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越战结束40周年︱强大的美国为什么打不赢越战
1975年4月30日,西贡的美国大使馆上空最后一架直升机落荒,几个小时后,越南人民军的坦克踏破南越总统府的围墙,南越政权(越南共和国)宣布投降。这标志着世界第一超级大国美国在越南历时十余年,以花费1500亿美元(相当于今天7000多亿美元)、阵亡五万多人的代价,打的二战后最大规模的局部战争,最终却全盘输光。
越战是一场背景复杂、过程混乱的战争,虽然发生在电视普及的年代,是第一场被“现场直播”的现代战争,留下了汗牛充栋的影像和文字记录。但令人奇怪的是,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一本具有权威性的关于越战的历史著作,很多疑团和误读延续至今。美国在越南自始至终犯下了太多错误,导致在拥有相对于对手无可匹敌的资源与实力的前提下,输掉了这场战争。
本文将检讨美国犯下的一个个错误,以期对越战有较新的认识。
越战中士气低落的美国士兵对敌人缺乏认识
美国当初是在对印度支那的局势、对越南的国情几乎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卷入越南冲突的。有意思的是,从迄今为止美国对越战的解读来看,主流声音里对自己对手的动机、内部运作和彼此关系的关注过少,对那场战争的认识仍然充满了误读。
美国对越战的主流解读中普遍认为,北越在1959年决定向南方派遣干部、骨干人员,秘密输送武器,发动游击战争以推翻南越政府,是因为南越总统吴庭艳开展了数年“肃共”活动,即将把南方潜伏的地下党组织消灭殆尽。事实上,根据最近的研究,北越决定对南方开战,从根本来说,固然是渴望重新统一——对《日内瓦协议》造成越南分裂现实的不满,但也包含着现实政治动机和考量。当年北越国内面临着一系列棘手问题。
1954年越南南北分治,次年北越推行了激进的土改政策,数以千计的地主、富农被处死,甚至包括抗法斗争期间因大力支持越盟而被胡志明树为标杆的开明地主代表。1956年,北越又推行了镇压知识分子运动,著名的现象学派哲学家陈德草(萨特的同学)的个人遭遇就是这场运动的缩影。同期,北越还推行了迈向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造成经济萧条、民生困难。打一场革命战争,可以有效转移国内外注意力。
美国人一开始以为领导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作战的是林彪,过了很久才确认彭德怀才是对手。但美国人在越南问题上犯同样错误的时间更长。过去美国对越南的另一严重误读是,认为胡志明在北越是类似于斯大林、金日成在各自国家的地位,同时认为武元甲是北越最高军事领导人。著名的1968年春节攻势,就被美国人误以为是武元甲的杰作。
实际上,北越的体制和同期社会主义兄弟国家并不相同,北越基本贯彻了集体领导制度,胡志明只是名义上的领袖,政治局更喜欢让他在群众面前和外交活动中发挥作用,具体工作另有他人负责。领导对美、对南越斗争的核心人物,其实是北越党中央第一书记黎笋。黎笋曾长期担任南方局书记,在南北分治的两年过渡期内,主持了南方党组织和人员的潜伏工作,在南越政府、南方社会各个角落布置了大量潜伏人员,奠定了越战胜利的基础。1959年以后,黎笋隐藏于胡志明巨大光环的后面,一手主导了北越对外作战行动,并在党内制定重大决策时,巧妙地将胡志明、武元甲及其支持者排除在决策圈子外面。
胡志明和黎笋美国人对越战第三个严重误解是,一直以为1959年后南越不断恶化的局势是一场内战。因此美国国内存在一个强大的声音,反对卷入一场内战并去支持一个“腐败的、不得人心的”政府。从表面上看,1960年南越成立的“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宣称自己仅仅是一个反对南越政府并开展游击战的联合组织。1969年,解放阵线还在根据地成立了“越南南方临时革命政府”。按照字面上的含义,南越似乎发生了人民起义,北越只是给予支援。在巴黎和谈期间,就出现了这样有趣的一幕,美国不顾盟友南越政府的强烈反对,接纳南方临时革命政府为四方谈判的一员。因此,1973年签订《巴黎协定》时,南越认为,南方临时革命政府是北越一手控制的政治实体,没有独立资格来谈判;北越则认为南越是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南方临时革命政府才是南部国土的合法代表。最终,南越外长阮文蓝和南方临时革命政府外长阮氏萍拒绝签字,只有北越和美国签署协定。
