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从明代军兵制度复盘:邓小平为何裁军百万
明代的军兵制度,在《明史·兵志》的序文中,有一个非常简略的概述,其云:
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而上十二卫为天子亲军者不与焉。征伐则命将充总兵官,调卫所军领之,既旋则将上所佩印,官军各回卫所。盖得唐府兵遗意。文皇北迁,一遵太祖之志,然内臣观兵,履霜伊始。洪、宣以后,狃于治平,故未久而有土木堡之难。于谦创立团营,简精锐,一号令,兵将相习,其法颇善。
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认真思考。明以武功定天下,那么在平定天下之后,当国内战争的局面基本结束,进入和平时期,就有一个如何处置战争时期留下的军队(包括士兵和将领)的问题。而军兵制度的重建,是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内外战争。保持一支相应的武装力量,这既是明初朱元璋设置军兵制度的出发点,也是他的目标。明革元旧制,那么元的旧制是什么?元朝时中央以枢密院统兵,在地方有设行枢密院。明朝时中央是五军都督府,在地方是都司。
那么到地方对军队如何管理呢?这就是卫所,是明代驻军的场所。比如上海有一个金山卫,当年便是明代驻军的场所。那么它的编制、兵员的来源及其在卫所内部的管理如何实施呢?至于十二卫作为天子亲军,名义上是属天子直辖的京军,它防卫的职能是什么?为什么要把他们从中央的五军都督府与各地的都指挥司划开?而如果发生战争,临时调动军队,将军要由朝廷任命,又是为什么要把将领与士兵分开?战时临时任命将军,组合卫所军队,事后各回原地,这个办法行吗?明代这一套军兵制度下的军队有战斗力吗?《明史》讲朱元璋这一套军兵制度设计是取自唐府兵志的遗意,那么唐的府兵制是怎么一回事,它的渊源又在哪里?府兵真有战斗力吗?
从某种意义上,明代军兵制度的设计,仍是因袭中国传统的军事制度的设计。故要讲清楚这些问题,还得寻根溯源,联系中国历史上军兵制度的发展和沿革来讲。再说明英宗时,土木堡之役,明朝几十万大军来了一个全军覆没,连英宗皇帝自己也当了俘虏。为什么明朝的卫所军队和京军,到了这个时候如此不堪一击呢?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保卫北京的军队是从头训练起来的,使“兵将相习,其法颇善”,而英宗复辟以后,为什么又非杀于谦不可呢?
把上面这些问题归纳起来,首先要考虑的是军队的两大功能:一个是对外设防,就是边防的需要,如何防遏外来军事力量的进犯;一个是对内,它要具有应对国内各种突发事件的功能,维护社会的治安,这中间最重要的是对帝室的警卫,特别是对首都与宫廷的守卫,不能让拿着武器的军队,把矛头对着自己。既要保持一支有战斗力的正规军队,又要防止他们长期与地方行政合在一起,造成尾大不掉、军阀割据的局面。然而要保持这样一支规模庞大、人数众多的正规军,对朝廷财政来讲,即使在平时,它也是难以承受的沉重负担,而在战时军费的开支,更是一个无法填满的无底洞。
中国历史上各个王朝又都是一个以小农立国的帝国,它在财政的来源主要依靠对小农征收的赋税,如果对农民横征暴敛,其结果是农民流亡,生产荒废,庞大的军队没有饷粮,最终是农民反抗,军队叛变,王朝崩溃。明末导致王朝崩溃的原因便是由辽东战事问题一次又一次地加派赋役,裁撤西边的军事开支,结果遣散的军队与农民起义军结合,迫使明王朝不得不两面作战,最终导致统治崩溃,二百七十七年的帝国崩于一旦。
从王朝的统治讲,它需要有一支庞大的军队,但又养不起他们,需要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又害怕兵将相习,出现尾大不掉的局面。故它要分割兵将之间的关系,但又势必丧失军队的战斗力。它需要一支守卫宫廷的可信可托的警卫部队,但又怕这支部队突然把枪口对着自己,使自己处于措手不及的状态。对拿着枪守卫自己的人,往往也提心吊胆地多加猜疑,一有风吹草动,往往凄怆地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于谦被杀,也就是这个道理。于谦忠于景泰帝,而又掌握着守卫京师的军队,所以英宗复辟以后,英宗身边因策划并参预这场宫廷政变而当权的宦官非杀他不可,因为他兵将相习,能调动得起部队。要知道景泰帝是他们复辟以后才不明不白地去世的,是景泰帝和于谦在危急时刻保卫了北京,保卫了明朝安渡危机,而他们却如此对待病危的景泰帝,如此残忍地立即杀死于谦,为了夺取国家权力,那些人就是如此残酷无情。这类事例中国历史上不少,唐朝的永贞事变是如此,唐宪宗的暴崩也是如此。对这些阴谋家、野心家而言,皇帝只是一个傀儡而已,得到实惠的是他们。但最终策划英宗复辟的人也没有好结局,螳螂捕蝉,安知黄雀在后。其他类似的案例也是如此,历史自会公正地对待他们。
