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澜湄路上的中国建设者》:从修桥筑路到携手保护文化

澎湃新闻记者 黄小河
2021-06-23 16:13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提到澜沧江-湄公河,就不得不说与我们紧密相连的东盟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合作愈发紧密,一年一度的东盟外长会议就是发展的最好注脚。据了解,“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是首个由全流域六国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是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具体举措,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

近日,央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中国缘》栏目推出的7集系列周播节目《澜湄路上的中国建设者》,每集30分钟,通过讲述在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越南工作的中国建设者们的故事,展现澜湄合作的独特魅力和丰富成果,显示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的光明发展前景。

《澜湄路上的中国建设者》截图

从基础设施到文化交流

谈及东盟,东盟外长会议是绕不开的主题。回望历史,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交往历史源远流长。无论是在水资源、互联互通、跨境经济、职业教育、文物保护等领域,中国始终与东盟各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合作。

《澜湄路上的中国建设者》截图

1961年,三批中国建设者们远赴老挝,为老挝修建“老中友谊路”的公路网。面对老挝艰苦复杂的自然条件,毒虫、瘟疫的致命威胁,中国建设者们硬是用血肉之躯披荆斩棘闯出来了一条路,也因此有了“好人好马上前线,到老挝修中老公路去”的豪情,这份豪情一直延续到今天,2020年,一条全长1013公里的铁路线,北起中国云南玉溪,南抵老挝首都万象,在新一代中国建设者的努力下已初具雏形。尽管过程艰辛,一条长度仅15公里的隧道,建设者就用了整整4年的时间,但他们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明朝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便将中国的龙泉瓷器带到了泰国并深受当时泰国国王的喜爱。因此,国王特意派大批泰国工匠到中国学习制瓷技艺,并在泰国的素可泰府宋加洛县烧制出类似的瓷器,这便是泰国闻名遐迩的宋加洛瓷器。

《澜湄路上的中国建设者》截图

今天,在青瓷的故乡,慕名而来的泰国留学生陈志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人陈华的指导下,将有关青瓷的记忆变成现实,使得书中流传千年的古老文化变成了可以触摸到的艺术 。

纵然时光交相轮替,从官方到民间,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联系从未间断,这其中包含着无数建设者们的艰辛付出和无私奉献,不断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务实合作。

从历史到未来

节目采用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叙事手法,不仅展现出当下澜湄路上的建设成就,也赋予了中国与东盟各国交往一种历史厚重感,见证着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友好往来、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

《澜湄路上的中国建设者》截图

所以,不仅看到五十年前,老一辈建设者远离故土,慷慨伸出援手,为老挝建造了首批公路要道;也看到了五十年后,新一代建设者埋头苦干,抛家舍业,致力于打通老挝的国际铁路线。我们不仅看到了六百多年前,龙泉青瓷从海上丝绸之路去往泰国,为中泰两国缔结下了一段青瓷文化之缘;也看到了今天澜湄路上的中国文化建设者始终世代守护着这门古老技艺。

所有这些,通过建设者、传承者的个人视角出发,摆脱了宏大抽象的叙事架构,以亲历者的亲身经历增加了历史的可信度和温度,也拉近了观众与节目的距离,在个体化的视角切入中,以小见大地折射出在历史的变革发展中,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是如何开展的,也为观众厘清了一条切身感受互通互鉴的情感脉络。

从一开始的援助公路要道到建设第一个以中方为主投资建设并全线采用中国技术标准、使用中国设备的铁路,我们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建设的磅礴力量,让中老两国互联互通的蓝图终成现实;从一开始的中外交流青瓷的输出到如今的青瓷工艺的传承发展,我们让一件件精美的瓷器之花在此盛放,将历史的传承演变为艺术的创新,见证着中泰友好发展的点点滴滴。

从修桥筑路到携手保护文化遗产,放眼未来,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将会有更丰硕的成果和更光明的前景。

从携手到发展

一直以来,中国始终秉持着和平发展的理念,携手推动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世界局势愈发复杂多变,中国将继续坚持“一带一路”倡议,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从六百多年前的交流,五十多年前的援建,二十多年前的影视剧交流出发,我们看到了中老铁路的光速发展,看到了中国瓷器文化的名扬海外,看到了中国影视节目的迅猛输出,而这一切都是互通互鉴、携手合作带来的丰硕成果。

从历史走进现实,互联互通是人类的恒久期望,也是文明赓续的内生动力。澜湄路上这一绵延万里、延续千年的互联互通奇迹,是由不同文明、不同民族的人民一站一站接续而成,并形成历久弥新的“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理念:互联互通、互学互鉴、共商共建、共享共赢。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