事实上,解放阵线正是北越决定对南方发动游击战后的产物。北越很清楚,朝鲜战争表明美国在其盟友遭到常规军事入侵时会出兵制止,但盟友内部发生“内战”,美国就有些不知所措了。当肯尼迪政府意识到南越的“内战”究竟是什么情况,并派出顾问、增加军事援助后,果不其然,美国国内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认为美国不该卷入南越“内战”。1973年美国根据《巴黎协定》撤军后,虽然留下了价值60亿美元的武器装备,但很快切断了对南越的援助。到1974年下半年,南越总统阮文绍不得不号召打一场“穷人的战争”,进行严格的弹药定量供给,南越士兵平均每人每天只有一枚手榴弹,八十五发子弹,每门炮每天四发炮弹。当1975年决战时刻到来时,白宫紧急要求美国国会批准给南越提供7.72亿美元军事援助,但国会否决了这一提案。而北越同期接受了军事和经济援助合计达30亿美元。最终,在苏联提供的T-55式坦克、130毫米远程加农炮、萨姆地空导弹的援助下,北越正规军推过了军事分界线。
北越人民军和苏制T-55坦克不断犯错的白宫和五角大楼
美国在越战中的基本政策是阻止北越南下,同时制止南方解放阵线的“叛乱”活动,维护日内瓦协定所划定的南北分界线。因此,1965年美国正式大规模出兵越南,出现了“南打北炸”的局面,美军在南方展开大规模地面作战,同时只以空中力量轰炸北越。这些军事行动的目的,意在迫使北越停止对南越的军事行动。当时有批评意见认为,美国实质上是在打一场“不求胜利”的战争,只求北越坐到谈判桌前,承诺在南方收手。
战争期间,美国为了表示求和的诚意,曾数次自动停止对北越的轰炸;同时利用各种公开与秘密的渠道,向河内表示尽快谈判解决问题的意图。在1969年尼克松上台主动向河内伸出橄榄枝、开启巴黎和谈之前,约翰逊总统就曾亲自给胡志明写信,提出和谈的要求。总之,美国派兵到越南打仗,追求的不是胜利,而是含混不清的“和平”,美军上上下下在这种追求目标不明确的战争中,丧失了方向感,不知打仗的目的究竟为何,士气自然越来越低迷。
约翰逊总统从军事角度来说,美国在越南犯下了一系列错误。最为人诟病的是,美军在越南采取了奇怪的人事制度。约翰逊总统派出五十万大军赴越参战,却拒绝征召预备役部队以弥补本土后勤和训练单位出现的空缺。约翰逊的算盘是借此博取好名声,换取更多选票。但是,当美军现役部队因伤亡巨大需要增加兵员时,却只能征召更多的义务兵——这直接导致了担心自己被征兵入伍的青年学生发起的反战运动,在1967年以后像燎原烈火一样蔓延。约翰逊自私的小算盘不但砸了自己的脚,而且让后任总统头疼不已。
美军在越南战斗了十年,却“没有积攒十年的作战经验,而是积攒了十个一年的作战经验”,这句话挖苦的就是美军在人事上实行的轮换制度。因为现役兵员有限,美国采取了朝鲜战争期间行使过的人员轮换制度,任何官兵只需在越南服役一年即可轮换回国。然而越战的情况和朝鲜战争全然不同,严重的伤亡使老兵不愿再回越南打仗。这导致美军完全无法保持必要的作战经验,刚刚熟悉战场就轮换回国了。同时,美军各部队也丧失了起码的凝聚力,官兵之间总觉得陌生,无法通力协作。
越战后,美军痛定思痛,认为越战失败,军事上最大的教训就是人员轮换制度。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长期化以后,美军仍实行轮换制度,但不再采取单个人员定期轮换的做法,而是整支部队集体轮换。
华盛顿数度错失取胜良机
此外,白宫和五角大楼还数次错失取胜良机。第一次,1955-1960年,美国派赴南越的军事顾问团坚持认为南越面对的威胁是朝鲜战争式的常规入侵,于是将法国人组建的反游击战为目的的轻型作战部队统统解散,代之以美式常规重装师。多年后,南越军最善战的将军吴光长中将回忆,南越政府本来可以做好反游击战准备,坚守农村地区,但被美国顾问引到错误的方向。
南越最优秀的将军,第一军区指挥官吴光长中将第二次,1961年以后,南越的游击战火越演越烈时,南越总统吴庭艳和美国的矛盾却激化了。在肯尼迪默许下,1963年底CIA策动南越军事政变,吴庭艳被杀,从此南越陷入严重混乱,直到1965年阮文绍出任总统。在这关键的三年时间里,先后发生九次政变,产生了五个政府,改组了十次内阁。由此,很多政府机构成了真空,解放阵线却乘机坐大。南越有吴庭艳,尚能维持表面的团结,但失去了吴庭艳,美国才发现自己作茧自缚。到1965年,南越到了崩溃边缘,美国不出兵的话,解放阵线和北越就要自动接收政权了。
