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个中国人在巴西,一个巴西人在中国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赵振江 发自北京
2015-04-30 14:56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在中国的巴西人高文勇(Evandro Menezes de Carvalho)。

        4月24日,一对阔别四年的中巴老友王伊立和高文勇(Evandro Menezes de Carvalho)在北京见面。这一次见面的地点是在王伊立的祖国中国。

        25岁的石家庄姑娘王伊立长发披肩,和同样在巴西待过的老朋友们用自拍杆合照。这个90后女孩经历丰富,在巴西担任过“金砖峰会”同声传译,拍过电影《中国制造》,目前在母亲的中巴文化交流公司任职。巴西人高文勇则一套西装,和熟识的中国朋友、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郭存海寒暄。

        当天,两人作为论坛嘉宾出席由“中拉青年学术共同体”(CECLA)主办的讨论——“文化冲突与文化适应——中国人在巴西与巴西人在中国”。

        这样的问题王伊立和高文勇几乎天天面对。上一次探讨是在四年前,高文勇的祖国巴西。

高文勇:为了了解真正的中国

        巴西瓦加斯基金会(FGV)法学院教授高文勇对巴西的第一大外贸伙伴、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充满好奇。但他能接触到的关于中国的信息都是片面的,欧美国家对中国的报道充满成见。由于受欧美文化影响,高文勇在巴西的学习生涯中很少接触到关于中国的知识。巴西国内的主流媒体也受欧美媒体影响,呈现出来的中国形象是——古老的、有佛教的一个国度。

        就学术研究而言,高文勇研究的国际法中,几乎所有学者都是师法欧美,他知道如果想在学术研究上有独特的成就,去中国研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于是他申请了复旦大学金砖研究中心访问教授席位。

        去中国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语言学习,高文勇的中文老师就是王伊立的母亲,王伊立也参与教学,并和母亲一起为巴西人Evandro Menezes de Carvalho取了高文勇这中文名。“他很高大,有勇气,又因为是教授,所以中间加一个文字这样会和他的身份更匹配。”王伊立介绍。

        而王伊立已经来巴西四年,已经在巴西读完高中,以管理系第四名的成绩进入里约重点大学里约州立大学。

从左至右: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郭存海、高文勇、北大巴西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旭东、王伊立。

克服文化冲突就像打怪物

        初到巴西的感觉仍让王伊立难以忘怀。2007年1月12日过完17岁的生日王伊立飞往巴西,到了巴西是当地的1月12日,王伊立事后回忆“我觉得很好玩,生日过不完了。”一下飞机一股暖气袭来,刚从北半球的寒冬赶来的她第一反应是“这里的暖气真暖和”。就像高文勇一样,她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语言不通。和高文勇出国前学过中文不同,她在踏上巴西前没有学过任何葡萄牙语。——尽管母亲在巴西做生意葡语熟练,但为了让王伊立学到纯正的发音,母亲没有教她,而是直接把她放到巴西的高中,让她自己学习。

        在巴西的王伊立常常被认作日本人,当知道她是中国人后,同学会凑上来问你们喝牛奶吗?你家有电视吗?这是2007年巴西学生对中国的认识。

        身在异国,这让王伊立对祖国有了更深的认识。学霸王伊立因成绩优秀,获得政府奖学金。大学时期,一个体育赛事的组织方联系到她,说中方代表团需要有会说中葡双语的人来协助比赛,这便成了她的第一次正式翻译经验。因出色完成了任务,组织方对她评价很高,于是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直到接触同声传译,并最终走上“金砖峰会”的翻译舞台。

        2014年7月,24岁的王伊立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峰会中,担任金砖国家领导人圆桌会议同声传译。坐在黑色同传厢内,与金砖国家最高领导人“面对面”。主办方对现场翻译团队的评价是“非常有专业水准,保证了大会的成功举办。”

        这是王伊立的一次高峰体验,事实上,在王伊立看来她同声传译的高峰体验是在2014年3月与师傅——她母亲的朋友、一位70余岁的巴西老爷爷同场担任翻译。

        在2014年3月师徒同台翻译前一天,师傅特地给王伊立发了一条短信:“明天是个大日子。”翻译结束后,师傅跑过来和徒弟拥抱。王伊立也为师傅准备了一份小礼物。这一天意味着她出师了。从一句葡萄牙语都不懂到担任同声传译,王伊立用了7年时间,这7年她不光学习了语言,也对巴西和中国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体认。

中国姑娘王伊立参加完2014年金砖会议同声传译留影。
交流是解决文化冲突的根本方式

        王伊立会把这种认识和已经在中国工作的高文勇分享。高文勇来中国四年,来之前对中国的那些刻板印象已经完全被现实打碎了。原来中国不是他以前想象中的那个只信佛教的国度,说起艺术也不只是京剧。他知道不光有传统的中国,还有一个现代的中国。“我去798看过,也喜欢二手玫瑰的摇滚。”活动当天高文勇和参与者分享自己的感受。

        目前,困扰他的是,在中国不太容易和刚刚结交的朋友进行更深的交流,不像巴西那样——你非常容易和巴西朋友进行更深入的交流。王伊立回应,高中毕业后让她留在巴西继续读大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舍不得热情的巴西朋友。——在她刚去巴西几个星期就有同学请她到家里做客。

        高文勇结束了两年的访问后继续留在了中国,他对中国充满了兴趣,甚至包括和各个学生的接触都能让他学到很多东西。如今除了继续在复旦大学做研究,他也在各大报纸写专栏文章。高文勇对中国的认识在不断加深。已经能写具有中国老干部的口气的文章——《同巴西老百姓接触有利于提高中国软实力》,虽然这部分得益于其中国朋友郭存海的翻译。

        5月,结束了在中国的休假,王伊立又要回到巴西,打点母亲的中巴文化交流公司。“这是我喜欢做的事情,我想做出一点事情来,不让别人以为我是靠在母亲身上的娇娇女。同时也为促进中巴文化交流尽自己的一份力。”王伊立表示。高文勇则还会在上海继续他的学术研究——其中对中巴关系研究的比重越来越多。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