也正是这句话,让许多和他一样的患者从开始的恐惧、抵触到逐渐的信任和依赖。这位患者在出院后特地通过媒体找到了杨辉利,再次当面向她鞠躬道谢。“我完全没想到,自己不经意间的话,能让患者一直记在心里。”杨辉利表示,患者的肯定让她的动力更足了。

至武昌方舱医院休舱,杨辉利与团队共同奋战36天,护理患者282人,圆满实现了患者零死亡、零跌倒、队员零感染的目标。

“去年抗疫的历练,让我对护士这份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无论在哪一个岗位,我都会心系患者,脚踏实地、努力工作。”杨辉利表示。现在,她升任新建区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英雄之城:中部崛起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要求江西努力“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为江西省发展把脉定向、擘画蓝图,为南昌市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南昌市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定位,跳出南昌看南昌,将南昌置身全国乃至世界大格局中寻找定位、谋划发展,加快做优做强大南昌都市圈,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南昌发展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南昌在中部乃至全国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南昌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对外贸易得到迅猛发展。2012年,全市进出口总值82.87亿美元,其中出口64.65亿美元,比1993年增长100多倍。2020年,进出口总值166.14亿美元,比2012年翻了一番,其中出口102.97亿美元,首次突破百亿美元,迈上历史新高度。

    责任编辑:薛晶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