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日出东方”特展:重大美术创作共庆百年华诞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即将来临之际,6月24日,“日出东方——上海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开幕,共展出140余件/组作品,从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角度出发,以创作于不同历史阶段的美术精品构成叙事结构,以美术作品反映中国共产党诞生至今的百载征程。展出作品几乎涵盖了上海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代表作品,重大美术创作作品占一半以上。
展览以时间为线索,以“天翻地覆慨而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六亿神州尽舜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东方风来满眼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人民城市见初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篇章。围绕党史中发生在上海的重要事件,以及上海美术名家笔下反映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的主题创作,以视觉呈现叙述史实,通过美术作品营造图像叙事,回溯历史、展望未来,也展现各阶段美术创作的不同气质和特征。
此次展览以中华艺术宫馆藏作品为主,兼顾部分重要机构藏品。作品类型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连环画等,几乎涵盖了上海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代表作品,重大美术创作作品占一半以上。
展览现场
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郑辛遥以“新、全、严”来概括此次展览,“新”是一半作品精选自历次重大美术创作工程;“全”是馆藏作品加入展出,体现上海市老中青几代画家的水平; “严”是新创作作品经过多次严格把关,标语、家具、建筑等细节请党史办等专家审核,作品的艺术表达由老画家亲自督导,青年画家们的创作也精益求精,几易其稿,力求完美。呈现出思想性好、艺术性强的作品。
经典之作与最新创作勾勒伟大事件发生的现场
这一篇章首先以《上海:红色起源地》、《<共产党宣言>中文本翻译出版》、《曙光——中国共产党成立》、《南昌起义》等作品为起始,展现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启后,上海作为新思想传播的高地,诞生一个先进政党的必然性。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就此肩负起国家民族兴亡的重任,掀开了开天辟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上海:红色起源地》 洪健 中国画 202×202cm 2021
展览开幕式上,洪健作为艺术家代表发言,他的《上海:红色起源地》主要描绘1920-1929年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留存的革命活动旧址。他走访了一大会址、二大会址、四大旧址,还有《新青年》杂志旧址、共青团成立初期的处所、一大代表开会时所住的宿舍等等,发现很多历史事件均在石库门里所发生。根据这些特点构思的这幅作品将分布于上海各个区域石库门建筑的革命旧址以大大小小九个局部并置来形成一个大画面,完整地呈现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从筹备到成长的历程,以及上海这座城市的光荣历史。
此后展览以作品为叙事方式,勾勒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上海工人运动、左联革命文学活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
其中一些画家本就是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人。比如莫朴(1915-1996),他1933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他与同学一起组织了中国美术界最早也最有影响力的抗日救亡团体“上海国难宣传团”。这个宣传团以创作巨幅宣传画著称,辗转于上海、南京、华北、西北和内蒙各地,宣传抗日。
《鲁迅与陈赓》 莫朴 油画 23×34cm 1991
此次展览中,展出的《鲁迅与陈赓》创作于1991年,虽然尺幅很小,却在概括的笔触中将两位先贤为国家共谋出路的焦急与憧憬表达,那应该是在1932年夏秋之际。红军将领陈赓秘密在上海养伤期间,在冯雪峰的安排下曾与鲁迅先生有过接触。
莫朴将这场秘密的、没有留下图像的画面具体化,绘画作品在很多时候均充当了这一作用,艺术家们通过对史料描述的艺术化表达,为一场场历史事件留下图像。比如,展览中古元的《人桥》记录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大军渡江,架桥部队撑起浮桥,配合主力部队向敌人进攻的场面。画面以黑版为主,套以橘红、黄绿二色,在对比中表现出硝烟四起、火光冲天的战斗气氛,映现出士兵奋勇前进的身影。这件描绘解放战争时期的作品,也反映出新兴木刻新的艺术里程。
《人桥》 古元 版画 20.5×35.5cm 1948
再比如,展览中黎鲁的《五卅惨案》(1951)和张培成《五卅运动》(2009),对于同一事件的表达,也可看出艺术创作手法的不同。
《五卅惨案》 黎鲁 版画 25.5×38.2cm 1951
黎鲁用“以刀为笔”的版画记录了1925年5月30日下午英国巡捕开枪的情形,同一主题,张培成则相对更具个人风格,他延续了自己一贯的造型手法,但画中人物惊恐的眼神成为“格外醒神”的点睛之笔,在看似柔和的水墨表达中,显示出了内在的力量。
张培成《五卅运动》(2009)
《占领总统府雕塑小稿》 魏景山 雕塑 55×34×30cm 20世纪70年代(2015年重制)
深入生活,反映不同时期人民的精神面貌
在“六亿神州尽舜尧”、“东方风来满眼春”中,能看到不少老一辈艺术家深入生活,表达新的时代热火朝天的建设画面。比如颜文樑《闵行在建设中》、丰子恺《庆千秋》、王个簃《走向生活》、陈逸飞《开路先锋》、张培础《闪光》等作品,让当下的观者直观感受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气氛和当时人民的精神面貌。