历朝历代关于军兵制度的设计,都徘徊在这几对他们无法克服的矛盾之中。理解了这几对矛盾,那么对历史上各个王朝对军兵制度的设计,及其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现象,可以比较容易理解。这许多设计看来都是为了保持一支常备不懈的军队,而这些兵将不相习,被养起来的长期没有经过战争历练的军队,一旦面临战争,就可能会迅速地瓦解崩溃。卫所制度的设计,实际上是只能起销兵的作用,这一点从清代的历史也可得到见证。
当年的八旗军,一旦被优裕地养起来以后,便丧失战斗力了,他们还不如绿营,嘉庆时白莲教起义,清朝是靠乡勇才镇压下去,因为八旗、绿营兵都没有战斗力了。在太平天国兴起时,八旗与绿营的军队都不堪一击,起来与太平军对抗的反而是地方团练起家的部队,是曾国藩和李鸿章训练的湘淮军。在近代抗击外敌侵略时,湘淮军及李鸿章后来经营的北洋海军也不堪一击,甲午海战几乎全军覆没。于是清末新政时,想着模仿海外的军制,由袁世凯在小站训练新军,同时各省也派人去日本的军官学校学习培养新型的陆军军官。结果正是这些新军的军官们,给了清王朝致命一击,武昌起义发动者便是新军的下级军官。
而袁世凯小站练就的北洋陆军背叛满清王朝,满清王朝只能乖乖地收场,丝毫没有还手的余地。讲军兵制度时,这些历史事件都是值得认真思索的问题。再说军队有没有战斗力,只有拿战争来说明。1949年以后,国内和平基本确立,到了抗美援朝时,毛泽东便把抗美援朝的战争作为练兵的场所,也就是这个道理,他让各个集团军的部队,都到朝鲜战场上锻炼一段时期,如果有战争强加于我们头上,那么军队还能起身迎战。养兵太多,其结果往往是糜饷而没有实效的。何况明代卫所的军队有相当一部分给养要靠自己种田来供应的呢!
在军队建设的问题上,建国以后,特别是抗美援朝以后,大规模的军事冲突成为历史,虽然还有几次边境冲突,从总体上讲是由战争时期转入和平时期,军队的建设面临一个正规化、现代化的问题。1953年召开的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就提出了这方面的任务。比如,如何实行义务兵役制、薪金制、军衔制?没有大规模的战争了,如何培养军队干部?这样就有了军事院校的设立,先后成立了解放军军事学院、后勤学院、高级步兵学院、军事工程学院,全国军事院校多达一百六十多所。一部分士兵复员,一部分干部转业,先后复员转业的战士干部有一百六十多万。有的则成建制转向生产。如二十二兵团整建制转向新疆建设兵团,屯垦戍边。
在组织机构上,在国家的层面设立国防部、国防委员会,在党内成立军事委员会,保持党指挥枪。处理好几大军区的划分,把六大军区划分为十二大军区。部队的军事训练,建立海军和空军,加强国防科学技术工作,改善部队的装备,使军队一步一步向着现代化的方向迈进。然而这又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争论的焦点是如何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保证革命化的传统。大比武与突出政治的争论,便是因此而起的。尽管有争论、有曲折,军队现代化、两弹一箭的成功,毕竟使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前进一步。
“文革”中,军队从不介入到介入,参加三支两军(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稳定了各地夺权过程中的动荡不定,帮助各省市建立革命委员会。这样做的结果,却在实际生活中出现了军政合一、军人一统天下的局面。林彪事件以后,毛就考虑到要整顿军队来改变这个局面。从历史上看,地方上军政合一的后果都不好,所以有八大军区司令员的调防。毛泽东请邓小平出山,也就是借手邓来整顿军队,那时也只有邓能担此重任,只有他在军队有充分的人脉关系,只有他那时还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头脑清晰。至于邓小平裁军一百万的原因,其一是减轻国家军费的负担,减少人头费,可以加强现代化的装备;其二也在于进一步整顿军队。当然,人事的调整是其应有之义。
文载《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朱永嘉著,中国长安出版社,2015年4月第一版),澎湃新闻经授权刊发。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