华盛顿第三次犯错误,是在1966年年中,美国空军在近半年的时间里,实质上切断了胡志明小道,南方失去了北越源源不断输送的作战部队和武器弹药,以及至关重要的粮食、药品;南方战场上,伤员也无法及时后撤到北越,这时美军只要加大打击力度,南方战场将难以坚持下去。然而非常有意思的是,美军在南方的作战行动突然陷于停顿——南越内部又发生了大规模内讧!这样,华盛顿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避免南越内部火并上。
最后一次机会,是在1969-1970年。1965-1968年,美国在越南的最高指挥官威斯特摩兰将军奉行“搜索与摧毁”战略,企图寻找敌军主力,打一场决战并歼灭之。但是北越军和解放阵线非常灵活,美军难以捕捉到敌人,处处扑空。在此过程中,美军忽视了在越南南方打仗的目的是反游击。眼看敌军越打越多,华盛顿也意识到指挥官有问题而果断换将。
艾布拉姆斯将军上任后,转变作战重点,不再追求歼灭敌军有生力量,转为努力控制更多的地盘、人口,挤压解放区的空间,“舀水捉鱼”。到了1971年,大批南方解放区重新被美军占领,地方党组织被连根拔起。以南方某地区为例,1968年解放阵线可以招募到1.5万名新兵,次年只能招募到100人,美军遭遇敌军袭击的数字也大为下降。美国历史学家长期忽视了越战期间的这一局面。2007年,刘易斯•索利在《更好的战争》(A Better War: The Unexamined Victories and Final Tragedy of America's Last Years in Vietnam)一书中对此作了详细论述。但对美国来说,经过1968年春节攻势以后,主流民意不愿意看到美军在越南继续打下去。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决意尽快撤出越南,胜利的曙光已经显现,但美国已没有决心再打下去了。
一度扭转了越战战局的艾布拉姆斯将军越战的终点:始乱终弃
尼克松上台后,决心尽快、尽可能体面地撤离越南。经过一年的休养生息,1972年4月北越发动了被美国称作“复活节攻势”的军事行动。此时驻越美军已经很少,地面作战主要依赖南越军,美军只提供火力和后勤支援。在美国威力巨大的空中火力打击下,北越的进攻被粉碎,损失惨重。这一年的后半叶,尼克松为了逼迫北越签订和平协议,恢复了对北越的大规模轰炸。B-52轰炸机首次直接轰炸北越重要目标。该年12月轰炸达到高潮阶段,北越几乎打光了防空导弹,再也无力反击。美国却只求北越尽快签字,能使其体面抽身。次年1月,《巴黎协定》签字后,美军撤出了越南。
B-52轰炸机在越南投弹轰炸南越一直疑心美国会抛弃自己,尼克松信誓旦旦连续写了11封信向南越保证如果北越违反《巴黎协定》,美国将全力反击。但水门事件改变了历史,尼克松声誉扫地,美国国会势力极盛,继任的福特总统施政空间有限,白宫前主人的承诺变得一文不值。
1975年1月,北越尝试打下了南越福隆省后观望形势——1972年复活节攻势中,北越的坦克也曾打下一个省,但被美国压倒性的空中优势炸了回去。眼看此次美国丝毫没有出手干预的意图,当年3月10日,北越再次发动进攻,当战略要点邦美蜀被攻占后,南越实质上已被切断为南北两段,美国仍然没有出兵干预的迹象,3月25日,河内的政治局决议将原定的1976年解放全国的计划提前实施。一个月后,西贡解放了。
美国对南越做的最绝情的也许不是违反承诺见死不救,而是更富有象征意义的举动:南越败亡以后,当副总统阮高祺和第一军区司令吴光长等大员搭乘美国军机在夏威夷落地,惊魂未定时,他们满以为会有美国军政要员前来迎接,谁知只来了一个态度冷漠的下级军官,以对待偷渡者的口气命令他们脱下缀有将星的军装,换上便装——失去了国家后,美国认为他们是身份待定的难民,翻脸不认人了。据说基辛格为了不让记者注意到这群怒气冲冲的特殊人物,特意下令夏威夷方面去掉这批人的制服,将他们从公众视线隔离开,远离新闻界,以免发生让白宫难堪的舆论事件。
就这样,眼看着红蓝底金星旗插上南越总统府,华盛顿不得不为自己的愚蠢背上沉重的负担。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