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民日报批阳奉阴违:一听不唯GDP论英雄,便任凭经济下行

人民日报评论部
2015-05-06 07:48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5月6日,人民日报发文批评为官不为现象,指出个别地方对调控的落实不坚决、不到位,甚至阳奉阴违、为官不为,表面上是作风问题,深层次则是责任与担当的欠缺。

  前不久,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普降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这是央行2008年11月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降准。从去年底以来,两次降息、两次降准、财政赤字规模增加……政策面连连“出拳”。对此,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更明确指出,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大定向调控力度。

  “7%的增速仍是一个奇迹”“质量代替数字”“中国经济从青春期进入青年期”……在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后,多家国际媒体给出理性评论。一家电视台明确指出,“中国有保持稳定增长的自信”。这份成绩与自信,来自经济运行的新机遇、新亮点,更来自中央宏观调控的新作为,来自各地各部门对调控举措的贯彻落实。

  十八大以来的两年多,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宏观调控,展现出不少新的特征:一是强调区间调控,为增长速度与物价水平设定合理范围;二是突出定向调控,无论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信贷扶持,还是瞄准“三农”的降准、降息,精确制导取代大水漫灌;三是创新思路和方式,预调微调侧重平衡,适度干预但不盲目,必要时则坚定出手。

  正是日渐丰富的调控工具箱,让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愈发从容。开局平稳的一季度数据中,表征钱袋子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1%,关系生活品质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8%,双双跑赢了GDP。“一带一路”等建设,让实际利用外资与对外直接投资“并驾齐驱”;高铁、电力、通信、铁路等基建投资,力保经济不失速。认识新常态,必须认清宏观调控的科学与权威,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不谈条件、不打折扣,坚持发展、主动作为。

  现实中,也有个别地方对调控的落实不坚决、不到位。比如,有领导干部与企业家座谈时惊讶发现,去年11月出台的一份基础设施投融资文件,大家基本上都不知道。原来是地方传达不到位,特别是配套政策没有出来,“导致诸如此类的好政策停留在纸面上”。类似的,赤字安排已达1.62万亿元规模,还有不少省份的财政资金趴在账上“打呼噜”;货币供应量目标增速12%,“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也可以略高些”,可仍有金融机构因惜贷而发生“肠梗阻”。

  犹豫彷徨,甚至阳奉阴违、为官不为,表面上是作风问题,深层次则是责任与担当的欠缺。有人一听不唯GDP论英雄,便错以为可以放任自流,任凭经济下行。有人一看建设领域腐败频发,竟畏手畏脚、自缚手足,试图躲得个逍遥自在。殊不知,为官不为是宏观调控最大一块绊脚石。面对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我国发展的深层矛盾,新常态不是不发展了,而是追求更好的发展,各级干部肩上的担子不是轻了,反倒更重了。

  “对宏观调控阳奉阴违,就是歪风邪气。”对基层治理者而言,越是形势错综复杂时,越要讲政治、有大局观,保持住战略定力,因地制宜而非另起炉灶,扎实调研而不一叶障目。

  发展进入新常态,精神须有新状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各项任务,已经一一分解,各部门、各地区皆应守土有责、守土尽责。重点要把握好度。不搞强刺激,但也不能享清福。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发挥好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积极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努力打造新的“发动机”,早日形成新的“混合动力”。其实,把已有的调控措施层层落到实处,就完全可以换来更理想的速度、更优质的效益,压根用不到强刺激。

  陈锦华同志在《国事忆述》中写道,不少国家的政要谈及中国宏观调控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政治优势,他们的国家做不到。把政治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民生胜势,离不开法治的调控、严格的问责。破除“不干事不出事”的信条,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信念,我们必将打赢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这场持久战,兑现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庄严承诺。(原文标题为《落实调控不能打折扣——经济新常态下怎么办》)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