《开路先锋》 陈逸飞 油画 196×440cm 1972
丰子恺《庆千秋》,展览现场
1950年代不少老画家响应号召,在“新国画运动”的倡导下与真山真水进行对话,并以写生的方式去表现新生活。工业建设、城市风景纳入到山水画创作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巨变,轮船码头、公路汽车、高楼大厦,这些现代城市元素出现在传统中国画中,这不仅是画家们对传统中国绘画融入现代符号的艺术探索,也表达出他们对所处时代的关注与思考。
其中,应野平的《上海外滩雄姿》、吴青霞的《苏州河晨曦》让我们看到了半个多世纪前的外滩和苏州河风光。此外,颜文樑《闵行在建设中》表达了1950年代末闵行的建设和工人生产生活。
《闵行在建设中》 颜文樑 油画 26.5×34cm 1958
《朝晖》 陈秋草 中国画 68×137cm 20世纪50-60年代
其中比较少见的是,作为山水画家的陆俨少1966年创作的一幅工业题材作品《上海港》,画中大型货轮停靠在繁忙的上海港码头上,车流穿梭不息地吊装运输着货物,轮船烟囱蒸腾出的烟气飘耸入云,远处黄浦江畔鳞次栉比的外滩建筑在云水之间若隐若现,钢铁货轮、城市楼房、马路汽车的线性结构和朦胧缥缈的烟气、云水形成了对比。从文人书斋到火热的生活,老画家们也探索出一条超越文人画,表达生活的创作实践的道路,现在看来也许技术层面不全完整,但是那种真诚、质朴,饱含热情的笔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上海港》 陆俨少 中国画 138.5×68cm 1966
这一部分中还展出了贺友直连环画《山乡巨变》、李詠森水彩画《上钢三厂工地》等这些老百姓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作品。
《造万吨轮》 吕蒙 版画 29.5×38cm 20世纪60年代
到了1978年前后,画家的创作热情被空前激发。乔木《彩霞迎春》、叶浅予《藏舞》、俞云阶《迎春——石钟琴》、刘海粟《复兴公园》、陈钧德《街心花园》等等,用更为自由和多样的创作表达着对美好新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这些作品画的也是身边事、身边景,生活的点滴,成为入画的题材,也为我们全面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变迁提供了更丰富的视角。
同时,艺术家们用面向未来的勇气与信念,以及继往开来的视觉艺术语言,展现出对于新时期城市发展的憧憬和期盼。如作品邵克萍《南浦建大桥》、王成城《您好!上海》、黄阿忠、杨继德、贺子鉴《上海宝钢总厂》、卢治平《我们是钢我们是铁》等,在展现重要历史事件的同时,借助艺术题材、形式、技法、媒介语言上的突破创新, 使上海城市发展的壮美图景跃然纸上。
《拼搏——上海南浦大桥工地之夜》 冒怀苏 版画 45×61cm 1990
《日出东方——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建设纪事》 李明岗、魏晶 综合材料 150×40cm 2021
重大美术创作作品占一半以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时代风采——上海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日出东方——上海市庆祝建党百年青年美术创作项目”等重大美术创作活动相继推出,此次展出的作品占到了一半以上。
《南昌起义》 韩硕 中国画 300×650cm 2011
《我们夺冠了!》 蒋铁骊 雕塑 170×330×85cm 2018
“日出东方——上海市庆祝建党百年美术创作项目”是上海实施的一项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与之前的项目相比,首次聚焦青年美术创作力量,该创作项目的部分优秀作品在展览中首次亮相。因此,此次展览也是首次较为全面地对本市以党史为主题的美术创作成果的巡礼和检阅。
《G60科创云廊》 杨艳 王珺 油画 240×330cm 2021
尤其在“人民城市见初心”板块中,不少2021年的最新作品展现上海这座城市中,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创新之景、生态之景和人文之景。如表现城市科技创新的杨艳、王珺作品《G60科创云廊》。为了创作这件作品,杨艳、王珺也曾多次戴着安全帽走入工地。看到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和云顶的光斑闪烁,他们想将建筑带给自己的震撼通过作品传递给观者。
《探月》 石至莹 油画 600×180cm 2021
石至莹《探月》也让人联想到这些天,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都在关注和讨论的中国航天进入了“空间站时代”的话题。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画家也了解到运载火箭的分离过程,拉格朗日点,月昼月夜等科学常识,到了具体画面表现中,着重突出了红色的国旗和较为亮眼的水蓝色地球,来突显这个题材的国家性和宇宙感。
此外,此外马小娟、刘亚平《生命的启示》、汪家芳《“南大”蝶变》、周全的《雁回东滩》、王蓉《大翻身——董家渡城市更新》等反映城市生态建设,李前《支部建在楼上》等以及反映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人文关怀。
《雁回东滩》 周全 中国画 200×350cm 2021
同时,还有体现上海美术创作继往开来、百花齐放的新作品,如潘公凯《清夏图》、司尚林《中国式地图之上海》、陈家泠《花港观鱼》等。在作品中感受温暖,从画面中找寻认同,画家们用画笔描绘了上海正向着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迈进,呈现出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生动写照,映照着建党百年不变的初心。
《海派风流:五大新城印象》 徐增英 150×400cm 2021
此次展览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和解放日报社主办,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上海市美术家协会承办,上海中国画院、上海油画雕塑院协办;该展览已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目录》(全国共30个展览项目入选)。
展览入口处 摄影:赵东阳
展览将展出至10月18日。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